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阴谋:美国独霸全球内幕
9311700000043

第43章 美国霸权的政经“无间道”(4)

曾几何时只要一提起质量,“日本制造”就是高标准高质量的代名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市场,因中产阶层的庞大和相对固定,消费者的习惯和审美比较固化,市场上能买到的产品除了在功能上有所区分,品质大致无差异,能在市场突围的产品都是优良产品。“挑剔的消费者决定了日本制造的美名”,这正是日本制造品质优良、功能繁复的原因之一。

人们在日本可放心大胆购物,随便拿起一件商品都不会“买亏了”,但有可能你会为完全用不着的“多余功能”额外埋单,这就是日本引以为豪的质量管理,当时日本制造就是质量保证的代名词——名誉全球。

整个日本产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单项功能上实现领先,但是在综合协同方面确实是日本人的难题,在大系统的整合方面不是日本的长项。日本的火箭发射的高故障率就很能说明问题,丰田汽车作为日本大系统集成的代表性企业,在系统集成方面正在不断地整合全球资源,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走出东方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这些,美国人对于日本先锋企业的打击,实际上也就是在国际竞争中,为自己排除掉竞争对手。

虽然在外界很多分析人士看来,这些将经济行为上升为政治层面,都是阴谋论,美国不可能会那样打击日本,其实单纯地看问题,就显得太学究型了,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阴谋。美国人一直对外宣传自己是纯正的市场经济的积极拥护者,实际上他们将自己变成市场上的太上皇,规则都是给其他国家制定的,如果美国人看到规则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就会玩起自己的一套新规则。

美国舆论给丰田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定调,他们认为,这些年来,丰田和日本其他汽车公司实行全球化布局,大规模制造和全球化使汽车公司必须面对上百个国家不同的贸易政策、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和不同受训程度的员工,决策系统变得非常复杂,管理难度极高。可是贵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公司,曾经世界“质量控制”的创建者,出现这么多的事故和质量还是让人感到震惊。因为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丰田为了节约成本,不断压缩开支,最后连制造成本的核心原材料都举起了砍刀,这才造成质量问题,质量是生命——这是日本公司首先喊出来的,没人相信丰田会拿自己的信誉和前途作赌注去削减原材料成本。

美国一家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干脆写了一篇釜底抽薪的文章,他们撰文认为属于日本的时代已经过去,日本人在系统整合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能力,日本制造在产品系统复杂以后,在系统的集成方面出现了问题,汽车在信息化之前,则是几乎单纯的机械行业,但是现在的汽车行业,已经是涉及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和客户文化方面的系统整合,这些日本人相对封闭的制造文化已经跟不上了。但是他们还秉持着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制造的理念,决策程序冗长,所以产品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这些看似分析客观的文章,实际上强化了在世界市场上对日本车的刻板印象,日本车是省油的经济型车,但是在安全性方面落后于欧美。美国人这一次强化了日本车的印象,经济省油,但是不安全,经济省油的结果来自于对汽车安全性的妥协。

美国人在这次的丰田事件中给日本制造定下了新的调子,那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复杂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欧美,在购买简单产品的时候,可以考虑日本。文章还提到了手机等产业和信息技术产品,日本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正说明了日本人系统管理能力的缺失。文章认为,日本金字塔式的管理文化已经完全落伍了。

我们在判断一个大的事件的时候,总是会问,什么样的势力能够在这样的事件中获益,这才是关键,很多时候,得益者才是背后真正的推手,美国的汽车工业后面站着几个大的美国百年资本家族。他们是这次事件的真正受益者。据德国一家媒体的分析报告:就在丰田被搞得一团乱麻的时候,美国汽车公司的销售情况:2010年1月份,福特汽车的销售量上涨百分之二十五,通用汽车的销售量上涨百分之十三,而丰田汽车的销售量下跌百分之十六。

当然,这不能说丰田是无辜的,而是美国打击对手是下手很精确很狠毒的,丰田需要对自己的质量事故负责。但是出了质量事故以后,解释权则被收归到美国人的手里面了。郎咸平援引《华尔街日报》于2010年7月14日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数据显示丰田汽车事故多因司机自身失误所致》。《华尔街日报》说,美国交通部分析了因突然加速而导致事故的丰田汽车的许多数据记录,调查发现,在汽车撞车的时候,油门是开着的,没有踩刹车!

这个结果显示,一些声称他们的丰田汽车失控的司机在想踩刹车的时候,错误地踩上了加速器,调查发现虽然还没有发布,但却支持了丰田的立场,即丰田汽车突然加速并非是由电脑控制的油门系统的电子元件故障导致。

不管丰田事件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到底是汽车质量缺陷还是司机在紧急情况之下踩了油门而不是刹车,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美国市场,丰田汽车继续扩张的势头已经被遏制了。这可以是一种经济战争的新的表现形式。

郎咸平的分析是比较中肯的,这个经济学者和统计学者善于从数据来做更深层次的挖掘,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真正的失业人口加上半就业人口已经高达百分之十五。到2010年年初,这个比例应该接近百分之十九。也就是说每五个美国人就有一个是失业人口。

因为美国消费者不喜欢买美国产品,那么美国消费者喜欢买什么产品呢?就是喜欢买中国的廉价产品和日本的高品质产品。所以对于奥巴马而言,要减少美国的失业人口,就必须要美国人不买高质量的日本产品和便宜的中国产品,要让他们回头买美国的产品,然后美国的工厂才能开工,然后工人才能就业,然后失业率才能降低。因此对于奥巴马而言,他的釜底抽薪之计就是打破日本高品质和中国便宜货的神话。美国通过贸易大战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货便宜的神话就被打破了。

美国如何打破高品质日本货的神话?这就是丰田大战。美国为了打这个大战它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就开始精心策划一个美国版的“潜伏”。郎咸平认为美国一直在等这样的机会。美国汽车产业的利益集团针对日本做了一场漂亮的公关阻击战。在我们大众看到的前台,美国教训丰田汽车来得冠冕堂皇,但是当我们走入此事件的后台,看到背后影影绰绰的那些利益相关者,一切就显得不是那么简单了。

美国针对丰田下手,因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卖得不好,就会关掉工厂,就会造成汽车工人失业。而这不仅仅是汽车公司工人失业的问题,还会造成其他零配件工厂工人失业,因此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失业问题波及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事情,将会造成几百万工人的失业。如果三家公司都关掉的话,起码造成三百万以上的人失业,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所不能允许的,因为他是民主党的总统,他是蓝领阶层的代表。当时就是以汽车工会为首的这些蓝领工人把奥巴马送入白宫的,他今天当然要回馈这些老百姓。所以奥巴马必须从日本最高品质的丰田汽车下手,只要它垮了,不但救了美国汽车工业,而其他日本的品牌还不如丰田,因此可以有效地波及日本其他品牌。

因为美国针对的绝不只是丰田的问题,这是继1985年的日美汇率大战之后,2010年美国精心策划的又一场大战,是一场全新的、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贸易大战。

2010年1月份之前的六个月,总共有二百一十六起召回事件,丰田六起,其他的基本上也都是美国的汽车。你可以看得出来,美国汽车被召回的有多少。而丰田2009年一年之内才四起,到2010年1月底的半年内是六起,也就是说丰田2009年一年的召回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八,而半年的召回比例也不过只有百分之二点七八,可是丰田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百分之十七。丰田汽车是美国市场的领先者。

从历史上看,占据汽车一次召回数量第一名的是哪家汽车公司呢?美国《福布斯》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是福特公司。2006年4月,因为某种原因召回了七百二十万辆车。第二名是通用,1971年12月召回了六百七十万辆车。第三名还是通用,1981年2月因为某种原因召回了五百八十万辆车。第四名又回到了福特,2005年9月因为某种原因召回了四百五十万辆。第五名还是福特,2009年10月召回了四百五十万辆。第六名是丰田,因为脚垫门事件,召回了四百二十六万辆。第七名也是丰田,因为另外一个原因,召回了两百多万辆。所以,从历史上的召回事件来看,基本上都是美国的汽车在召回。从最近的召回事件来看,大部分也都是美国的汽车在召回。

美国汽车在技术细节上没有日本处理得精细,这是市场公认的事,在美国生产线上,蓝领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时薪达到了九十美元,使用的是美国宽松的管理模式,工人有休息和抽烟的时间,这和日本在全世界的生产线不一样。美国的汽车业在日本车面前确实没有什么竞争能力。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分析认为:丰田事件看上去是一个个案,但反映出日美之间贸易上的长年积怨。在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历史中,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这次事件的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200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了很大伤害,其几家大的汽车公司都出现严重亏损濒临倒闭,本土汽车产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与此同时,日本也需要开辟海外市场,欧美是它非常重要的高端市场。

美日两大资本主义强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限的市场和相对过剩的汽车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体现在两大汽车强国生死攸关的市场争夺。此时,丰田出了这么大的问题,给了美国一个求之不得的大好机会,利用这件事,它不但可以教训日本最近二十年以来的“不听招呼”,还可以借机打击日本产业。而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利用媒体的压力,重创了丰田品牌,使美国消费者在有限的市场分配上,更加青睐美国货,把多年以来的美国汽车被动情况扭转过来,反客为主。

这场品质危机,来势凶猛。已经导致丰田的股价缩水百分之二十五,大规模召回维修也影响了丰田的生产计划,2010年丰田的产量减少十万辆。1月丰田在美国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百分之十五点八,降到了十一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前丰田发布的3月份营业额估测中,预计品质问题将使公司蒙受一千八百亿日元的损失。

美国打击日本制造业的想法由来已久,他们为何要选择丰田下手呢?其实这也是美国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做法,美国需要就业,美国的产业也不全是高科技,美国也有大量蓝领工人需要就业,所以如何维持这些人的就业机会是美国总统和其他的经济决策者的一个重要任务,美国打击日本,没有办法直接靠市场竞争取胜,所以靠舆论工具毁灭日本制造的品牌是最顺手的策略。何况,丰田作为日本最大的企业和全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一向是“日本制造”的化身,甚至是日本人国民自信力的代名词。它如果垮掉,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丰田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神话,他们宁可去批判一个政治家,批判总理,也不批判丰田,因为丰田是带给日本自信的源头,是日本经济的支柱,觉得正是因为有丰田,才有战后的日本,才有今天日本的自信,丰田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力量。

刘江永教授认为:更可怕的是只要美国成功地打击丰田,只要让美国的老百姓憎恨丰田,憎恨日本的汽车品牌,进而憎恨日本的其他品牌,美国的老百姓就会改用美国货。因此美国的失业率就会下降。更狠的是,很多国家都会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跟着日本算账,对日本制造来一个大清算,放大日本产品的生产缺陷。在新兴的市场,比如中国,同样能够打击到日本制造,因为中国媒体在这方面和美国其实是同盟军。

2006年,IMF出具了一份报告,认为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已经终结,而接替它的就是中国,几年过去了,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风波,由此还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可是我们没有看到美国的地位丝毫受到影响,中国也没有走上巅峰,反倒是其他国家在这场海啸中步履蹒跚,唯独美国无恙。

美国吹捧中国的目标就是捧杀中国,事实上中国还没有挑战美国的基础实力,但是日本有这样的实力,在制造业中,日本正在不断地布局中国,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攻占更广泛的国际市场,这一点对美国的制造业将造成更大的威胁。美国打击日本,打击制造业的基础当然办不到,美国不可能采用炸弹的形式去炸毁日本工厂,美国要做的就是摧毁日本几十年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软实力。日本的品牌被摧毁了,摧毁了日本货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不是会死人的战争,但是一定让日本人内出血。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竞争面临新的格局,旧的矛盾还没有平息,新的矛盾已经显露了出来,全世界的经济势力都在瓜分新的机会,伺机打击对手,企图在世界市场重新洗牌。大国之间的角力,枪炮只是垫底的东西,真正的战争,每一天都在经济领域开打。

美国还是美国,美元还是美元,可是昔日的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在希腊等小国的拖累下再也没有能力向美元发起挑战,日本经济也在丰田事件中收敛锋芒,而人民币在美元的逼迫之下已经升值百分之三十三。

美国有着很多的先天战略优势,只要美国不懈怠,其他的国家要是挑战美国会很困难,美国会不择手段打击一个国家,这世界所有的经济动荡都离不开美国,可是每一次都不能伤害到美国。日本在丰田的“刹车门事件”中,吃了大亏,日本人自己擦去自己脸上的鼻血,在美国规则之下的日本,有时候做得优秀了也是一种罪。

人才争夺战,剑指中国和印度

其实,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发生了,那就是人才的掠夺战争。

也许在很多地缘战略家的眼里,现在国家间的竞争还体现在抢夺更多的实体资源,他们的做法也许是对的。但是真正有智慧的国家已经在布局未来的竞争了。谁能整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资源,组织起最好的人才库,谁就能够取得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