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26

第26章 与失意的孩子同在(2)

欢欢在网上聊天时认识了一个名叫周虹的高三女生,两人相谈甚欢,聊得非常投机。一天,欢欢在聊天中谈到想去买部手机,周虹主动提出要陪欢欢一起去,于是两人便约定次日在某商场门口碰头。买完手机之后,周虹提出一起去吃饭,欢欢欣然应允。周虹便叫了辆出租车,将欢欢带到了一个位于地下室的麦当劳餐厅。在就餐过程中,周虹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向欢欢借手机一用。由于地下室的信号不好,周虹便到楼上去打电话,没想到就此一去不复返。5分钟之后,欢欢遍寻周虹不着,才意识到自己的手机被骗了,便向警方报了案。

没有哪个孩子永远都优秀

现象:好孩子也有犯错的时候

在老师眼中,小辉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在父母眼里,小辉一直是他们的骄傲,聪明可爱,乖巧懂事。

可是最近两天,小辉却一直闷闷不乐的,甚至上课还有一点走神。原来她在担心前两天的数学考试,她以为这次复习得很好,应该又会拿第一名。可是后来她却发现有一道应用题目,她居然算错了,肯定会扣掉好几分的。这样就拿不到100分,第一名的位子也会输给别人了。这可怎么办呢?

上完数学课后,老师要她把作业本送到他办公室去。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小辉一眼就发现了老师办公桌上的试卷。她想:不知道我的试卷老师阅过了没有?

不如偷偷地看一下。见办公室里没有人,小辉飞快地找到了自己的试卷,一看,老师还没有批阅。这时候,她的脑子里闪现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念头:如果我把题目改过来,这样我就可以保住第一名了。但是,如果我改了……不行,我必须改。

下定决心后,小辉毫不犹豫地把题目改正了过来。

探因:犯错是成长中的必然过程

现代学生学习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变化快……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一点不比成人小,而他们的世界观、心理尚未成熟,因此,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来。

来自孩子的叛逆心理。当孩子在经历成长中的叛逆期时,常会做出许多父母不理解,并且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来。无论是一个一直都非常优秀的好孩子,还是一直都是父母心中的坏孩子,在这个叛逆的时期,都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例如,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欺侮其他同学等各种行为。

当父母用一大堆的教育理论想要灌输给孩子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变得极不耐烦,甚至会做出很多使父母生气的事情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犯错是成长中的必然过程。孔子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更是容易犯错误的,因此,不论是大错小错,他们通通都会犯。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就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只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会逐渐成熟。

家长过于纵容孩子。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好奇感扩大、感恩心衰退,这些因素也造成孩子做一些错误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抢玩具、撕书、乱扔玩具、随便乱涂墙壁、乱画桌子、每样饼干都咬一口就扔掉……父母过于纵容孩子,使他们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有时候,由于家长的娇惯和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甚至还会以摔打物品或其他破坏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故意把爷爷的报纸撕碎,故意把妈妈的毛衣针折断,故意把玩具损坏等等。家长的多次妥协,使孩子为所欲为。因此,明知故犯成了孩子要挟大人惯用的手法。

建议:宽容孩子的错误

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因此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只要找到了孩子犯错的原因,而后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将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孩子的生理与认识事物上的狭隘,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一刀切的处理问题方式是很不科学的。

同时,在我们的教育中,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我们的父母不是恐吓就是抱怨,这样就更加容易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压力。故而我主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发现孩子犯错的时候,要及时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还要多激发孩子改正错误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就可以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认识错误的健康心理,这是特别重要的。

宽容孩子的错误。大部分家长都是苦口婆心说教,甚至不惜冒着得罪孩子的“危险”来督导孩子、防止孩子犯任何错误。不少家长如此做的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不但更不听话,反而还产生了强烈抵触心理,处处与家长为敌,或是干脆凡事躲着家长做。我们家长要学会宽容孩子的错误。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俗话说: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偷金。可见许多错误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及时改正而形成的。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要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象:孩子普遍缺乏挫折教育

小迪是班上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孩子。课堂上有他积极响亮的发言,每门功课每次检测都是名列前茅,在他的画笔下是一幅幅出色的作品,班级中的很多工作似乎也都少不了他,他的出色,同学们除了对他羡慕之外,更有一股崇拜之情。

可是慢慢地,同学们却发现他“很喜欢哭”,他每次哭的原因总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体育课时男女同学进行比赛,女同学赢了,他会回来大哭一场;美术课上,有同学的画受到表扬了,而他的没有,接下来的课他一定是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更甚的他还会悄悄哭一场……一次,小迪和爸爸下五子棋,为了激发他下棋的兴趣,一开始的两局,他都很顺利的赢了,赢棋后的小迪显得特别兴奋,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时地喊着:

“耶!我赢了!耶!我赢了!”第三局,爸爸事先跟他打招呼:“这一局,爸爸要赢了。”

他马上显得不开心了,嘴巴也撅起来了。结果,爸爸真的赢了。小迪马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而且这天晚上再也不肯下棋了。

探因: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蹒跚学步,试着用筷子吃饭开始,到自己穿衣服,再到逐渐长大自己上学等,无不是从“失败一成功一失败”中成长过来的。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次次最优;一方面又尽力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这种灌输,儿童也逐渐对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儿童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另外,家长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又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可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所营造的成长氛围,与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实经历之间的强烈反差,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过于依赖父母。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对话:“妈妈,快来呀,我的衣服穿不上。”“宝贝,来了来了,让妈妈来帮你穿。”这样的事情,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俨然就成了孩子的保姆,孩子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被摆放在家庭的最高位置,父母是饮食起居,学习生活一手包办。

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是非常的依赖父母,更不可能会遭受什么样的挫折了。

孩子的性格软弱。性格软弱也是孩子不能承受挫折的原因之一。这种性格的孩子往往胆小、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遭受挫折时,由于经验有限,意志薄弱,往往容易焦虑、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

建议: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

对于孩子而言,可能会在学习、兴趣爱好的选择、自尊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遭受挫折。如,学习成绩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没能上理想的学校;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自己常常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没有被评上“三好生”;结交不到与自己讲知心话的朋友等。孩子遇到挫折并非坏事,但陷于挫折却不能自拔,势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该如何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呢?

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家长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置,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溺爱,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必须明确,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进入社会生活,不可能总在父母的身边。没有自立意识和能力,不可能在社会上自由的生活,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没有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家长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家长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帮助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鼓励孩子主动对待挫折,使其在挫折的锻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能力便会随着这些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考得很不理想,于是,她一进门看到我就大哭起来,很伤感地说:“妈妈,这次我考得很不好。”看着女儿这个样子,我第一次大吃一惊,感到女儿太软弱了,经不起小小的挫折。

于是,我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没有一句责爸的话,向走诚恳地簧慰她:

“璐璐,没关系,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呢,关键在于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是你不懂还是粗心?”女儿伤心地说:“语文的文章分析是我不懂,数学是我粗心了。”听了女儿的话,我让孩子把眼泪擦掉,说:“璐璐,来,妈妈帮你一起纠正,好吗?”她点了点头,于是,我把她的语文考卷拿出来,要她反复读几遍,熟悉文章内容,然后帮助她解决一些问题,女儿一下子做出来了。接着,又帮她分析数学考卷。完了,我告诉她,眼泪是无用的,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关键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弄懂为止。再则,以后学习还要认真,考试时要看清题意,争取下次考好。

设置挫折障碍。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挫折是阻碍,也是人生必经之坎。为了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增加孩子受挫的机会。例如,孩子的绘画不错,可是他的钢琴弹得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带孩子到一个同事家去,听同事家的孩子弹钢琴。同时减少对孩子的表扬次数,有时还故意找出一些问题批评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时父母需要“狠狠心”,因为一次次的小挫折也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因为挫折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更有进取心。

现象:孩子没有自信

姗妮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她学习非常努力,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唯一的毛病是,常常会对自己没有自信。妈妈让她去超市帮忙买点东西,她不敢去;有客人来家里做客,她常常是一下子就溜进了自己的房间再也不出来。

每天放学后,姗妮总是很认真地写作业。可是她每做完一道题目,妈妈都要检查,做对了就有奖励,做错了就要重做。只有这样,在得到妈妈的认可下,才能做下一题。快期中考试了,姗妮以为自己可以考得很好,妈妈也以为她会考个好成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