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27

第27章 与失意的孩子同在(3)

考试那天,姗妮看着那些题目,觉得都是以前做过的。可是,她却不敢做,因为以前都是在妈妈的确认下做,可是现在却得不到妈妈的认可,万一要是做错了呢?我该怎么办?姗妮犹豫不决,做,又怕做错,不做吧,又不行。就这样,时间在她的犹豫不决中飞快地溜走了。结果,考试完了,姗妮却还有很多题目没有做完。

考试结果出来了,姗妮考试的几科都不及格。妈妈非常生气,责问姗妮道:

“你为什么考成这样?”姗妮哭着说:“我对自己做的答案没信心,每做一题,我都要犹豫好一阵子,结果,试卷没做完,考试结束的铃声就响了。”

探因: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教师也反映,不少孩子缺乏个性,面对一些问题,明显地缺乏自信。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担心,或是尚未进行实践活动,就自以为不行而不敢尝试。

家长不恰当的保护。现在的孩子集数位长辈的宠爱于一身,家长们对一些可能存在的困难都竭力去解决。这种过度保护的措施,减弱了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事事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手足无措,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但是,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检验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应当学会如何应付危险和突发事件。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妈妈带孩子在公园里玩。孩子在飞快地奔跑,妈妈着急地喊:“宝贝,慢一点,小心摔跤!”孩子慢了下来,妈妈牵着他的手继续走。孩子爬到秋千上荡来荡去,妈妈着急地喊:“宝贝,慢一点,我来帮你。”妈妈小心地摇着秋千。一整天,孩子没有跑过,没有爬过,没有跳过,他一点也不开心。妈妈对孩子过分的保护,致使他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孩子没有被磕碰到,妈妈很放心,似乎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可以说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们需要学会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伤痛,一个磕伤的膝盖可以痊愈,但是承受伤害的勇气却一辈子不会重新得到。我们应当松开我们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体验去闯荡,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喜欢作攀比。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恨不得将所有孩子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人身上。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当然实现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骂:“你真笨”,“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都能从家长的嘴里喷出来。

有些家长甚至喜欢用自己孩子的不足去和其他孩子的优势作比较。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时,便对孩子说:“瞧,某某比你画得好多了!”

“某某比你聪明多了!”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孩子赶上别人,但这种横向攀比,比掉的却恰恰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为,孩子特点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比如,每个孩子的先天遗传基因不同,后天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环境、生活给养、生存空间、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到孩子的身上,并在其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可是,许许多多家长忽视了这个事实,总以为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能行。

尤其是许多家长往往只盯住自己孩子的短处和缺点,所谓“恨铁不成钢”,而对于他的长处和优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的强烈抗议声:“我什么优点都没有吗?”“为什么老批评我?”应该承认,孩子也有优点,只是家长没有说,或是不去注意发现而已。

建议: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是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促使孩子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和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儿童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特征。

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当孩子第一次学着自己上街买东西时,要放手让他去买,虽然他有可能会把钱丢失,也可能买回不称心的东西,但是这比起孩子形成自信心方面的收获来说,这些损失算不了什么。不要不相信、不放心孩子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不做错事而过分限制孩子是不可取的。包办代替只能造成孩子的无能和过分依赖。事实上,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会给他增添一份自信。

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人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反之,将孩子毫无准备地置于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会使孩子受到挫折、丧失信心。因此,父母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似的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为孩子做不必要的帮助,每天给孩子简单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当然,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控制孩子,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误以为获得能力是按成人意志进行这样、那样的练习和学习。同时,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孩子一切自行其是。

家长必须懂得,儿童自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决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他们的适宜程度。

多给孩子一点鼓励。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

在孩子做事之前,家长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当孩子取得了一点进步之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

女儿婷婷上课不喜欢举手发言,老师发现后及时要求家长配合教育,老师在课堂上更是鼓励表扬,增强她的自信心。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孩子回家后便和我说:“妈妈我举手发言了,老师表扬我了,还奖励五角星,我以后还要举手。”老师的一句表扬、一句鼓励、赞美对孩子的进步成长远远大于批评,更加能激发起她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多说鼓励话。因为父母的每一声赞许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个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之春日阳光,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评价孩子。当孩子慢慢懂事后,就开始认识自己,也很注意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常常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则表现为积极、勇敢,而且情绪稳定,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否定的,孩子的行为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训斥,他们便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行为变得无所适从,畏缩胆小,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因此,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志向、情感、行为会起持久铭刻的作用。

为孩子驱散忧愁的风云

现象:为某一件小事而感到忧愁

一个夏日的傍晚,拉那斯正在花园里捕捉蝴蝶。忽然,她发现一只格外漂亮的蝴蝶正在天空中飞舞,她连忙举起网向蝴蝶扑了过去,一下子就将它网住了。

拉那斯开心极了,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网子,发现蝴蝶却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也不做什么挣扎。

拉那斯轻轻地将蝴蝶捏在手里,却发现它已经死了。原来是拉那斯在捕捉它的时候,无意中用杆子将它打死了。其实,这是小孩子捉蝴蝶时经常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些小淘气鬼来说,这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他们会扔掉死蝴蝶,继续去捕捉另一只。

不知道为什么,拉那斯在看到那只死蝴蝶后,突然难过地哭起来。她跑进房间里,找来一只小巧的盒子,将蝴蝶轻轻地装进去,然后在花园的一棵小树下挖了一个坑,将小蝴蝶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拉那斯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她为自己不小心弄死的小蝴蝶而感到难过。

探因: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次通过对6~12岁的少年儿童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显示,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生活不开心。原因主要包括:身体受伤、生病、作业多、父母不让看电视动画片、没有零花钱、不能吃零食、上课没劲、数学题目不会做、愿望未达成、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丢东西等等。

外部环境的影响。儿童抑郁症的发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同时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也相当重要,如家长、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学习压力过大,儿童人际交往困难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是对所面临的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排解,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缺乏应有的技能和训练,缺乏来自周围环境的必要帮助,尤其是成人的心理辅导,面对挫折、压力时缺乏适当的心理调节策略,导致情绪发展方面出现问题。

这是一个孩子写给我的信:

自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一直争吵不断。爸妈吵架时的每一句话,就像利剑似的刺入我幼小的心田里,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实在不希望爸爸妈妈吵架。更确切地说,我最怕爸爸妈妈吵架,每次爸爸妈妈吵架,我都要躲在屋里偷偷地哭,可哭有什么用。好几次,我都想去制止他们,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那时候。我特别害怕爸妈因为吵架而离婚,我不知道他们离婚后,我将怎么办?可害怕是没有用处的,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吵闹后,爸妈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我也无奈地随妈妈走进了一个新的家庭。

从此,我开始让自己沉浸在无聊的事物中。我渐渐地变得麻木了起来,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甚至于感觉自己在苟延残喘。

有时候,我也想让自己忘却家庭的不幸,可爸妈从小在我心中留下的阴影,却总是无法驱除。我想改变自己,可我欲罢不能。自从爸妈离婚后,本来就比较忧郁的我,现在变得更加封闭了。我甚至害怕外出,觉得外面的人都是骗子,都有可能伤害我。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时间很长,往往会发生一些不同意见的事情。由于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使他们无法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因此在遇到各种各样人际关系问题时,总是不知所措。

据调查,6~12岁儿童中有52%的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伙伴的合作能力不强。45%的5~10岁孩子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自己的情绪会对别人造成影响。而孩子一旦与其他同学产生意见不合,或遭遇其他同学的误会,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建议: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感觉郁闷的时候,这种不良情绪坏心情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数天后会自行消失,同时也不会对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造成影响。孩子也有心情不好、忧郁、烦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多鼓励孩子,为他们驱散忧愁了。

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面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的情绪。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让家庭充满和谐关爱的气氛。形成一些家庭纪念日,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定期开展轻松多样的亲子活动,比如全家一起远足、游戏、观赏文艺节目等,创造一个令孩子感到安全并且总是充满乐趣的环境。

另外,父母还要善于利用节假日,常陪伴孩子看喜剧、小品、相声等,听激动人心的音乐,让笑声驱散孩子的愁云,让激动人心的乐曲带来生机,父母的关心和爱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快乐起来。

教会孩子和谐相处。孩子在进入学校生活后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在面对尚未社会化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一样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看到玩具都想自己先玩,而且只想自己多玩一会儿,根本不会想到其他小朋友也一样想要玩,即使知道其他小朋友想玩,也不会愿意礼让,孩子为玩具经常上演吵架争夺的情节,“轮流”、“等待”更非属于幼儿自发的行为。

因此,教会孩子把握人际关系,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准备,例如,常常带孩子到公园的游戏场所和公园里偶遇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学会排队、礼让等,溜滑梯要等前面的滑下后才可以滑。安排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去玩玩具,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说请借我玩一下,也要学习把自己手上的玩具借给别人玩,不可以硬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