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以想象的是交易所会员准入,因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炒家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股市上下其手了。可是,1985年11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竟然批准了美国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等六家外国证券公司加入,随后在1986年摩根士丹利就一马当先正式开始了证券交易,更在1987年和1989年先后获得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证券交易所——大阪交易所和名古屋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其中大阪交易所的角色最重要,因为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就是在这个股市交易的。为什么说难以想象呢?因为这本来是触动日本政治体制的问题,要知道,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本来有一个政治捐款基金会,这里面的资金都来自各个交易所会员,而日本的《政治资金规正法》是明确禁止外国来源的捐款的。这么棘手的事情,竟然这么迅速解决了,除了高层明确支持,还能有什么原因?美国人了解东亚社会生态的结构,所以在分析报告中,政策专家在当年就建议这些券商不要遵循美国的原则,在东亚做金融和大的事业,需要和政府紧紧地缠在一起。这是美国人特有的细腻和精明,在美国券商进军日本的路径可见一斑。在细腻的政府公关和黑箱操作中,美国人对日本金融决策者一个一个洗脑,直到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金融运行概念,其实,日本人接受了美国概念,剩下的很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己了。
实际上,日本内阁大臣的确是把日本证券局的负责人藤野公毅直接派到华盛顿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要知道,这些还只不过是跟日本券商在交易所里竞争的机会,而不是抢夺投资客户的机会。随后在1987年,摩根士丹利首先获得了这个资格,成立了摩根士丹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这样摩根士丹利就可以在日本发售和管理基金,用日本人的钱来玩弄日本股市。到这个阶段华尔街基本获准全面进入日本的金融市场操作金融工具。从此,日本金融国门完全对美国人洞开,美国人只要实现引爆埋伏的日本金融核弹,就可以随时抢钱了。而一旦进入了美国的金融埋伏圈,美国人什么时候引爆核弹,那就是美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在翻看日本当年和美国金融博弈资料的时候,也许你就能够感觉到美国人在暗算日本时用心良苦。事实上美国人的金融战争和美国人的军事战争一样,打的是立体全维的战争,分好几个层面。在面对美国人的时候,日本败局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让卢布和苏联一起倒下
苏联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实际上就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敌人,而且是主要的战略敌人,因为双方所秉持的价值观迥然不同,苏联是带着埋葬资本主义和美国的责任降临人间的。
美国人说到底还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实际上协助过苏联发展,和苏联做了很多的生意,也做了不少政治交易。当时,美国还没有建立全球超霸的地位,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还主要体现在利益均沾的层面。也就是说,无论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好处,美国都要去沾一点,而没有考虑到政治道德层面的事情。
在二战前后,美国和苏联为了对付法西斯,形成了短暂的战略联盟,这个联盟实际上是被迫于无奈才出现的。其实双方都没有意愿结成联盟,只是因为双方有更危险的敌人。随着希特勒和日本的战败,二战结束,双方共同敌人的消失,美国和苏联又回到了先前的敌对状态。美苏的对立,实际上主宰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
苏联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打下的。当年苏联也不是纯粹的公有制经济,整个社会形态还带有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有大量的私营部门存在,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整个30年代,苏联得到了西方大量的现代生产技术,这其实是苏联国力增长的基础。
二战后则完全不用了,冷战代替了一切。美苏为世界两大阵营的盟主,双方斗智斗勇几十年。实际上,在与美国的长期对抗中,苏联一直处于战略的劣势。
美元在战后确立了世界基础支付货币的地位,而苏联的货币卢布实际上就被美国给边缘化了。美国对待日本和对待苏联是完全不同的,美国对于苏联的态度实际上就是要颠覆苏联的整个社会体制,特别是经济绞杀战略也是全方位的。美国取走盟友的钱财实际上还是放水养鱼的原则,对待苏联则是置于死地而后快。
美国对于苏联的经济封锁实际上是连续的,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内从来就没有停下来。我们知道,苏联在国际上要做贸易,就要使用美元,而现代经济体系中,苏联也没有完全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关起门只会落后,因为不参与到全球分工中,也就分享不到全人类的知识。计划经济的苏联和市场经济的美国相比,在资源配置效率上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苏联只能在少数几个东欧国家中使用卢布,在其他的国际贸易,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贸易中还得使用美元。如果苏联使用美元,那么实际上苏联就要接受美国的一套规矩。我们说美元是一套美国制定的金融规则。全球市场经济的基础就建立在美元规则基础之上,虽然这样的语言有些夸张,但也是市场的现实。
苏联GDP鼎盛时达到美国的六成,军力不亚于美国,是有着上万件核武器和投送工具、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十几艘航空母舰、上百艘潜艇的庞大军队的超级大国。但是很多武器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加工技术装备和零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因为即使强大如苏联这样的国家,也需要外部的技术资源实现武器系统的集成。
美国对于苏联的暗算,可以说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协同方面,美国人在几十年内政策贯彻做到了整齐划一。在总体的和平演变战略基础上,用军事压制、军备竞赛、悄无声息的金融战争、战略诱骗和技术封锁,形成整体效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战争,这也是苏联崩溃的外部主要催化条件。
美国需要整治一个国家的时候,就会摸透一个国家的底,整治日本是这样,整治苏联的时候更是这样,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毫无声息的金融战,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伟大的、精确的算计。它应该成为金融战役学课堂的伟大典范和不朽战例,因为摧垮苏联的不是核武器,也不是常规武器,更不是强大的美军,苏联不在乎美国的军事威胁,双方力量对比差距最小的地方就是军事力量。打败苏联的是一群西装革履的“金融军团”,是华尔街高档写字楼里年轻的金融人才。
苏联要想得到有限的外汇,只能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和钢铁这样的原料,在制成品方面则没有竞争能力,要么就出售武器,但是武器的市场不足以支撑苏联的整体经济。苏联的弱点在于它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很大,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苏联出口换汇的能力就会下降。苏联外汇储备下降,主权风险就增加,西欧的国家银行给它发放贷款时就会三思而后行,实际上,西欧作为美国的盟友,对于苏联的贷款都有严格的政治条件。苏联利用西欧的贷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术的能力就会下降,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就会落后。苏联倾尽全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就会耗尽它的实力。
美国虽然很强大,但是在绞杀苏联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借助于盟友的力量。美国与沙特勾结,打压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跌,苏联出口的能源换回的外汇大幅缩水。1983年春天,美国官员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百分之三十,这等于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实际上都视苏联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所以西方联合起来,在金融领域对苏联进行封锁和打击。美元就是打击苏联的有力武器之一,美国全力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美元。里根政府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大肆发行美元的同时又提高利率,表面上对外宣传是用来增加“经济陷入危机的苏联在西方世界的筹款成本”。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获得了长足的经济进步,这得益于战后的和平环境,二战积累下来的技术基础也逐步转到了民用领域,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苏联的经济绞索越拉越紧,苏联明显地在竞争中遇到了颓势。此时,美国操纵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贬值使苏联换回的实际价值更加缩水。美元贬值四分之一,苏联出口换汇的实际收入也就减少了四分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1985年,美国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石油价格暴跌与美元贬值使苏联的外汇收入锐减,苏联预期从西欧获得的出口贷款、硬通货和技术不是被停止就是被砍掉了。苏联经济从此陷入了困境。军备竞赛需要整合全世界的技术资源,美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但是苏联手里如果没有大量的美元,就没有办法购入集成电路等先进的核心零部件。里根政府操纵的美元贬值使得大量的美元充斥了国际、国内市场,用透支了明天的空前繁荣来迷惑苏联人,影响苏联人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判断。在苏联人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终于看到了美国的“救命稻草”。当苏联人在骨子里羡慕美国的时候,苏联的发展模式也就完全失去了吸引力。面对美国在军备竞赛中的优势地位,苏联人在内心里实际上已经输了。身为名演员的里根在与苏联领导人会谈时提出了一种善意的恐吓:“我能拿出比现在多得多的钱与你们进行军备竞赛,你们受不了的!”里根说的话也是实情,苏联的每一个美元都是廉价的石油和矿产换来的,而美国人只要开动印刷机就可以向全世界借钱了。
大量发行美元造成了美国的繁荣,整个苏联上下都弥散着一种对“美国繁荣的崇拜”和对“美国繁荣的反思”。由于这种自信心的丧失是从真实的美国市场、美国家庭真实的富有生活和整个国际金融力量对比中体会而来的,所以是“真实的”、“理智的”和“经得起反思的”。这就决定了苏联金融战役的大背景和整个战役的胜负。这样,苏联人第一步输了,对于自己所走的道路完全丧失了信心,在价值观和基础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出现了根本的动摇。
此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实现了解冻,中国人向市场经济体系伸出了橄榄枝,这样也大大刺激了苏联。美国人为制造的繁荣当然是有人埋单的,美元能够让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同时埋单,所以苏联面对的经济竞赛和军事竞赛实际上面对的是世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
美国是这场金融战的发起者,他们一边用友好与和解来掩盖自己发动金融战的战略和战役意图,一边用透支信用制造的美国空前繁荣的“事实”让苏联领导人和人民相信了自由市场、金融开放、“自由”选举、取消政府监管才是繁荣的基石。
美国对于苏联金融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战略欺骗,美国的姿态就是告诉苏联人,市场经济是如何如何的好,如果苏联放弃了自己的道路,而走上美国道路的话,苏联人民就能够和美国人民一样享受经济富足和充分的个人自由。而且,如果苏联被纳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美国人和苏联人能够成为真正的盟友,美国人会真心诚意地协助苏联发展。苏联人民相信自己走上了一条能够最终实现“美国繁荣的金光大道”而自发自觉地做出这一切,历史却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苏联人不知道该如何改造自己的经济,不知道自己如何快速地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一个僵化的计划经济体需要快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型,全世界也没有先例。但是苏联人接受了美国人的想法,整个经济的转型方案实际上就是美国人拿的,美国人在拿方案的时候,苏联实际上也就得到了一个剧毒无比的方案。
这就是著名的“休克疗法”,美国版的“五百天改革计划”。其辅助战役或者说辅助战场是有计划地控制本已小范围存在的卢布黑市。把一个只用来购买点“西方奢持品”而存在的小规模的黑市,变成了一个有能力打压和操控苏联当时国有货币卢布的事实上的灰色金融市场。
“休克计划”保证在五百天之内将所有的经济部门全盘私有化。所以人们欢欣鼓舞地接受了那些有价证券,每人一万到一万五卢布不等,合三万到四万美元。这对于每个苏联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外财,因为他们原来普遍认为国营企业不是自己的,可是现在自己既成了“企业的主人”,又凭空得到了一笔可以在新兴债券市场上出售的价值不菲的证券。按理说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老百姓毕竟得到了实惠,但是金融的背后实际上都是一个密室里的阴谋,当这些有价证券落到老百姓手里的时候,实际上在处置国家资产的时候,已经无法再体现国家意志了。大国的治理本来就是代议制,当每个人手里握着同样的有价证券的时候,接下来就会进行一次经济的全民公投,这是苏联领导者所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些有价证券不过是整个打垮苏联的金融战中一个漂亮的工具而已。
在发动这个金融决战之前,美国金融战的指挥者已经迅速通过独资、合资在苏联境内设立了大量所谓“独立核算”的皮包银行,并且利用苏联老百姓对苏联银行和“现代私人银行”的模糊认识而带来的盲目的信任感,开始了决定性的总攻!在苏联境内,一场抢钱运动正式开始了。
金融战永远离不开舆论工具,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接下来美国人开始联合全世界的媒体唱衰苏联人手中的有价证券。同时,美国人在苏联进行了快速的布局,在每一个苏联的城市,遍布了众多的私人银行。这些不用排队、微笑待客、独立核算的现代私人银行,他们免费的咖啡、和蔼的微笑,无疑给苏联人民带来了一种感觉:这些私人银行比那些苏联国有银行的冷脸服务强多了。
国际舆论不断地强调,苏联百姓手中的那些证券,由于那些是“没有什么分红能力的国有企业”的证券,对苏联老百姓来说,与其留着无用不如抛出换现钱。这是个好生意,不久整个苏联的私有化证券被全部收购,然后迅速地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做了二次分配。这时,决战阶段已经完美地结束——苏联的国有企业,也可以说整个国家已经完全地在“新兴的债券市场”上被苏联人民自己“卖”掉了。当时像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些家伙就比较聪明,跟在国家金融炒家后面也趁机捞了一把,成了后来的寡头、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