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13

第13章 珍稀木本植物(13)

形态特征

长白柳是落叶匍匐小灌木,主根较发达,长10~60厘米;枝长50~80厘米,粗2~4毫米;树皮红褐色,无毛,有光泽;常生不定根;冬芽红褐色,先端钝。叶椭圆形或圆形,长5~12毫米,宽5~10毫米,下面被白绢毛,上面无毛,全缘。花与叶同时开放,花序着生于被短柔毛的短枝上;雄葇荑花序长约10毫米,着花15~20,苞片圆形或倒卵形,直径1~1.2毫米,黄褐色,被长白毛,腺体2,不等长,圆锥状卵圆形,不裂或分裂;雄蕊2,离生;雌桑美花序长6~10毫米,着花3~7,苞片圆形或倒卵形,直径1~1.3毫米,黄褐色,被长白毛,腺体2;子房上位,有短柄,花柱明显,褐色,柱头2裂。葫果之瓣裂;种子少数。

特性

长白柳分布区的气候特点为气温低、夏季短、多降水、多雾及多风。年平均温-7.3℃,极端最低温可达-44℃,平均无霜期为60天,年降水量可达1345毫米,多集中在7~8月,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产地天池为中心的高山苔原带,其北坡有终年不化的雪块。土壤为山地苔原土,酸性反应,pH值4.9~5.7。长白柳具有喜光,耐寒,喜温,耐贫瘠,抗风等特性。它的干枝匍匐于地面或岩隙间。花期6月中旬至7月,果期7~8月,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与坡向的不同稍有差异。

地枫皮

地枫皮分布于广西,是渐危种。地枫皮分布区狭窄,茎皮供药用,市场上大量收购,产区由于群众乱砍滥伐,数量越来越少,目前既未繁殖栽培,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地枫皮是常绿灌木,高1~3米,全株均具芳香气味;根皮暗红褐色;树皮灰褐色。叶互生,常3~5片聚生于枝的顶端或节上,革质,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0~14厘米,宽(2~)3~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光泽;叶柄长1~2.5厘米。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4朵簇生;花被片常为15~17,有时达20或少至11,肉质;雄蕊20~23;心皮多为13,轮状排列于隆起的花托上,顶端弯曲,柱头钻形,花柱长2.5~3.5毫米。聚合果常由9~11个成熟心皮组成,直径2.5~3厘米;蓇葖木质,顶端有长3~5毫米并向内弯曲的尖头;果梗长1~3.4厘米。

生长特性

地枫皮常分布于石灰岩山地。分布区年平均温19.1~22.1℃,1月平均温11.1~14℃,极端最低温-0.4~-3℃,7月平均温24.9~28.1℃,年降水量1036.9~1792.5毫米。土壤为石灰岩,中性。为阳性树种,适应干旱风大的石山境地,常生在石山山顶阳光充足的地方,扎根于岩缝石隙中,很少出现在林荫下和阴暗沟谷。花期4~5月,果期8~9月。

膝柄木

膝柄木是濒危种。膝柄木是近年发现的热带树种,产地只存一株大树,很少开花结实,林下未见幼树。急待采取保护措施,以免遭绝灭。膝柄木是卫矛科膝柄木属植物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目前仅在广西海岸发现3株成年树和7株幼树,是我国几乎绝迹的特有种。膝柄木花期7~9月,次年3~4月果实成熟,很难有性繁殖。

生存现状

膝柄木现仅存10株卫矛科半常绿乔木,濒危种。我国仅此一种。广西西南部发现的膝柄木是该属分布最北的种类。对研究我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及其热带亲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形态特征

膝柄木是半常绿乔木,高13米,胸径60厘米;树皮黄褐色,有发达的板状根;小枝粗壮;芽圆锥形,芽鳞2~3,三角状卵形,长5~8毫米。叶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侧脉11~14对,脉细密成格状;叶柄长1.5~3厘米;托叶早落。

总状花序生于枝梢叶腋,长2~3厘米;花淡白色,花梗长2毫米;萼片5,披针形,长1.5毫米;花瓣5,长圆形,长2毫米,着生于花盘外围;花盘环形,具密而细小乳状突起;雄蕊5枚,长2毫米;子房球形,顶端具有一丛长毛,花柱2裂,长0.8毫米。蒴果长卵圆形,长2.5~2.8厘米,先端略尖,果瓣薄革质;种子1,长约2厘米,种皮黑褐色,有光泽,假种皮红色,肉质,全部或近全部包着种子,干后黄褐色。

生长特性

产地位于热带北缘,年平均温22℃,最冷月平均温14℃,最热月平均温28℃,极端最低温-0.5℃,极端最高温38℃,年积温多在7819℃以上,年降水量1200~1575毫米,相对湿度82%。膝柄木是一种热带树种,板根明显,露出地面的根还能萌发出植株,生长迅速。与其伴生的主要植物有豹皮樟、潺槁木姜子、红枝薄桃和山小桔等。

天目铁木

生存现状

天目铁木是濒危种,天目铁木分布极窄,数量极少。仅产于浙江西天目山,目前只残存5株,损伤严重,其中胸径达1米的大树主干顶稍已断,另高达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侧枝几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坏,更新能力很弱,幼苗极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21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褐色,纵裂;一年生小枝灰褐色,具浅色皮孔,有毛。叶互生,氏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5~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钝,叶缘具不规则的锐齿,下面疏被硬毛至几无毛,脉上除短硬毛外间或有短柔毛,侧脉13~16对;叶柄长2~6毫米,密生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葇荑花序多3个簇生,长6~11厘米;雌花序单生,直立,长1.8~2厘米,有花7~2,果多数,聚生成稀疏的总状,果序长3.5厘米,总梗长1.5~2厘米,密披短硬毛;果苞膜质,囊状,长倒卵状,长2~2.5厘米,最宽处直径7~8毫米,顶端圆,具短尖,基部缢缩成柄状,上部无毛,基部具长硬毛,网脉显著。小坚果红褐色,有细纵肋。

生长特性

分布于山麓林缘或林旁。分布区平均温约15℃,1月平均温3.3℃,7月平均温28℃,全年降水量1471毫米,6月降水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土壤为红壤,pH值4.7~5.3。伴生植物主要有马尾松、青冈、苦槠、黄檀、大叶胡枝子等。雄花序7月显露至翌年4月开放;雌花序随当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叶全展,9月中旬果熟,11月中旬落叶。

知识点

硬赛钢铁的树

有一种比钢铁还硬的树,这种树叫铁桦树,属于桦木科桦木属。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毫发无损。

这种珍贵的树木,高约20米,树干直径约70厘米,寿命约300~350年。树皮呈暗红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着白色斑点。树叶是椭圆形。它的产区不广,主要分布在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俄罗斯南部海滨一带也有一些。

铁桦树的木质坚硬,比橡树硬三倍,比普通的钢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们把它用作金属的代用品。苏联曾经用铁桦树制造滚球、轴承,用在快艇上。铁桦树还有一些奇妙的特性,由于它质地极为致密,所以一放到水里就往下沉;即使把它长期浸泡在水里,它的内部仍能保持干燥。

长柄双花木

形态特征

长柄双花木是落叶灌木,高2~4米,胸径6厘米;多分枝,小枝曲折。叶互生,卵圆形,长5~7.5厘米,宽6~9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心形,全缘,掌状脉5~7条;叶柄长5厘米。长柄双花木头状花序有两朵对生无梗的花;花序梗长1~2.5厘米;花两性;萼筒浅杯状,裂片5,卵形,长1~1.5毫米;花瓣5。红色,狭披针形,长约7毫米;雄蕊5,花丝短,花药内向2瓣开裂;子房上位,2室,胚珠多数,花柱2。极短,柱头略弯钩。蒴果倒卵圆形,长1.2~1.6厘米,直径1.1~1.5厘米,木质,室背开裂;每室有种子5~6粒;种子长圆形,长4~5毫米,黑色,有光泽。

生长习性

长柄双花木生于海拔630~1300米的低山至中山。为耐阴树种,长在林下的植株可形成主干,位于山脊陡坡的,则因大风和易受日灼,树干多弯曲丛生。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温凉多雨,云雾重,湿度大。年平均温12.9℃。1月平均温2.6℃。极端最低温-12.3℃。7月平均温22.6℃,极端最高温31.8℃;年降水量约196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4%(据浙江龙泉1000米分布气象资料)。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浅薄多岩块,酸性,pH值5.6左右。耐阴树种,长在林下的植株可形成主干,位于山脊陡坡的,因大风日照强,易受日灼,树干多弯曲,丛生。常与交让木、厚皮香、绵周、硬壳周、美丽马醉木、老鼠矢、满山红等伴生。冬芽于3月份初萌动,4月上旬展叶,花期在10月下旬,果实于翌年9~10月成熟。花开放时,叶多数已脱落,花枝上同时具有去年的蒴果。

地理分布

长柄双花木分布区极为局限,残存于南岭山地山顶矮林或灌丛中,环境恶劣,为数稀少,且易遭山火焚烧。

常见于湖南道具空树岩、常宁阳山、宜章莽山,江西南丰军峰山,浙江开化龙潭(已灭绝)及龙泉佳佳溪等地,生于海拔630~1300米的低山至中山。

普陀鹅耳枥

1930年钟观光教授在浙江普陀山海拔240米处发现,1932年郑万钧教授鉴定并定名为普陀鹅耳枥,除仅有的一株标本树外,此后未在其他地方再有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种。

普陀是著名佛教圣地,参观过普陀庙寺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庙宇院内的一株大树,称为普陀鹅耳枥,它之所以远近闻名,乃是因为那是仅存的一株,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植物。普陀鹅耳枥连同普陀大庙成为游览普陀的重要风景点。

普陀鹅耳枥现仅存一株普陀庙中唯一的植株应倍加保护自不待说,保护的另一举措就是本树的接种研究及大量繁殖。杭州植物园已试种成功。

地理分布

普陀鹅耳枥为我国特有种,只产于舟山群岛普陀岛。由于植被破坏,生境恶化,目前仅有一株保存于该岛佛顶山。又因开花结实期间常受大风侵袭,致使结实率很低,种子即将成熟时,复受台风影响而多被吹落,更新能力极弱,树下及周围不见幼苗,已处于濒临灭绝境地。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3米,胸径为70厘米;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长柔毛。叶厚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芒状重锯齿,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脉腋间具簇生毛,侧脉11~13对;叶柄长5~1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1年的枝上,长2.5~3.5厘米,下垂;果序长4~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的中裂片半宽卵形,长2.5~3厘米,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而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普陀鹅耳枥中裂片先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近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卵圆形,长5~6毫米,无毛,具数肋。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全年冬暖夏凉,年平均温为16.3℃,1月平均温5.5℃,8月平均温26.8℃,最热月平均温不超过30.1℃,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3℃,雾期长,相对湿度达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4.8%,肥力较高。普陀鹅耳枥由于长期生活在云雾较多、湿度较大的生境里,比较耐阴。原长在以蚊母树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内,现仅有一株位于稀疏杂木林林缘,伴生植物主要有山茶、红楠、普陀樟等。根系发达,具有耐旱、抗风等特性。雄花于4月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叶同时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开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