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16

第16章 苏州杀降(3)

只要赶走了李鸿章,他的继任者对洋人的态度一定会软化很多。英国人不但可以取得对常胜军的完全控制,而且很有可能找机会钻进苏州城,以后淮军再攻打常州甚至金陵,他们都有希望插上一脚,这样,通往富庶的江浙内陆的大门就被英国人一点点敲开了。

当然,这整个美妙计划的第一步是必须把李鸿章从淮军、从整个江苏省赶出去。

所以,李鸿章不走。

伯郎走后,李鸿章立刻给清廷上了一份《骈诛八降酋片》,把自己苏州杀降以及和戈登的矛盾种种前因后果细细讲了一遍,最后写道:“现在时事艰难,中外和好是最要紧的,臣断不敢稍涉鲁莽,致坏大局。可是洋人性情反复无常,极不懂事,像我这样愚昧无知的人实在很难驾驭。如果英国公使和总理衙门发生争执,只好请旨把臣严议治罪,以求得洋人的谅解,臣不胜感激,惶恐之至。”

这一招叫“以退为进”,聪明人常会以此先发制人。

其实李鸿章最担心的就是清廷为了怕洋人闹事而把他革职,所以这份奏折虽然表面恭顺老实,说是请求朝廷“严议治罪”,其实却等于把朝廷推到了前面,直接和洋人碰撞在一起。如果朝廷里的当权者真的为了讨好洋人而治了李鸿章的罪,那他们的面子就丢尽了。

在看了这份外软内硬的奏折后,估计朝廷也不会随便对洋人妥协了。

另一边,李鸿章赶紧想办法请戈登吃饭,希望跟他和解。

此时李鸿章和戈登之间已经闹得势如水火,可只要肯想,办法总还是有的。虽然李鸿章和戈登搭不上话,可他还有两个用得上的英国朋友,一个是赫德,一个是马格里。

赫德是个真正的聪明人,比其他在华的英国官员们更加聪明,因为他比其他英国人更了解中国人。他很清楚,想以杀降事件为借口赶走李鸿章是做不到的,这个狡猾的江苏巡抚一定会在江南继续做他的官。眼下他不但拥有强大的淮军,而且完全控制着上海和大半个苏南的局势,如果戈登和英国方面对他不断逼迫,惹得此人怀恨在心,将来英国人在上海和李鸿章打交道就会变得艰难起来。

显然,不能赶走李鸿章,反而得罪了他,是得不偿失的。

于是赫德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劝说戈登与李鸿章和解,而他的影响力也确实很大,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虽然英国人到北京和总理衙门做了交涉,大清朝廷却根本不打算治李鸿章的罪。

既然不可能赶走李鸿章,再和他发生激烈的摩擦就没有意义了。于是在赫德的劝说下戈登同意和李鸿章见面。

听说戈登肯来“吃饭”,李鸿章喜上眉梢。英国人不闹了,说明他们在北京的折腾没起作用,这一回合的较量李鸿章赢了。

当然,赢了的人未必要趾高气扬,眼下的李鸿章就准备摆出一副最谦恭的姿态,备下一桌最丰盛的酒宴,除此之外他还专为戈登准备了一份厚礼。

一会儿工夫戈登来了,李鸿章让他坐了上座,原来在常胜军当军医的马格里也被请来相陪。李鸿章亲自给戈登倒酒,脸上的笑容天真得像个孩子,说这次苏州杀降的事真是抱歉,本该事先通知戈总兵一声,可是事情发生得太急,匆忙之下没顾得上。其实那些人并非真心归降。他们并没有依约放下武器,反而提出暂时不剃发,保留至少一万名部下,单独编成一支部队,而且要把苏州城的一半留给他们驻守。分明就是要造反的意思。

听了赫德的劝说后,戈登已经不准备和李鸿章再争闹下去,也不想把场面搞僵,只是一时转不过身来。现在听了这话,马上就坡下驴,说了一声:“原来是这样。”

这句话标志着戈登和李鸿章尽释前嫌。李鸿章大喜,端起酒杯向戈登敬酒,大赞常胜军精锐,戈总兵英勇,一旁的淮军众将齐声喝彩,把个戈登捧得飞上了半天云里。

眼看戈登已经喝得满脸通红,李鸿章又凑近身来,告诉戈登,自己已经为他请了一枚“头等功牌”,很快就可以发下来。

所谓头等功牌,就是大清朝廷仿西洋形式自制的勋章,专门拿来哄这帮洋鬼子的。

想不到中国人居然要给自己发勋章,这东西在英国可不容易搞到手,戈登乐不可支。李鸿章趁热打铁,又说已经给常胜军准备了七万两银子作为犒赏,其中有一万两银子是专门送给戈大人的。

一听这话,戈登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可想了一想,却又说这一万两银子的事他做不了主,要请示政府之后再作决定。

戈登居然不要钱,这可大出李鸿章所料,但再一想也就明白了。

这次戈登闹事背后是英国政府在撑腰,如果现在他一声不吭自己把这一万两银子收了起来,就变成戈登借英国政府过桥,自己从中牟利,对上面实在没法交代,所以戈登不敢要这笔钱。

当然,现在李鸿章已经连名带利递过来了,戈登只要名,不要利,这是他的事。

接下来李鸿章和戈登越谈越乐,这顿酒宴吃了个尽欢而散。

从这天起,李鸿章咬紧牙根加意讨好戈登,两人的关系越处越热乎,简直亲如兄弟。以至于后来戈登都被卖了,还在帮着李巡抚数钱。

5.搭台阶的“老浑蛋”

好不容易哄住了戈登,李鸿章这才松了一口气,忽然从曾国藩那里传来一个好消息,李泰国组建的那支舰队已经被朝廷正式遣散了。

那次李泰国被李鸿章骂跑了之后,果然一路去了北京,直接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去闹。

可也正如李鸿章所说,李泰国这个洋痞子并不聪明,把整件事搞得太露骨了,骗不了任何人,只能靠着自己的凶恶嘴脸加上“大英帝国”四个字唬人。可他却没想过,这些炮舰完全是清廷出钱购买的,现在他这么搞无论如何也占不到理,走到哪儿也说不通。

五月,北京的总理衙门推翻了李泰国在英国私下签订的条款,另立五条章程,规定中国选派武官作为舰队的总指挥,李泰国请来的英国海军将领阿思本只能担任副总指挥,以四年为期限;至于舰队在何处作战,则完全听从中国地方督抚的节制调遣;中国方面每个月拨给舰队经费七万五千两;中国官兵可以上舰学习和训练。同时又明确指定,这些舰船到达海口后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节制调遣。

事实上总理衙门和李泰国所订的条款仍然不妥。

因为这支舰队的官兵全是英国人,清廷即使指派官员管理,也只能徒有虚名,无法插手实际事务。连派去的官员都插不上手,地方督抚说的话就更不起作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官兵上舰训练,要么被英国人洗脑,要么被洋人欺负。而每个月拨给他们七万五千两银子,一年就是九十万两白银,这也太贵了!

就在李泰国和总理衙门双方扯皮的时候,七月底,阿思本已经率领舰队抵达上海。

眼看木已成舟,事情要坏,曾国藩当机立断上奏朝廷,先是指明总理衙门所订条款难以实行,接着他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话:“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零七万两的船价和每年九十万两的用款简直视如秋毫,了不介意,不如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遣散阿思本舰队,也足以使李泰国失去凭恃而折其骄气。”

这几句话被中国人指责了一百年,认为曾国藩竟然说出如此无耻荒谬的话来,简直罪该万死!

其实不然,这只是一段空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