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论在欧盟或北约内部,对英法两国的冒险行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者都大有人在。和萨科齐始终不合、国内拥有大量穆斯林移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萨科齐抢走其惯打的“人权大旗”后,尽管不反对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但在对利比亚是否动武的问题上,默克尔投下了弃权票,而且拒绝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
此外,北约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也是自始至终反对军事干预,更反对军事干预扩大化。北约、欧盟各国尽管在支持1973号决议上并无明显分歧,然而怎样“支持”和“参与”,其分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立场最为接近的英、法两国,在指挥权的问题上也意见不一,前者希望北约唱主角,而后者不愿降低法国的“重要戏份”。值得一提的是,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对军事行动的目标和程度也是态度保留。
3月31日,北约正式接过了利比亚军事干预行动的指挥权,同时设立一个“政治协调机制”,协调北约和非北约联军参与国之间的行动和立场,就这样,联军内部关于指挥权的持续纷争总算结束了。
但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分歧,即军事干预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却仍然没有定论。是否要介入利比亚的地面战场,是否应该武装利比亚反对派,卡扎菲本人是否是联军的目标,这些不但参战各国意见分歧,甚至一国内部都说法不一,美、英、法也都出现部分行政官员主张对卡扎菲“斩首”,军事官员却坚决否认的奇特现象。
如果没有阿盟的授权,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出台,联军的军事干预也很可能来不及发生,但军事干预几乎从第一天开始,就引起阿拉伯世界“越权”、“过度”的争议,曾经号称“至少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的联军,最终只得到卡塔尔、阿联酋两个与卡扎菲积怨深厚的海湾君主国参与,一度积极推动禁飞区的阿盟秘书长穆萨更在开战不久说出“军事干预的目的是救人不是杀人”的狠话。阿拉伯世界对外来干预素来抱有“十字军情结”,如果干预的过程旷日持久并带来严重的平民伤亡,这种对军事干预扩大化的抵触情绪毫无疑问将会在阿拉伯世界的民众中上升。
非盟虽然也接受了1973号决议,但正如法国外长朱佩所言,其态度是最勉强的。尽管许多非洲首脑并不喜欢卡扎菲,但一来卡扎菲为自己的政治野心对非洲穷国大撒金钱,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来非洲各国饱受殖民之苦,觉得卡扎菲虽然举措荒唐,不得人心,但卡扎菲的所作所为的确为非洲争得了地位与荣耀,所以,一些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秉持本能的反感态度。因此法美英联军开打利比亚的首日,毛里塔尼亚、南非等多个非洲国家就以非盟名义加以批评谴责,此后更牵头协调利比亚内部的政治和解。
事实上,除了个别国家,如遭受过种族清洗、饱尝西方见死不救之苦的卢旺达外,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对利比亚内战都抱着“劝和不劝散”的态度。
4.卡扎菲,都若了谁
从本质上来说,利比亚是一个部族国家,东部和西部仅仅是当初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强行将其合并才联合组成了一个国家,事实上在卡扎菲统治期间,东部王室残余势力和反政府力量一直很强大。而卡扎菲本身的统治基础则是来自利比亚西部最大的3个部落的支持,其军队事实上是部落武装的联合体,所以卡扎菲一直在削减军队,试图广泛建立准军事部队。上世纪末,其中一个部落的军队就曾经发动政变欲将卡扎菲赶下台,尽管结果失败了,但相关的反卡扎菲的势力并没有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今次利比亚国内动乱,其实就是该部落联合东部反卡扎菲力量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
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深刻的根源:
首先是政权结构不稳定。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东部,但卡扎菲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威信或支持基础,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2年的统治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了过去时。
当前,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蠢蠢欲动,试图伺机反对他。在这次动乱中,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部落也积极加入了示威的人群,一位首领还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将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其次,美国和卡扎菲政府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
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伊德里斯王朝。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交。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制造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即“洛克比空难”,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但当事人始终未认罪)。美国政府在打败萨达姆之后,在所谓的“战后重建”中越陷越深,从而对卡扎菲采取了怀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慑和利诱的情况下,也选择了退让。现在,美国已经开始从伊拉克脱身,而且有埃及政变这么好的干预时机,面对卡扎菲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执政宝座,美国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管吗?
再次,石油利益是根本。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几乎西方各国的石油巨头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耍滑善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试图一劳永逸地把卡扎菲赶下台。再说本来这次的政变中民众的情绪就是由美国的网特率先挑动的,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
利比亚虽然地处非洲,但由于相同的宗教信仰和地缘关系,利比亚跟中东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加之利比亚本身就是石油出口大国,因此,该地区的任何轻微波动,都可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震荡。自2011年年初埃及反对总统穆巴拉克的示威游行爆发以来,原油价格就开始大幅攀升,美国原油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在埃及动乱事件发生后,随着穆巴拉克总统的下台以及之后的政局逐步稳定,油价一度有所回落。但在2月中旬动乱开始出现向中东扩散的迹象后,油价立即迅速上涨,并在利比亚骚乱开始后,出现向上猛涨的趋势。
相比之下,法国出兵利比亚的目的就复杂一些,因为北非的大部分国家都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当然,利比亚也不例外。作为利比亚曾经的宗主国,面对利比亚的动乱局面,法国觉得自己有义务要管一管。其实这个理由是很站不住脚的,毕竟人家都已经独立了几十年了,现在你跟它其实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唯一利益关系可能就是石油。因此,法国出兵利比亚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法国本身的虚伪嘴脸。
相形之下,英国出兵的目的就比较明确。原因是它可不希望利比亚的石油仅仅最后掌握在法国和美国的手里,关键时刻,它当然要插上一脚。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国家就是这样,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折手段的同时,往往它还不忘虚伪地说“一切是为了人权,为了自由”。
综合来看,可怜的利比亚实际上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一只替罪羊。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国内的罢工事件就连绵不绝。加上居高不下的福利水平,使得欧洲各国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在这时候,迫切需要有一个借口,用来转移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矛盾。而利比亚反对派的出现刚好给需要借口的欧洲各国以可乘之机,于是这群恶狼们纷纷披着羊皮,打着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幌子,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
§§§第四节 卡扎菲何去何从?
这是一场“自扩散”式的革命,不想让道的卡扎菲只有“末路狂奔”。英国《卫报》罕见地预测:卡扎菲只剩下“杀人”和“被杀”的两条路了。
1.卡扎菲的“狡兔三窟”
利比亚动荡依旧。
在多国部队的战机轰炸下,卡扎菲的政府军曾一度节节败退,反对派武装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重镇艾季达比耶、布雷加和贾瓦德城。2011年3月27日深夜,利比亚北部港口城市苏尔特遭到西方联军空袭,那里距首都的黎波里750公里,有13.5万人口,是卡扎菲的家乡。但在随后的战斗中,反政府武装遭到政府军反击,没有了多国部队空中支援,反政府武装被迫撤退。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客观来看,利比亚的反对派武装虽有一定的实力,又有西方国家的炮火支援,但是卡扎菲的政府军也不是外界想象的不堪一击。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人们不难发现,卡扎菲,这位一生都在屡屡挑战别人又屡屡遭遇挑战的强人,正在为自己的命运做着军事和外交上的最后一搏。此外,除了忠于他的军队,卡扎菲还有不少的筹码,以此来保证自己有条活路。
俗话说,“狡兔三窟”,卡扎菲的确有不少藏身处,这让多国部队也好,反政府军也好,很难从根本上铲除他。换句话说,果真是真刀真枪地干,几次空袭还不至于让卡扎菲一败涂地、束手就擒。
卡扎菲长期与西方为敌,在国内也有很多对手,因此,他对自己的行踪,一向很谨慎,很少在一个地方连续两天过夜。他公开的家,在的黎波里的阿齐齐亚兵营。此外,他还有多处官邸,无数顶大帐篷。
众所周知,卡扎菲平时总喜欢住在帐篷里。有分析就认为,仗打起来了,人们就看到了帐篷的好处。帐篷这东西“居无定所”,谁知道他藏在哪顶帐篷底下?也有人怀疑,卡扎菲以前爱住帐篷是他摆的迷魂阵,为的是关键时刻让人无法掌握他的具体行踪。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空袭开始后,向卡扎菲的一处住所发射了导弹,距他日常会见客人的帐篷仅有50米,但卡扎菲显然没坐在那里等着挨炸。
除此之外,卡扎菲还有很多秘密的地堡。1986年4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为由,对利比亚实施海空联合打击。当时,卡扎菲的1名养女被炸死,两个儿子受重伤,他本人却一头钻进地堡,结果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伤着。现在,人们普遍相信,卡扎菲的地堡,仍是他的一个藏身之地。
卡扎菲的地堡连接着官邸,有多个秘密出口。遭到袭击时,卡扎菲在地堡可以照样办公,遥控指挥。就算是一处被炸毁,仍可以找到其他出口轻松逃离。见过卡扎菲地堡的人都说,那里比保险箱还严实,冬暖夏凉,人在里面能打、能藏、能跑。
2011年3月初,有位英国记者在反政府军占领的班加西,就探访了卡扎菲曾经的一处秘密地堡。反政府军说那里是“地下兵工厂”,其实,那只是卡扎菲众多地堡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就是它,已经让这位记者目瞪口呆。这位记者后来写道:沿着下坡隧道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地堡内部。那里面堆满了整箱的枪支弹药,还放着火箭炮等。地下隧道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门用钢筋混凝土做成,坡道都用水泥浇筑。地堡的最底部,是几个水泥圆柱支撑着的大房间,唯一的光线是从天花板附近的通气孔照进来的。房间的四壁有很多小洞,那里可以埋藏伏兵。
据说,当反政府武装攻入这个地堡时,政府军士兵竟在地堡里开着越野车一溜烟地跑了。有人就说,一个普通地堡尚且如此,卡扎菲藏身的地堡,又将是什么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