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09

第9章 珍稀木本植物(9)

生长特性

长瓣短柱茶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比较寒冷,年平均温16~19℃,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8月。土壤为红壤或黄壤。在阳光较充足和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但也能耐较荫蔽和瘠薄地。在福建沙县和建宁一带,通常零散生长在以甜槠、青冈苦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2~3月开花,果实9~10月成熟。

大叶木莲

大叶木莲分布于云南(西团、麻栗坡)、广西(靖西、那坡)。濒危种。仅见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分布区已非常狭窄。由于当地群众喜以它作建筑用材,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生境恶化,目前残存大树已甚稀少,幼树和幼苗亦甚少见,只见一些萌生幼树。

形态特征

大叶木莲是常绿大乔木,高30~40米,胸径达1米;小枝、叶背、叶柄、托叶、果柄、佛焰苞等都密被黄褐色长绒毛。叶革质,集生于枝端,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5~50厘米,宽10~20厘米,先端急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20~22对;叶柄长2~3厘米;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3~1/2。大叶木莲生于南亚热带地区花芳香,花梗粗壮,紧靠花被下具1厚约3毫米的佛焰苞;花被片9~12,肉质,外轮淡绿色,倒卵状长圆形,长5~6.5厘米,中、内轮白色,较狭小;雄蕊多数,长1.2~1.5厘米,花药长8~10毫米,内向开裂,药隔紫红色;雌蕊群卵圆形,长2~2.5厘米。聚合果熟时鲜红色,卵球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6.5~11厘米;蓇葖沿背缝及腹缝开裂。

大叶木莲生长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其自然条件与华盖木相同,环境基本相似,有时两者混生在同一环境中组成上层乔木。大叶木莲为半阴性树种,喜生于较阴湿的沟谷两旁,或山沟下部较低洼处。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5.7,腐殖质层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高达20%左右。少见于干燥山坡土壤瘦瘠处。常与华盖木,云南拟单性木兰、伯乐树及樟科、山毛榉科、灰木科、五加科、槭树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的树种混生成林。花期5~6月,果熟期10~11月。

巴东木莲

形态特征

巴东木莲是常绿乔木,高15~25米,胸径达120厘米;树皮淡灰褐色;小枝灰褐色,无毛。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倒披针形,长7~20厘米,宽3.5~7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巴东木莲花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上面绿色,有光泽,中脉在上面下,侧脉13~15对;叶柄长1.5~3厘米。花单生于枝顶,白色,芳香;花被9片,外轮窄长圆形,长4.5~5厘米,宽1.5~2厘米,中轮及内轮倒卵形,长4.5~5.5厘米,宽2~3厘米;雄蕊长5~8毫米,花药紫红色,药隔伸出;雌蕊群窄卵圆形,雌蕊约55,每心皮有胚珠4~6枚。聚合果圆柱状椭圆形,长5~9厘米;成熟时淡紫红色,背缝开裂。

生长习性

巴东木莲萌发力极强巴东木莲分布区气候较温暖、湿润,年平均温约13℃,极端最低温-7℃,极端最高温35.4℃,年降水量1256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相对湿度约80%。本种性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湖北西南部,主要生长于石灰岩山地中下部土层深厚之外。萌发力极强,生长较快。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地理分布

巴东木莲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星散分布于湖北、湖南及四川的局限地区,因森林破坏严重,在每个分点上最多只有数株,少者仅存1株,而且幼苗、幼树极少,已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

目前仅分布于湖北西部巴东县思阳桥及西南部利川县毛坝,湖南西北部桑植天平山、大庸张家界和四川东南部南川金佛山等地。生于海拔700~1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白辛树

白辛树生长在我国亚热带低山、中山地区的常绿、落叶直混交林中,由于森林破坏严重,加上白辛树开花有间歇期,开花后常因花梗与花萼间有关节,落资金,种子萌发力不强,天然更新困难,致范围逐渐缩小,植株日益减少。

形态特征

白辛树是落叶大乔木,高20~25米,树干挺拔;树皮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开裂;当年生枝呈褐色,疏被星状柔毛。叶坚纸质叶倒卵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14厘米,宽4~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贺钝,边缘具线锯齿,下面灰绿色,疏被星状柔毛,后无毛,侧脉6~7对,被星状细毛;叶柄长1~2厘米。圆锥药序生于侧枝顶端,下垂,长10~15厘米,密灰色星状短柔毛;花小,黄白色,花梗短,与花萼之间有1个关节;花萼5齿;花冠5裂,两面被星状短柔毛;雄蕊10枚;子房一或半下位,密被星状短柔毛,花柱锥形。核果长1.2~1.5厘米,具5~10棱,无翅,被淡灰色刚毛,喙状花柱宿存。

地理分布

白辛树分布于贵州东南部雷山、凯里、平伐、都匀、南部安龙、望膜、西部毕节和北部绥阳,四川东部奉节、东南部南川、北部平武、汶川及西部宝兴、天全、马边、金阳、洪雅、石棉、宣恩,湖南西北部桑植、永顺、南部宜章、新宁,广西东北部资源、全州、兴安、龙胜、临桂、大苗山和西部田林等地,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地。

生长特性

白辛树分布于中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产区气候冬夏,年平均温13~20℃,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酸性反应,pH值5~6.5,为阳性树种,根系十分发达,生长迅速。生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为上层林木。花期7~8月,果熟期10~11月。

吊皮锥

吊皮锥属稀有种,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8米,胸径达80厘米。星散分布于台湾、福建局部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花期3~4月,果第二年成熟。对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和壳半科分类的研究有科学价值。果大,味甜,可食用;木材坚实耐腐,纹理美观,是良好用材树种。

形态特征

吊皮锥是良好用材树种吊皮锥是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8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暗灰褐色,纵向浅裂,成大片衰衣状剥离;枝暗紫色,散生灰白色皮孔,无毛。叶革质,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略下延或少有宽楔形,通常全缘,干后栗褐色,两面无毛,侧脉6~13对;叶柄长1~1.5厘米。雌花序长5~8厘米,花序轴无毛;雌花单生于总苞内;雄花序圆锥状或穗状,直立,成熟壳斗近圆球形,连刺直径6~8厘米,整齐四瓣开裂,壁厚约4毫米,外壁为密生的刺完全遮盖,刺长2~3厘米,4~5次分叉,末级分叉长1~1.5厘米,刺基部合生成束,粗2~5毫米;每壳斗有坚果1;坚果扁圆锥形,高1.2~1.5厘米,直径1.7~2厘米,密被金黄色至锈褐色短柔毛,果脐与果基部近等大。

生长习性

吊皮锥所在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即使在分布区北界,霜期也很短暂,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土壤为酸性红壤或黄壤。通常星散生长在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要树种的照叶林中。福建三明莘口有一片以吊皮锥为主的天然林,但目前林子已近衰老,林相稀疏,林中很难找到幼苗和幼树。成年大树基部常有宽大的板状根,可适应雨季及台风的环境。花期3~4月,果第二年秋后成熟。常年仅少量结果,并为鸟、鼠搬食殆尽,只有每隔3~5年大量结实的年份,才有部分果实萌发长成幼苗。

地理分布

吊皮锥星散分布于台湾东部密云宜兰、玉山、嘉义及西部南投、台中,福建中部永安、三明和西南部连城、漳州、上杭、永定、武平,江西南部安远、龙南、人南、信丰,广东乳源、连山、英德、新丰、龙门、从化、德庆、支浮、大埔、平远。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

白梭梭

白梭梭是渐危种。保护白梭梭对荒漠区治理沙丘、防止沙漠化具有重要价值。其材质坚硬,发火力强,素有“荒漠活煤”之称,是产区居民的主要燃料;它的嫩枝是骆驼和羊的良好饲料,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沙漠上的白梭梭林

形态特征

白梭梭是小乔木,高1~5米,一般主干较明显,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柔软弯垂,节间长5~15毫米,老枝呈褐色或淡黄褐色。叶鳞片状,贴伏于枝,三角形,先端具芒尖,腋间具棉毛。花小,黄色,孪生于2年生枝和的侧生短枝叶腋;小苞片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倒卵形,果时北面先端1/4处生翅状附属物;翅状附属物扇形或近圆形,宽4~7毫米,淡黄色,边缘微波状或近全缘。胞果淡黄褐色,果皮不与种皮贴生;种子直径约2.5毫米,胚盘旋成上面平下面凸的陀螺状。

分布与习性

白梭梭分布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伊朗、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也有分布。分布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月平均温的<0℃时期达5个月左右,最冷月在-20℃上下,极端最低温-45℃。6、7、8月的平均温均在21℃以上,最热月均温达23~27℃,沙面最高温度竟达67~75℃;年降水量100~15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2000毫米以上。白梭梭是一种典型的荒漠植物,具有耐严寒、抗高温和适应干旱的能力。生于半流动或半固定沙丘中,有固沙作用。它的根系发达,深达4米以下,水平分布可至10米以外。在白梭梭群落中,经常出现而优势度较大的有白杆沙拐枣、地白蒿、羽状三芒草、驼绒黎、对节刺、沙蓬等。4月上旬冬芽始萌,5、6月枝条生长迅速,7月减慢并进入夏季休眠,8月中下旬又开始生长,9月下旬生长基本停止。翌年4月下旬至5月又继续开花,至9月上、中旬子房才发育成果实,10月当年生枝条干萎进入冬季休眠,约1/3的枝梢脱落。

珙桐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之一。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他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生境状况

在我国,珙桐分布很广,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眉山等处都有生长,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700米处,还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自从1869年珙桐在四川穆坪被发现以后,珙桐先后为各国所引种,以致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

2008年4月,四川省荥经县龙苍沟乡会同该县宣传部、雅安电视台、荥经电视台在对龙苍沟乡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近10万亩珙桐群落,该消息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后经国内从事珙桐研究的权威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罗世家教授在专程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称,密集程度如此之高、面积如此之大的成片野生珙桐树,在国内尚属罕见。

地理分布

珙桐分布于陕西东南部镇坪、岚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农架、兴山、巴东、长阳、利川、恩施、鹤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门、永顺,贵州东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净山、道真、绥阳、毕节、纳雍,四川东部巫山,东南部南川、北部平武、青川,西部至南部汶川、灌县、彭县、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美姑、雷波、筠连,云南东北部绥江、永善、大关、彝良、威信、镇雄、昭通等地。常混生于海拔1250~2200米的阔叶林中,偶有小片纯林。拥有最大面积的数四川省荥经县,拥有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珙桐林,达10万亩之多。

生活习性

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700~1600米的深山云雾中,要求较大的空气湿度。在海拔1800~22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包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花盛时,似满树白鸽展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

形态特征

珙桐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单叶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纸质,宽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粗锯齿,叶柄长4~5厘米,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序下有2片白色大苞片,纸质,椭圆状卵形,长8~15厘米,中部以下有锯齿,核果紫绿色,花期4月,果熟期10月。

珙桐的花紫红色,由多数雄花与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宛如一个长着“眼睛”和“嘴巴”的鸽子脑袋,花序基部两片大而洁白的苞片,则像是白鸽的一对翅膀。4~5月间,当珙桐花开时,张张白色的苞片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只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