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9196800000003

第3章 有关厌学的心理概述(3)

②有的“患者”转移目标。他们往往用另外一种虚假的情感来代替、掩饰他的真实情感。例如,失恋时,用回忆对方的全部“缺点”来冲淡爱慕、思念的感情。

总之,心理疾病刚刚发作的时期,他们给自己寻找排泄心理阻塞的出路,寻找逃躲心理遭受风暴冲击的避风港。

(2)中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适应性的变化。心理疾病的先兆,越来越显著了。他们一般会表现出如下一些情况:

①情绪反应强烈。例如,恐惧、焦虑、愤怒、抑郁、内疚、羞愧、怨恨、委屈,甚至有癔症性反应、妄想症反应、强迫性反应和疑病性反应等。

②行为变化强烈。例如,肌肉紧张、颤动、口吃、用手敲桌子、失眠、拼命地抽烟或喝酒等。

③生理变化强烈。例如,厌食、口干、胸闷、干咳、心动过速、心区疼痛、脸颊潮红、多尿、尿急、多汗、月经不调、乳汁减少等。

(3)后期阶段。这是真正的疾病阶段。在这个时期,患者随着来自身体内外刺激的强度、时间频度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格特点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的精神症状,严重的会轻生自杀。像这样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应该向精神病医生和变态心理学专家求助。至于心理健康学,只能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帮助一些心理疾病初期“患者”,防止症状恶化到后期阶段。

心理疲劳与心理疾病

青年朋友可能对“心理疲劳”这个词感到很生疏,也许从来没听说过。的确,人们经常爱讲身体疲劳、生理疲劳,但却很少讲心理疲劳。那么,什么叫做心理疲劳呢?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你先回想一下,你是否感到自己有下面这样一些症状?

(1)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发懒,四肢沉重,心情不好;

(2)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去做,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

(3)工作中差错多,工作效率也低;

(4)容易神经过敏,芝麻大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大动肝火;

(5)因为眩晕、头痛、头重、背痛、恶心等,感到很不舒服;

(6)眼睛容易疲劳,视力迟钝;

(7)犯困,可是躺到床上又睡不着;

(8)便秘或者腹泻;

(9)没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这些症状,那就可以说你的心理很疲劳了。因为这9项症状是心理疾病的先兆,而这些心理疾病的先兆,都是由于心理疲劳所引起的。

为了把心理疲劳和心理疾病的关系讲清楚,下面分别从几个小问题谈起。

(1)生理心理学家给心理疲劳下的定义是:在长期思考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陷入“心力衰竭”状态的疲劳,叫做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一般表现是:当你长时间继续不断地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你感到精力不支,而且劳动效率显著下降。

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周围环境不安静,噪音多,干不熟悉或者不习惯的工作,过亮的照明,以至营养不足,低血压等,都是心理疲劳的病因。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心理因素。例如,烦躁、焦急、过重的心理压力等。同样的不安静的环境、噪音、不熟悉的或不习惯的工作条件以及各种不利的外界条件,对于不同的人的心理疲劳影响,不仅仅在程度上、强度上会不相同,甚至有的人根本不会有反应作用。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心理因素是造成心理疲劳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临床上可以看出,心因性疾病的患者,心理疲劳的症状最重,他们最容易患神经失调或者神经紧张这类疾病。心理疲劳是心理病症的警告信号。如果不重视这个信号的意义,硬是要去闯“红灯”,咬紧牙关硬挺过去,仍然继续去干力不从心的繁重的脑力劳动,那么你的疲劳感觉会进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不过,在日常生活里,有时你“感到”疲劳的这种疲劳感,和疲劳本身并不是一致的。比如,当你学习你讨厌的数学时,也许半小时你就会感到头昏脑涨,十分疲劳;可是当你看你喜欢的推理小说时,也许连续看上3个小时,也不会引起疲劳感。30分钟和3个小时的差别是大的,看3个小时而不感到疲劳,看了30分钟反而感到疲劳,说明“疲劳感”包含有主观性和个体性。

你感到心理疲劳的,他不一定感到心理疲劳;反之也是一样。除了由于每个人的体力、身体耐力不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同每个人的毅力、心理耐力和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差异有关;另外,每个人对心理疲劳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待方式也会不同。不过应该说,心理疲劳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质素养的关系极为密切,“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体魄之中”,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心理疲劳不容易解除。老实说,生理上的疲劳容易解除,一般人的经验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就能恢复体力,实在不成,休息几天或者去疗养院休养一段时间,那么就又会充满活力。可是,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却相对比较复杂。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得首先找出造成心理疲劳的心理原因,如果查不出、弄得不好,心理疲劳就会拖下去,成为一种棘手的痼疾。

下面提出5点解除心理疲劳的建议,不妨一试。

(1)严格地掌握作息时间。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要纳入有计划的轨道,准确地、有规律地掌握你的作息时间。干什么事都不要拖拉,把平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好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

(2)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实验证明,慢跑每分钟可以摄取到30~50升的新鲜空气。因而你若是每天能够坚持哪怕是慢跑之类的轻微体育活动,每分钟吸收1升酸素、消耗5卡的热量,就足可以使你把过多的脂肪消耗掉。因此,我劝青年朋友每天至少应当跑跑步。至于怎样跑法好?那倒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因为快跑也好,慢跑也好,都可以使你避免身体虚胖,不仅精神振作,也可以保持体态匀称,使你的身心更加健美。这是因为生命现象是靠摄取到的酸素点燃起吸进体内的营养素来变成能量的,同时,向体外排除不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老废物质来维持的。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能靠适度的运动。

(3)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不要挑食,要研究科学的吃法。所谓科学的吃法,就是要考虑到生理上的营养需要,均衡、全面地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这并不是说每天都要吃大鱼大肉,如果条件允许,在每天的食谱里,牛奶、豆浆、奶制品、豆腐、豆油、青菜、水果、海藻类等,要适量搭配。现代世界第一流的营养学专家们,对于食物的一致看法是:应该吃多种多样的含热量较低的食物。

(4)熟睡。当你疲劳时,你应当争取赢得一夜好眠,这对你消除疲劳和恢复元气是很起作用的。现代生物学已经有充分的论据证明,不仅仅是人类,所有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由活动期和休息期有节奏地反复交替所构成的。而休息期间,效率最高的时间就是睡眠。因此,要重视睡眠和心理健康的紧密关系。根据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荣民医院睡眠失调诊断部主任丹尼尔·克瑞佩克博士的研究报告,在6年当中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人,死亡率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要高出80%;可是每晚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他们的死亡率也比那些每晚只睡7~8个小时的人要高,只不过比率比前者低些而已。这就说明:①对于一般的青年人来说,“足够”的睡眠意味着应该是一昼夜保持在7~8小时;②破除陈旧的观念,不要认为睡得越多越好。

(5)最好的身心保养是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生活要有紧有松,不能把大脑的神经弦老是绷得紧紧的。只有善于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而这里讲的“休息”也就是保养自己的大脑,大脑必须经过保养休整以后,才能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