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9196800000021

第21章 学校教育指导(2)

实际上,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师生间一旦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总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有许多,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做好老师工作的一剂良方。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

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老师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

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配合家长的教育

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通常情况下,厌学学生往往长期处于孤独、空虚、怨恨和失望的心理状态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对话,而不应该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动辄采取打骂等粗暴的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对立情绪。

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变化过程,平时多交流、勤检查、常监督,为学生营造稳定情绪的良好环境。关注过程中的细节,与学生一起分析成绩好坏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学习方法怎么样,学习和玩耍怎样结合,然后扬长避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请家长是个敏感问题

在对北京的孩子进行的调查中,其中的将近90%位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很反感教师动不动就要请家长,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他们觉得教师要求请家长,说明教师还是非常在乎自己。

提起教师找家长,有学生就一脸愤愤状:“我最讨厌教师叫家长,有时本来是很小的事,可教师偏偏喜欢小题大做,把家长叫来一顿告状,看到父母在教师面前脸红红的,一个劲儿表示好好管教,我就知道回家自然避免不了要遭罪,家长越打我,我越恨教师。”

“我个人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请家长的做法。”从事了20年教育,现已退休的一位教师说,“学校教师和家长本来都是平等的教育者,一起心平气和地交流学生的情况、研究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方式方法,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动辄就请家长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该教师指出,教师动不动就请家长,首先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动机不纯,这不完全是为了教育学生,有时更多的是发泄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更有甚者,还有借家长之手惩罚学生的不良动机。

其次是选择的时机不对。教师总是在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办法的时候请家长。

再次,教师没把自己的立场摆正。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家长的责任,就应该由家长来负责,就应该由家长来处理,做家长的责无旁贷,而作为同是教育者的教师在埋怨指责家长的时候,还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有的教师甚至把家长当学生一样训斥,那就更出格了。

“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教师肯定需要家长的配合。”北京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说,“只要不是教师无理取闹,教师一旦请家长,家长就应该积极配合。”

该教授指出,对于一个学生的教育,首先是家长,其次才是学校。因为,学生从一出生到上小学之前,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上学之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

“教师请家长,家长不应该有任何抵触情绪。”邱淑琦教授说,“尽管学生上学后的主要教育由学校完成,但家长却不能完全把学生的教育推给学校,家长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该教授尤其建议那些爱请家长的教师,尽管“请家长”是教师教育学生更有成效的一种方法,但因为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家长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作为教师可以换个角度处理这个问题,灵活机动地采用家访、写便条、打电话,甚至发电子邮件之类的婉转方式,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减轻学生的负担

先来看看学生的诉苦:

“数学作业太多,真的很多,我读高一,是上一届休读留下来的学生。数学作业跟去年比真的多了许多。

一个晚上布置好多项,书,本子,报纸,检测……没完没了,晚自习才不到4个小时,到家睡觉了也要11点,我睡眠又不好。

每天作业有5门以上,而数学一门就要做2~3个小时,有的同学一晚上就单做数学了。这实在很打击我们的积极性。第二天上课同学们没做完教师不高兴,虽然说话和颜悦色,然而讲一个题就要说我们两句,实在很受打击。

我知道教师是为我们好,因此也不能怪她,可是我兴趣真的越来越低了,怎么办啊……

另外,我这人比较固执,作业喜欢一样一样地做,有时候做完政史就不想做物化了。

昨天许多同学作业做不完,今天教师作业有减少一些,然而兴趣还是不大。

第一次月考47分,基本上是不想做了。

第二次87,实话说我函数不太好,初中没努力,基础不扎实。然而三角函数还可以。

第三次才考71,不知道什么问题。物化都还可以的,能在七八十分上下,然而对于数学没什么自信,还有点恐惧……

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大,致使学生作业写到很晚。每晚的睡眼不足使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双休日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家长还要求学生每次考试必须在多少分以上,达不到要求,就要严厉惩罚。”

像上面这位学生一样,当学生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人际关系

学生不善于解决人际关系,同学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因为学生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

假如教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

所以,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我们教师和同学都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一个温柔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辅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在各种场合控制情绪,学会了解他人,体谅他人,正确解决冲突及因为所导致的不良情绪。

1.积极鼓励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

根据测查,有59.6%的人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新的集体中时,会觉得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学生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时,老师要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指导其参与集体之中,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得到锻炼,例如让更多的学生轮流做学生干部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向上、亲密的交往。

2.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交际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脑中的自然是仪表。健康而美的仪表会先入为主,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因此要教育学生衣着整洁,修饰得体。

交往就要交谈,人人喜欢温文尔雅、礼貌周全的人。因此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礼貌用语,不妨将这些用语张贴于教室。老师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渐进,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礼貌语言的习惯。

与人交谈时也有技巧可学。首先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与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倾心而谈。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这样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

3.引导学生自主处理交往中的矛盾

交往是两个人以上的事情,必然就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当学生中存在有矛盾时,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处理,而要及时给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共同协商处理问题,学会冷静分析,必要时让学生作一个角色换位。对于经常与他人有冲突的学生,要请心理辅导老师给予专业的训练。

4.广交朋友,但不忘谨慎

俗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其辨别能力比较差,思想较易受人影响和左右。对于交友,往往凭的是感觉和一时的意气。他们对于人生未来充满了灿烂的描绘,但却不知有时择友不慎会误入歧途。老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朋友,要了解他最信赖和愿意倾诉朋友的思想品德、学识,不能不闻不问,放之、任之。

5.给学生适度的空间

虽然学生尚小,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但决不能对其交往横加干涉。因为中学年龄段,学生比较敏感,感情变得十分细腻,他们因对世界的更多关注,而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以为自己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渴望在天上飞,厌恶严格的管教和束缚,他们常常对于温暖的花房嗤之以鼻。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以尽可能多的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开放自我。要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教官。要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的交往,决不能因噎废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

让学生坚定“我能行”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武器,只要使学生相信“我能行”,我想我们面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有困难或厌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都是因为某一次或某几次做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并且始终走不出来,教师对他们失败的冷漠甚至是冷嘲热讽又在不知不觉中时刻扮演催化剂的作用,使学生逐渐丧失了信心。

上海市有一名青年老师曾写过一篇题为《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的文章,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讲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该教师突然意识到,自己初为人师的时候,不是也有过这种的尴尬吗?于是微笑着跟同学们说:“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

然后他带头走到教室后面,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讲堂上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这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这位同学终于渐渐进入了状态,台下早已经有许多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上述的事情,但回想一下,能有几个教师能这样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一名口吃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找到了自信。所以,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坚信自己必定能行。

教学需要多一些智慧

为什么我国的中小学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厌学状况?其根本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老师缺乏因材施教的智慧。一个缺乏智慧的老师,自己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许多时候都是依赖解题答案才知道解题方法,因为缺乏有效的解题分析方法,“题海”就不可避免,学生感到累也在所难免。

假如想要让学生做到不厌学,那么教师就必须学会做到3点:

(1)不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太累。

(2)不要让学生觉得题目太难做,没有成就感的学生哪能不厌学?

(3)不要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太高深,远离现实生活。任何一个人,对一件自认为没有什么益处的事是不会投入更多的热情,不会很自觉地去做的。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关联的学习,学生怎能不讨厌?

现实的教育制度缺乏智慧,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处理生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和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思维方式能给处理生活问题带去许多便利,有时甚至是有了思维方式就有某个生活问题的处理方法。

反过来,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经常也能在学生学习上得到体现。某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思想方法时,就经常把数学解题分析方法与人们生活中常用思维习惯相联系。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常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仅是生活中普通思维方式的一种提炼而已,是在人人皆有的思维基础上的一个提高,从而让学生觉得解题分析和解题思想方法都不难。一种学生感觉不难且觉得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学生当然就不会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