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9196800000020

第20章 学校教育指导(1)

一线的教师们肯定天天都在面对着这样的事情——如何才能驱赶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说,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多数家长和教师都以为厌学的学生品行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实际上他们是在以制造事端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不满。对待这类学生,简单地处罚他们的不当行为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不当行为。

因材施教的传统

孔子与学生因材施教是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受教育者的共同点是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身体、生理神经方面的特点以及心理方面发展的特点;后者又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个体差异之所在。因此因材施教也就是因个性心理特征而施教。从这个意义说,材就是年龄特征中的个性。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教师讨教:“先生,假如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能够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因此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因此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因材施教的探索

关于因材施教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其内容大致集中于两个方面。

(1)因材施教的办法。主要在寻找各种有活力的、实用的方法,去对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教育;而又不夸大其差异或忽视其共同的教育需要。一致的意见是容许学生在目标、方法、材料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期限等4个可变因素中,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已经提出来的途径有:学生主体,个别化学习,开放课堂,程序学习,启发、探讨式学习,语言操练交际化。但除了学生主体作为教育原则已被一致接受外,其他各种途径都因其局限性而存在争议。

因材施教的通常方法有:按能力分班;跳级;承认自学结果;升、留级;不分年级的讲堂或复式学习;自动化学习;最低要求和无限发展;系统的因材施教计划;师生合同;集体学习;小教师制。

(2)导致学习上个体差异的原因。通常倾向认为,这种原因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性的,能够避免的。英国学者B.S.布卢姆及助手经过10多年的研究,认为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学习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主要的人为原因有3种:①父母、老师、学校判断学生“差”,并非从学习和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和基础出发,故常失之主观。但这类判断却使学生盲目相信,从而失去信心。②班级太大。③没考虑学习的3大要素——学生为投入学习所需用的基础知识、技能,学生的动机,学习对学生的适合性。

总的来看,个体差异主要形成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因为每个人所经历的具体的生活环境、道路不同,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在大班学习情况下,个体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起着抑制学习的作用。然而,这种抑制作用是能够克服的。在中学学习里有些老师在情感因素和教育性上下工夫,取得了积极效果。

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

中小学生的“厌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来这里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都不是很清楚。

因此,教师的思想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至于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因为学生受到学习情境的刺激,例如进入学校或教室这种刺激唤起厌学的学生大脑中产生不良感受或痛苦情绪,出现烦躁、恐慌、浑身不舒服等反应,伴随着这些不良情绪,厌学学生就会作出勉强学习或逃避学习的反应。对此可参考以下意见:

(1)给予多次经受困难的考验,从而降低对厌学情绪的敏感性,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一些困难和考验,并且努力让自己战胜困难,这种战胜困难的心理感受会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攻克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培养学生对付消极情绪的一些认识和策略。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不要消极被动地任其蔓延,让自己感受不快和痛苦,而应采取必需措施,如深呼吸等。

(3)进行想象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心情放松进行学习的画面,越清晰越好,假如出现厌烦情绪,就及时进行调节,想象顺利完成作业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想象轻松面对各种繁重困难的学习任务,体会那种轻松的感觉。

学校的适当的调整

学生通常是在校学习的,其厌学情绪和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要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必须从学校自身做起,做如下的一些调整和改变。

(1)学校的课程设置应适当修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每学期可适当地增加专业课的课时,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时间。让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再到理论课中去学习知识,再用理论去处理问题。培养一些技能也是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良好手段。学生特点是爱动,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当多增加一些实验,多动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才能恢复他们的自信心,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

(2)老师要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主动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学习问题与障碍,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另外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聪明的,都是人才”的正确理念,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平时多鼓励学生充满自信。

(3)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创设科学的现代环境,这种环境能使学生增强好奇心,迅速迸发求知探索的欲望。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老师是学习的领路人,只有老师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策略,还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如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讲堂、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知识的作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成为想学、爱学、会学的人。

当然对于班级中的不良分子也不能姑息迁就,对那些严重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分,通过齐抓共管,再顽皮的学生都会感到有动力,有压力,从而上升到自觉学习阶段。

(4)拓展、发掘学生的成才空间,让学生建立多方面的成就感。学生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人修养千差万别,个性的差异决定后天发展的不同,即使学生工作后,学习成绩也不是决定他们成就的唯一标准。老师如果能留心观察,精心编制规划,定能积极采取措施,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充分展示他们的风采,给他发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就可以使学生以优促差,培养积极向上的意识,建立他们的信心。学校还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会吃苦,学会钻研,让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对知识的渴求。

处理厌学的几个注意点

(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厌学原因,老师要找出这些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2)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

(3)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要随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改变厌学情绪也要从点抓起,以点带面。

(4)老师要密切关注着学生的行为变化,一旦有厌学情绪出现,就要仔细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必需的可塑性,只要我们老师精心培育,他们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

所以,老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

对厌学学生,他们敏感、压抑又叛逆,教师尤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老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好感、敬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厌学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他们学习的欲望。

1.心平气和,身体力行,定能消除学生对教师误解实践证明,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要多用“我们、我们班”这种第一人称,学生会感觉到教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安全,不像听到“针对”某某人和事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老师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影响着学生。所以,身体力行是老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若能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新学期开始,我们搬到明志楼进行学习,教室内没有一张桌椅。于是我就派学生们去搬,去了之后,谁也不愿搬,见到这种情况,我首先搬起了第一张桌子,学生们见到这种情况,就纷纷踊跃地开始干了起来,结果不一会儿我们就搬够了。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功效。

2.利用周记总结进行对话,促进师生间的默契所谓“周记对话”是指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周记中提出来,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通过笔谈、面谈或者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的一种工作方法。老师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实践证明,“周记对话”最便于老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好途径。

事实证明,老师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与学生进行“周记对话”,是能够取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的良好效果的。

3.进行角色换位思考,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隔膜,源于其角色不同,引起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必需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时一方面要常想到如果我是一名学生,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老师,你应怎样看待和解决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4.注意提高批评的技巧,使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连得更紧批评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批评的难点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为达到既教育好学生,又不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的目的,我们应注重批评的技巧。

(1)带着微笑批评学生。批评是必要的,而微笑告诉学生,老师并没有孤立他、抛弃他。“笑是打开心门之锁,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眼与眼的感动。”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笑着摇摇头,他会心领神会,为自己的行为惭愧;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微笑着了解事情的经过,与他讲解道理,并与他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真诚的关切,学生会痛改前非。

(2)个别私下进行批评,减少当众批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把教师的肯定看作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上进的动力,一种有面子的事情。我们应力求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

具体方法有:①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进行周记对话等书面形式,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通常情况下,不把学生请出教室,带到人多的地方训斥,更不应动不动就把学生请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②尽量避免在家长面前痛陈学生的不足之处。面对学生家长,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紧接着与家长一同商讨教育方案。这样做既不损家长的面子,也调动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教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师生相处变得水乳交融般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