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18

第18章 遣散洋枪队(1)

1.常州之战

攻克苏州后淮军士气大振。李鸿章与部将幕僚商议定下两个战略方向:一是向常州进攻,进一步孤立金陵;二是派兵出浙江,与左宗棠所部湘军组成钳形攻势,兜击浙江西部的太平军。

之后淮军精锐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各部开始向常州的外围据点发起了猛攻。驻守丹阳的太平军出动重兵援救常州,常州城内的太平军护王陈坤书也出城反击,可是面对配备新式枪炮的淮军精锐,太平军各部均遭重创,不得不各自退守城池,常州外围的局势完全被淮军掌握。

其后淮军又攻入浙江,先后攻克了平湖、乍浦、澉浦、海盐等地。十一月,淮军刘秉璋、潘鼎新部攻克嘉善,太平军守将陈占榜、余嘉鳌投降。

与此同时,淮军最精锐的开字营在程学启率领下猛攻嘉兴,却遇到太平军挺王刘得功、容王廖发受所部的顽强抵抗,直战到同治三年(1864)二月十八日才攻破嘉兴。但程学启在攻城时被枪弹击中左太阳穴,一个月后死去。

想不到嘉兴一战折损了淮军中的第一猛将,李鸿章十分悲痛,亲自上奏为程学启请求抚恤,把开字营交给刘士奇、王永胜统领。

随着淮军进兵浙江,李鸿章和左宗棠争闹起来了。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性格直率倔犟,才华极高,能力不在李鸿章之下。和李鸿章一样,左宗棠也出自曾国藩幕下,但他年龄比李鸿章大十来岁,发迹也比李鸿章早,早就脱离曾国藩幕府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时下已经升任闽浙总督,和曾国藩平起平坐,官位权势都在李鸿章之上。

可是官大权重,并不代表实力更强。

在各支团练部队中唯独李鸿章的淮军粮饷最足,装备最好,其余都捉襟见肘,要靠着劫掠来补充军饷。李鸿章的淮军虽然富足些,可是抢起东西来也毫不手软。现在淮军一进浙江立刻在攻占之地放手大抢,这么一来就等于占了左宗棠部下的“便宜”。左宗棠大为恼火,从此和李鸿章结下了疙瘩。

早在此前,李、左二人在曾国藩幕下就一直不对付。因为他们都性如烈火,又太有才了,凡事只要意见相左就会吵得天翻地覆。曾国藩有时候也故意不加制止,让这两人争吵,希望互相磨掉对方的烈性。结果是烈性子没磨去,李鸿章和左宗棠却由此结下了怨,后来做了一辈子的对头。

在攻克嘉善、嘉兴等地后,同治三年(1864)正月,淮军郭松林、滕嗣武部向宜兴、荆溪方向发起进攻,以牵制太平军的兵力。此时李鸿章又客客气气地请求戈登率领常胜军前来助攻。这段日子戈登一直被李鸿章像供菩萨一样高高供着,被哄得特别高兴,所以立刻率军前来助战。

在淮军和常胜军洋枪大炮的猛烈突击下,宜兴、荆溪相继失守。二月初二,溧阳太平军守将吴人杰率部向淮军投降。丹阳和常州两路太平军各自集中兵力大举向江阴、常熟方向突击,却再一次遭到淮军的沉重打击,一直战到三月初七,太平军各部均遭重创,只有两三千人马勉强退回丹阳、常州去了。

连遭重创之后,太平军的军心士气发生了动摇。三月十九日,守卫金坛的太平军不战而退,淮军兵不血刃占领金坛。常州已陷入四面合围之中。

在击退进攻江阴、常熟的太平军所部后,李鸿章亲自赶到常州城下,组织起四万大军猛攻城池。可护王陈坤书是太平军中一员名将,手下兵精将勇,常州城高池深,实在不易攻取。李鸿章赶紧派人去请驻在昆山的“英国哥们儿”戈登,让他带着常胜军的重炮帮忙攻打常州城。

哟,这可真是咄咄怪事。打苏州的时候李鸿章为了不让常胜军沾边,出了那么多花招,激得戈登跟他大闹一场,惹出那么大的风波。现在李大帅却忽然改了脾气,主动“请”常胜军来帮着攻城,难道是英国人那一闹把李鸿章吓住了,对洋人的态度软化了?

有了常胜军炮队的帮助,淮军的火力大大增强,又开始对常州城发动猛攻。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终于在四月初六攻占常州。

至此,李鸿章依托上海这个根据地一步步向外扩张,终于夺取了整个苏南地区。而常州的失守,也使得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失去了东线的战略屏障,成了合围之中的一座孤城。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太平天国开始逐步瓦解了。

同时,李鸿章半年前种下的“瓜”也长熟了,该摘了。

这个傻“瓜”,就是戈登。

2.该摘掉傻“瓜”了

要说搞现代化,当时的中国还摸不着门道。可要说斗心眼儿,中国人的经验之丰富天下无双。

因为苏州杀降一事戈登几次三番找李鸿章大闹,甚至命令常胜军的火轮船去拦截李鸿章的坐船,要“抓”他,后来英国的驻军司令伯郎又借这件事来压他,逼着李鸿章去向戈登书面道歉。这些洋人竟然倚仗手里的军队对李鸿章如此威逼,李鸿章怎么还能容得下戈登?何况这支所谓的常胜军军纪败坏,行为恶劣,虽然士兵都是中国人,却因为受了外国人的训练,凡事只听洋人的调遣,浑不当自己是个中国人。这样一支军队留着也是后患。

另外,淮军自出上海以来打了这么多仗,已经磨炼出来了,手里也有了像样的枪炮,这一路上不断招兵买马,聚降纳叛,兵力已经增至七八万人。这三千多常胜军已经不是早先那炙手可热的精锐之师,而变成可有可无的一般货色了。所以李鸿章早就打定了遣散常胜军的主意。

为了遣散常胜军,李鸿章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打好了伏笔。给戈登弄了个“勋章”,而且一次就给常胜军拨去七万两赏银。这两件事办得相当漂亮,戈登有了银子也有了面子,很快转怒为喜。之后,李鸿章更是尽力和他交好,两个人的“私交”越来越厚。

于是当淮军猛攻常州时,戈登痛痛快快地带着常胜军赶来助战,用他手里的重炮帮着淮军打开了常州的城墙。

然而戈登做梦也想不到,常州助攻竟是李鸿章所定“连环计”中的一环,此事也成了常胜军走向消亡的开始。

一顿酒宴,七万两银子,加上一番称兄道弟和几顶“常胜军天下无敌,洋人军官一个顶中国人十个”的高帽子,把戈登彻底带进沟里去了,早忘了自己还是个英国军官,忘了常胜军是英国人插进中国军队内部的一根“撬杠”,只知道和李鸿章兄弟相称,与淮军各部也亲如一家,相处得极为融洽。当淮军在常州屡攻不下,请戈登派洋枪队助战时,戈登根本没想过要请示他的上司英国驻军司令伯郎,就立刻把他的常胜军派出去了。

这么一来,那个为了戈登的事专门去找李鸿章吵架的伯郎可就气不打一处来了!

在伯郎看来,当初戈登挑唆自己出面和李鸿章大闹一场,结果这小子倒乘机捞了个名利双收,现在又撇开自己去充好人,和中国人——尤其是和那个李鸿章打得火热,倒把自己这个司令官晾在了台上,弄得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实在够缺德的。

于是伯郎动用自己在英国政府里的关系到处游说,见了有头有脸的人物就猛说戈登的坏话。三闹两闹,英国政府也逐渐对戈登失去了信任。

现在眼看着戈登的常胜军竟然在完全不通知英国方面的情况下又一次参战,帮着淮军进攻常州,英国人对此当然很不满意。他们觉得戈登已经被中国人收买,变得不可靠了。

最终英国政府下令:撤销枢密院准许戈登为大清国服役的命令,英国陆军部也撤销戈登的假期和特许!

紧接着英国政府又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在常胜军里服役的英国军官全部退出常胜军。

这一下戈登麻烦了。他本人此时还是英国陆军的现役军人,“假期”被取消,就是说他必须尽快扔下常胜军这个摊子回国报道,不然英国军队就不要他了。当然他也可以辞去在英国的军职硬着头皮留下来,可是其他英籍军官全走光了,常胜军里就只剩了他一个洋人,以后再说话也没人听了。

釜底抽薪,英国政府的手段真够厉害的。

不过这次它们抽的是自己的“薪”,那就不妨多抽一些,让李鸿章他们看个笑话。

其实英国方面也有明白人,这个明白人就是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巴夏礼。

巴夏礼!就是这个人在担任英国驻广州领事时制造事端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