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有一个“第十名定律”。一些老师发现,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后再去看看他们各自的发展情况,会发现往往发展得最好、事业最成功的,并不是那些考试中的前几名,而是那些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学校赖以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分数,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情况。那些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前几位的学生,他们的书本知识学得很好,但也许由于专注于书本,反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那些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稍微逊色一些,但他们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团活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会发现社会上的问题要比书本复杂的多,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无法解决很多问题,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有用。在现实面前,综合能力比单一的书本知识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
所以,那些渴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父母们,爱孩子,还要讲究方法。
好妈妈不会做分数的奴隶,更不会将分数作为判断自己孩子的唯一标准。好妈妈相信,书本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知识,兴趣爱好可以给人带来一些专业的知识,与人交往可以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好妈妈不会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好妈妈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如果孩子递给她一张很不理想的成绩单,她不会训斥责骂孩子,而是会给予孩子鼓励,帮他找出原因。
应试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学校表现并不理想的孩子,却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一样可以获得成功。所以,妈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孩子的个性特长,适当地给孩子一些个性教育,发挥他的特长。
妈妈也不要忘记告诉孩子知识的力量。从小的方面来说,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知识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冬天来了鸟儿就往南飞,知识可以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有据可依;从大的方面来说,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人以提示。所以,我们的一生要永不停止地学习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让知识成为生活对我们的馈赠。
妈妈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校或者家长所能教给孩子的知识是很有限的,知识不断地更新,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所以,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比单纯地教给孩子知识更有效。
慎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父母为了挖掘孩子的潜能,往往采用奖励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潜能。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潜能是需要激励的。心理学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他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以看出,激励与否,一个人的能力的发挥竟有3—4倍的差别。
激励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偏爱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很多妈妈会跟孩子承诺,考入前十名奖励一部手机,考了第一名,奖励一台电脑,考上重点高中,奖励一次出国旅游……那么多孩子平日里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如今就摆在眼前,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了,考试考出好成绩了,那些东西就可以到手了。于是,孩子的潜能在物质的激励下,迅速地被激发,竟然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这是许多妈妈惯用的一招,当她们对孩子有所期待时,就使出这个“杀手锏”。但是,时间久了,物质奖励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了。一些妈妈发现,每当她们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孩子总会以物质作为交换。孩子渐渐地也摸透了妈妈的心理,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一个小玩具,到一个书包,到一台电脑……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满足;妈妈还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以激励,原来一句“你真棒”,就可以让孩子高兴上半天,现在就算给一个小学生一个MP3,他恐怕只会露出不屑的表情。
是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激励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群喜欢在午夜喧闹的孩子,告诉他们,谁的叫声越大,就奖励谁更多的钱。于是,孩子们开始使劲地为“高额”赏金而越叫越起劲。这时,心理学家突然大大减少了奖赏,并在有一天彻底地取消了奖赏,已经习惯于为了奖赏而呐喊的孩子这下子都不干了,到最后,孩子们一致“罢工”了。
这就是物质奖励的弊端,一个习惯了物质奖励的孩子,他的期望会越来越高,通过物质奖励激励的孩子,会变得很贪婪。尤其是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许多孩子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缺乏”,物质奖励仅仅只是一个“锦上添花”,很难触动他们内心的斗志。例如,向一个家里玩具堆满一个房间的孩子承诺,如果完成了预期了任务,就奖励他一个新玩具时,这个玩具对他而言,又能有多大的诱惑力呢?
不仅如此,妈妈还会发现,孩子有时候是为了奖励为努力,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结果本末倒置了。有的妈妈为了激励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承诺奖励孩子一台电脑,孩子如愿以偿,皆大欢喜。妈妈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是却发现孩子在考上之后,又陷入了之前的成绩不理想的状态,这才明白,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自己当初承诺的奖励而努力,为了物质奖励为学习。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了进一步的物质奖励,他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问题上,妈妈要非常慎重。对于较小的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还不太强烈,那些能够看到、摸到、触碰到的实物比精神奖励更能刺激他们,这个时候的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能够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地增强,相比物质奖励而言,精神奖励是更高层次的奖励,它能够促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断地迸发出来。因此,妈妈在激励孩子时,要慎重地使用物质奖励。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刺激孩子,但要适度,可以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给孩子一些口头的夸赞,一个拥抱,或者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都能够避免单一的物质奖励的弊端。
物质奖励不能过于简单化,否则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得到了奖品之后就松懈下来的情况。妈妈要通过奖励将孩子吸引到学习上来,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当孩子已经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时,物质奖励就可以慢慢地退出父母的激励机制了。
最为重要的,还在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树立一个目标,让内在自我激励代替外在激励。内在自我激励是任何来自外界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都无法比拟的,那是一种自我对自我的要求,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有一位教育家说:“与其推着孩子走,拉着孩子走,不如给孩子的内心注入动力,让他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