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公开场合犯了错误时,妈妈往往会因为尴尬、生气,不由分说地就数落起孩子来,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好妈妈则不同,她明白,要想让孩子不发脾气,自己首先就要管好自己的脾气。因为她知道,这个时候,就算你说什么,你的声音再大,你对他的惩罚再严厉,她都听不进去。这个时候,不妨对他进行冷处理,让他尽情地哭闹,发泄一下情绪,妈妈在一旁冷眼旁观,任由孩子哭闹。等他哭累了,再来跟他讲道理。
聪明的妈妈还会事先与孩子沟通好,在出门去超市、餐厅之前,妈妈可以先与孩子约定,今天去超市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或者今天我们吃什么,不吃什么。这样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预警,等到孩子看到他想要的玩具、想吃的冰激凌时,妈妈就可以提醒他之前的约定。如果孩子坚持的话,妈妈还有一招:注意力转移。妈妈可以事先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喜欢吃的零食,当孩子哭闹时,可以用他喜欢的玩具和零食转移他的注意力,并迅速带孩子离开。
不轻易剥夺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一项活动的积极情绪反应,孩子好奇心强,经常对很多东西都表现出兴趣,画画、唱歌、篮球、足球……当一个孩子对某件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上面。人的一生中,可能不止一种兴趣爱好,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兴趣,这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周围的环境有关。
兴趣可以增长知识,可以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最容易获得成功。但是,父母并不认同,孩子要过“独木桥”,要与“千军万马”争夺着为数不多的名牌大学的“入场券”,就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于是,在课堂之余,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占据了孩子本该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在父母看来,兴趣爱好简直就是一个花瓶,一点都不实用。既不能给孩子考试加分,还会占据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是要坚决打压杜绝的东西。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学点艺术,比如学舞蹈、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还可以在将来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所以就逼着孩子去练琴,练功。事实上,孩子的兴趣可能在文学上,有的孩子可能对体育很有兴趣,课余时间喜欢用来打球,父母的选择显然让他们很为难。这种人为培养出来的兴趣,并非发自孩子内心的意愿,很难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别别扭扭地去学,最终只会浪费了时间又引起孩子内心的反感。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其实,兴趣是很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索和发现。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通常非常的敏锐,能够快速、直接地触及事物的本质,了解世界的真相。一个人的天赋往往能在兴趣爱好中得到体现,所以,可以说,天赋是老天对一个人的馈赠,而兴趣就是打开藏着天赋这个宝藏的钥匙。人最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作出成就来,因为兴趣吸引着他去钻研,而且还乐此不疲。兴趣还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灵感,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产生各种奇思妙想,从而比一般人更容易出成就。
聪明的妈妈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从兴趣中获得快乐。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在直观感受中获得的,这种来自感性认识的兴趣往往很难持续、巩固和发展。很多妈妈对此都深有体会,一个孩子最初对弹钢琴有兴趣,可能只是听到别人弹奏出的优美的曲子,但是当自己开始练习,每天都要进行单调、枯燥的练习时,最初的美好感觉渐渐磨灭,慢慢地就由最初的兴趣变为厌恶了。所以,对于孩子的兴趣,妈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孩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孩子对自己的兴趣的认识从感性层面进入到理性从面之后,他就能找到一种持久不衰地动力和一个永不衰竭的快乐之源,这种动力和快乐可以让他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去。
妈妈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带着一种功利心,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去学什么,而是要出自孩子的意愿。现在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许多妈妈开始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将孩子送进了各种艺术培训班,不顾孩子每天泪眼婆娑,都要逼着孩子坚持训练。聪明的妈妈不会去“制造”出孩子的兴趣,更不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为职业,并脱颖而出的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当发现孩子对某方面有兴趣时,不要逼着孩子一定要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总之,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它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是一个人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
放弃对分数的关心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父母对孩子分数的关心程度已经到了“唯分数是论”的地步。分数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指挥着父母的脸色和脾气。拿着高分的成绩单,父母的脸上顿时多云转晴、喜上眉梢,孩子像个大功臣一样,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一旦成绩单上的分数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父母的脸就像雷阵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沉的,让人倍感压抑。
分数在父母的眼中,意味着一所好的大学,一份好的工作和一个美好的人生。分数就像是一把刀,可以给孩子披荆斩棘,给他开创一条通往美好人生的路,高分能敲开重点高中的大门,叩响重点大学的门。于是,为了分数,兴趣爱好,统统靠边站,孩子的生活里,只有题山题海。
父母对分数的重视成了压在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当孩子将自己并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成绩单递到父母手中时,面对父母流露出来的既是失望又夹杂着愤怒的目光,孩子的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害怕来自父母的责骂,另一方面又感到委屈。这种背负在心里的压力非但不能成为动力,反倒成了孩子学习中的阻力。有的孩子思想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学习也跟不上;有的孩子被训斥的越多,就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干脆就放弃自己了。
分数只是评判孩子的一个标准,一个并不全面的标准。它考评的是孩子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它并不能完全地代表了孩子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它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潜力和他可能综合的能力,所以分数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