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城杀降
眼看娄、葑、齐、盘四门外的壁垒尽失,苏州城已经无险可守,早先被淮军收买的郜永宽等人又活动起来了。此时他们已经顾不得和李鸿章讨价还价,只想赶紧杀掉李秀成和谭绍光献城投降。
就在这一晚,精明过人的李秀成感觉到了城中的异动。可大势已去,李秀成只好率领一万多人从胥门悄悄出城,仍由原来进城的小路摸出苏州撤到望亭去了。
在此之前郜永宽等人迟迟没有动手,主要是顾虑李秀成的威望和情义。现在李秀成走了,这帮人还有什么顾忌,立刻蠢蠢欲动。
十月二十四日,留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命令城中太平军各王一起上城督战。却想不到郜永宽等人利用这个机会已经摸到了他的身边。
这天中午,谭绍光正在城头指挥作战,郜永宽和汪有为二人走上前来,郜永宽假意和谭绍光说话,汪有为绕到身后,拔刀当众刺杀了谭绍光。
接着郜永宽等人指挥所部在城里围杀谭绍光的部属千余人,继而大开城门向清军献城。
到这天黄昏,苏州城已被淮军占据,慕王谭绍光的部下约有两千人被杀,其余数万人在郜永宽等人统领下集中到阊门、齐门、盘门、胥门附近,等待清军收降。
二十五日清晨,郜永宽等人来到李鸿章营中请降。李鸿章问他眼下城里的降众共有多少?郜永宽张嘴就说约有二十万。
一句话把李鸿章吓了一跳。此时在苏州城里城外的淮军总兵力不过三万左右,想不到城里的太平军降卒竟有二十万!
其实郜永宽是在吹牛,城里的降众虽多,能作战的只有几万,其他都是些老弱妇孺,可郜永宽为了给自己造声势把这些人全加到一块儿了。却不知此时吹牛,简直等于在给自己挖坟掘墓。
当然,现在的李鸿章是战胜者,只有趾高气扬,断无害怕的道理。他立刻命令城里所有降众尽快剃发,该遣散的遣散,愿意留下的可以编成几营留在军中效力。想不到郜永宽立刻提出,自己打算留下一万人,同时要朝廷封他一个总兵。
一万人!按淮军的编制这是整整二十个营。不但淮军中绝无这样的编制,就算湘军中也只有曾国荃的吉字营人数比这多些。总兵?那可是个二品官。淮军中猛将如云,功臣一抓一大把,可还没有几个做到总兵的。一个降将居然提出这么高的价码,这也太不知进退了吧?
上海虹桥一战,郜永宽的部下和淮军打了不少恶仗,李鸿章对这个人本来就没什么好感。现在听说他在苏州城里拥有重兵,而且一张嘴就要带二十营兵,还要总兵的官衔,李鸿章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可郜永宽却没往这上头想,他只觉得自己献了苏州,杀了慕王,又带着几万精兵归降,这么大的功劳要个总兵不算过分,却没想过自己在太平天国封的是王爵,在清军眼里他的“罪过”和他的“功劳”一样大得吓人。
两个人僵了好一会儿,李鸿章只好挤出个笑脸来,说这事他做不了主,必得请示朝廷定夺,让郜永宽先等几天吧。
当天夜里,程学启快马赶到营中,告诉李鸿章,郜永宽回城后,把他的旧部集结起来,在阊门、胥门、盘门、齐门一带堆石设卡,不准清军靠近,而且拒绝剃发。程学启派人查问,郜永宽说非要等大帅答应给他个总兵衔,让他统带二十营兵才能剃发。另外还要给其他人封官,有的是副将,有的是参将,反正这帮人个个都要当官,没有官不行。
所以程学启借机挑拨,说这帮人未必是真心归降,不如先下手为强,把几个领头的杀掉,其他人才好遣散,否则有他们在,早晚要出事。
为了此事,李鸿章关起门来整整想了一天一夜,反复权衡,认真计较,终于还是下定了杀降的决心。
接了命令,程学启立刻赶回苏州告诉郜永宽等人,李鸿章已经完全答应了他们的一切要求,当晚就乘官船来苏州和郜永宽等人相见,直接给他们相应的封赏。
听了这话,郜永宽等一班降将额手称庆。
话说回来了,难道郜永宽他们对李鸿章就毫不怀疑吗?
确实不疑。
自淮军出战以来,李鸿章为了扩充实力在战场上到处招降纳叛。如今他军中已经先后增设了吴建瀛的“建”字营、刘玉林的“玉”字营、方有才的“有”字营、骆国忠的“忠”字营、骆金荣的“荣”字营、佘拔群的“群”字营、董大义的“义”字营、周寿昌的“昌”字营……这些部队全由太平军的降兵降将组成,李鸿章对他们也都很不错。眼前的程学启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所以郜永宽对李鸿章非常信任。听说李鸿章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郜永宽等只简单商量了几句,就决定一起出城拜见李鸿章。
这一边,李鸿章的官船也已经离开大营向苏州驶来。天黑后,官船到了苏州城外。郜永宽、周文佳、汪安钧、伍贵文、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八人一起赶来拜见。李鸿章笑容可掬地接见了他们,胡乱扯了几句就找个借口抽身出来,背着手站在岸边赏月,听着船舱里传出的惊呼惨叫。
一会儿工夫程学启来报,郜永宽等八人已经被杀,一切都做得干脆利落。
杀完人之后过了一个多钟头,戈登终于赶来了。
听说李鸿章专门招见这批投降的太平军将领,戈登就觉得情况不对,忙亲自赶来见李鸿章。守城的淮军早得了程学启的命令,见了戈登就拦住不放,硬是把他在城门口拖了一个小时。等戈登赶来的时候,人已经被杀掉了。
见了郜永宽等人的尸体戈登暴跳如雷,盛怒之下立刻下令,叫常胜军的轮船去拦截李鸿章的船,把他抓回来!
这边戈登大发脾气,派出火轮船来劫持官船,李鸿章自己却并不知道,因为他看着部下杀了郜永宽等人之后,就下了船进城去了。
在中国历史上,残杀被俘将领或者杀害降人的事件颇多,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个“忠”字在作怪。
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国家里,忠,是超越生命之上,甚至超越一切理性之上的概念。而投降者当然谈不上“忠”了,于是在获胜者眼里他们的生命就像他们的“人品”一样变得卑贱了,这就导致了屠杀事件的发生。
所以李鸿章这个被旧式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儒将,对于自己滥杀降人根本毫无愧疚,杀完人就带着部属进了苏州城。当戈登派出火轮船来“抓”他时,扑了个空。
但是戈登为此事大发脾气,以及其后常胜军的作为,李鸿章却不可能不知道。因为接下来的事态恶化得令人诧异。
4.看谁玩死谁
当晚,李鸿章住在了苏州城里。
这一夜淮军不但杀了投降的太平军四王四将,还顺手屠杀了一批太平军中的老战士,其他的人则由临时找来的剃头匠赶着剃了头,遣散了。李鸿章这边刚准备就寝。屋外忽然传来一片吵嚷声。
戈登带着枪找上门来了,在外头大口骂街,吵吵闹闹,到处踹门“搜找”李鸿章。
这种时候,李鸿章本可以二话不说就把戈登给扣起来,可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自己缩在屋里不吭声,全指着一群手下连拉带劝,一个劲地给戈登赔笑脸、说好话,听着他夹着中国话的高声叫骂。过了好半天工夫,手下人总算把戈登支应出去了。
这时候李鸿章就坐在屋里,听着一个洋人堵着屋门直着嗓子骂街,不知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淮军大帅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
苏州铁桶一样的城池都被淮军攻下来了,可现在李鸿章被戈登堵着门欺负,却没一个人敢冲这个英国佬儿说一句硬话。
就因为戈登是个英国人。
现在淮军刚刚攻下苏州,前面还有很多恶仗要打,要是动了戈登,和常胜军内讧起来,再引得英国方面出来干涉,其后果将无法预料。
所以李鸿章宁可闷着头装,也不愿意和戈登争闹。
可是李鸿章不想闹,戈登那边却不依不饶。
李鸿章杀降之后,戈登竟派出轮船来截李鸿章的官船,没能截住又进城大闹,找不到李鸿章,就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毫不客气地向李鸿章提出要他辞去江苏巡抚的职务,再自己写一道奏折参劾自己,请求朝廷从严处置。
听了这个信儿李鸿章又好气又好笑。笑的是一个挂了个“总兵”虚衔统率着三千多人马的外国人居然敢来要求自己这个统率数万大军的封疆大吏辞职,而且言词还如此不客气,简直骄狂到无法容忍的地步了。
可气的是,就是这么个统领三千兵马的小小的洋人,仗着自己是个英国军官,竟然完全不把中国的王法放在眼里,先是打算劫持长官,接着又擅自率领部队离开战场。可李鸿章再生气也不敢动他一手指头。只好装聋作哑,任由戈登折腾,直到他折腾累了为止。
戈登这边却怎么折腾都不累,而且越闹越邪乎。见李鸿章不肯辞职,又扬言要率领常胜军把苏州城夺回来交还给太平军。一时间那支已经被洋人奴化了的常胜军闻风而动,竟与淮军对峙起来,局面搞得十分紧张。
当然,以常胜军眼下的这点儿力量根本不是淮军的对手,戈登的威胁不过是些空话。可是这些“空话”所代表的内容却绝对不简单。
难道这个英国人真的对李鸿章苏州杀降如此介意,以至于要带着他的常胜军跟淮军拼个鱼死网破吗?
当然不是。
洋枪队指挥官英国少校戈登,太平天国纳王湖北人郜永宽,这俩人之间能有什么交情?戈登吃饱了撑的,管你郜永宽的死活?
有人说了:你不懂,这叫“骑士”风度……
嘿,英国人,有“骑士”风度?
当时的英国政府是从海盗和私掠船起家,明目张胆地靠着抢劫发财。有了根基就在全世界到处抢占殖民地,杀了多少人,做了多少恶?因为做生意赚不到中国人的钱就往中国卖鸦片,不让它们卖,就侵略中国……他们会有“骑士”风度吗?
戈登之所以揪住这个问题大闹,一是嫌李鸿章事先没和他商量。不是“杀降”之前没和他商量,而是淮军的一切军事行动都不和常胜军商量,从上海外围直到苏南战场一向如此。而戈登却认为自己是英国军官,来自一个远比中国人“高级”的国家和民族,所以不管中国军队有多大规模,由谁指挥,他这个英国人都至少应该是前线所有部队的第二号指挥官,是个能和李鸿章平起平坐的人物。现在他的权威和重要性被淮军忽视了,这是令戈登不能容忍的。
戈登发狂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攻克苏州之后李鸿章根本没像以前约定的那样让常胜军入城驻防,而是命令他们返回昆山。所给的“犒赏”也仅是答应多发一个月的饷银,这让已经被上海的官员们养肥了、宠坏了的常胜军官兵实在难以接受。
最后,戈登之所以要这么干,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英国人一直在苦心经营这支常胜军,给他们派军官,送装备,费了这么多心思,说穿了,一是想把常胜军变成一支“英国人的军队”,帮它们防守上海租界;二是想让常胜军成为清朝新军的样板,借机在中国军队中培植亲英势力;三是想借着清军进攻太平军的机会让常胜军跟着淮军深入苏南,在苏州、常州等地赖着不走,使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借机深入到中国内地。
想不到偏偏出了个李鸿章。这个江苏巡抚、淮军大帅虽然和常胜军打了不少交道,却从不倚重这支部队,更不要说把它当成淮军的“样板”了。而这一次李鸿章又不让常胜军进驻苏州,使英国人向中国内地“伸手”的计划无从实施,所以英国人决定尽一切力量把李鸿章赶下台。
很快一切隐藏着的内幕都开始露头了。
首先,戈登给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写了一封信,要求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干涉中国内政,逼迫李鸿章下台。同时,在上海的领事馆又代表列强和“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决议,谴责李鸿章,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大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军打仗的所有外国籍军官和士兵”。
大张旗鼓地造了一番声势后,十一月初二,英国驻华陆军总司令伯郎从上海赶到前线。
在去苏州见李鸿章之前,伯郎先到了昆山,和戈登进行了一番密谈,两人商定,由伯郎向李鸿章提出常胜军从此交归伯郎节制,不再接受李鸿章或大清朝廷的调遣。之后,伯郎这个英军司令官带着他的翻译——英国人梅辉立气势汹汹地来到苏州。
一见李鸿章,伯郎立刻拍了桌子,斥责李鸿章的部属在苏州城里屠杀了几万名投降的太平军军官和士兵,这在“文明人”的世界里是闻所未闻的恶毒行径!伯郎“代表英国君主和所有在华的西方人”谴责这种恶行,要求李鸿章立刻就此事对英国人作出解释。同时辞去巡抚的职务,交出对军队的指挥权。如果想让事情出现转机,就必须写一份书面文字向戈登和英国政府正式道歉,英国方面才能考虑其他的解决办法。
这句话把英国人的底牌给露了。他们是想让李鸿章服软,在这件事上一软,其他方面当然也就全“软”了。
对伯郎有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李鸿章事先都已经估计到了。在这帮家伙面前,既没理可讲,也不必讲理。于是李鸿章冷冰冰地回复伯郎:“这件事完全是中国的军政事务,跟英国政府毫不相干,李某人就算有错,也犯不着向英国方面认错。”
既然如此,英国人就要到北京去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
请便。大门在那边,不送。
眼看李鸿章浑不拿他当回事,伯郎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带着翻译走掉了。
到北京去闹事,这些英国人是绝对做得出来的。可他们疏忽了一点:这件事确实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与外国人的利益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所以他们就算去了北京也实在闹不出什么花样儿来。
当然,大清朝廷还是有可能向这些洋人示弱的。
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清廷对洋人十分畏惧,而李鸿章虽然在前线打了不少胜仗,毕竟只是一个刚刚出名的汉人巡抚,清廷为了平息外国人的怒气而把他暂时革职,是完全有可能的。
英国人要的也就是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