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李鸿章经过一年历练,战场上的本事强些了,至少不会看见放灯的就跑。可他既不是什么大官,又没有多少兵马,只能跟着福济、和春这帮人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扎。其中最大的战功是福济率军回攻庐州时,李鸿章率兵攻克了含山县城,因此得了个知府衔儿。
这时候,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病死军中,李鸿章赶紧回去奔丧。刚走,向庐州外围的巢县进攻的清军就遭到大败,江南提督和春立刻命李鸿章回营带兵。刚回来,太平军已经杀到面前,李鸿章心虚胆怯,率兵先退,结果清军又遭大败。
和春从此对李鸿章这个人失去了兴趣,但好歹李鸿章还有个福济可以依靠。
咸丰五年(1855)十月初二,清军终于攻下了庐州。在这一战中李鸿章立了功,升了记名道台。
这时候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并株连了无数精兵勇将,其后翼王石达开又率二十多万部属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立刻发起全面反击,借着太平军的颓势而到处取胜,先后攻克三河尖、庐江、无为州、和州、巢县等地,李鸿章也跟着风光了一阵子,甚至亲手夺回了刚到安徽时丢失掉的那个东关。因功被赏加按察使衔。
这年十一月,李鸿章回乡葬父,开始守制。
要说李鸿章的运气着实不佳。就在他回乡守制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力量又逐渐恢复了。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这批新人迅速跃升。咸丰六年(1856)十二月取巢县,破东关,第二年正月取庐江,二月占桐城,破舒城,收复六安,进抵三河尖,既而取正阳关,攻克霍丘,占领含山,清军兵败如山倒。
咸丰八年(1858)六月,让太平军揍成了一摊烂泥的福济被革职。
这时候李鸿章还在老家守孝呢。眼瞅着自己最后一个靠山也没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太平军已经向他的老家庐州杀来,此时的李鸿章早在太平军的账上挂了号,一哨人马直杀过来要收拾他,李兄弟只好孤身逃亡,祖宅被太平军焚毁一空。
眼看在安徽老家晕头转向地混了五年,到现在连脚都站不住了,李鸿章徘徊良久,想起了自己的恩师曾国藩。
3.有才也要掰刺儿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从一位大儒变成了湘军的统帅。
自从咸丰四年(1854)率湘军出征以来,曾国藩一开始也是屡战屡败,可是由于两年后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实力大损,所以给了曾国藩和湘军一个喘息的机会,也让这位老谋深算的夫子慢慢学会了打仗。其后湘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也节节胜利,曾国藩声名鹊起,来投奔他的人多如牛毛。但对李鸿章,曾国藩还是多留了个心眼儿。
作为李鸿章当年的老师,曾国藩当然知道此人颇有些才干,可是对这么个年轻人说喜欢也喜欢,说不看中也不看中。
脑子灵,胆子大,长得帅,发迹早,这是长处,也可能是个毛病。这样的年轻人往往自视太高,桀骜不驯,年轻的时候人人都看好他,可到了中年,多数就籍籍无名了。
李鸿章这个人本事大,毛病也多。曾国藩就曾经从李文安那里听过一个故事。
李鸿章小时候,有一次家里养的金鱼下了不少小鱼,李文安就指着这些金鱼说,这次生了多少小鱼,这一年家里就有多少子弟能中秀才。然后就指着小鱼念叨说这个能高中,那个能高中,说了一堆,大家都挺高兴。想不到第二天早上一看,所有金鱼全被弄死了,气得李文安立刻查问,李鸿章坦然承认是他干的,原因却是“你们这个中秀才,那个中秀才,偏偏就不提我,所以这些鱼全都该死”。
李文安是拿这事当笑话说的,可曾国藩听在心里却很不舒服,觉得这小子太暴躁。后来细心观察李鸿章的为人处世,果然性如烈火,锋芒毕露,而且恃才傲物,疏懒不羁,“青年才俊”身上的毛病他一样都没落下。
说实话,李鸿章是个有才的人。可这世上有才之人多如牛毛,能成大事的万里无一。所以再大的本事也不能作为傲慢的资本,不懂这个,不管有多大的才,一辈子也混不出个名堂来。
眼前的李鸿章就是如此。虽然考上了功名,可也没得着正经的官做,回老家办团练和太平军作战又败多胜少,加上没有靠山,到处碰壁,在自己的老家都混不下去了,只好来投奔曾国藩。曾国藩正在扩充湘军,倒也急需用人,准备把李鸿章收入幕府。可是想到他的暴躁骄疏,又不放心,决定先不理他,掰掰他身上的毛刺儿再说。
于是曾国藩并不急于回信,拖了好些日子才派人悄悄去县城打探动静,那人回来说,李鸿章整天待在屋里看书,并没显得毛躁。曾国藩听说李鸿章不急不躁,暗暗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在外面历练了几年,变得老成多了。这才叫人把李鸿章请进了军营。
要说社会是真磨炼人。当年李鸿章多狂、脾气多大呀!从小就倒背《春秋》,进京考试的时候“三千里外欲封侯”!好家伙,了得吗?可这几年在战场上根本没人听他背《春秋》,上头的官、底下的兵没有一个人哄着他玩儿。一眨眼就三十六岁了,一事无成。
挫折受得多了,李鸿章心里没了底气,开始暗暗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他这块料恐怕放在哪儿也没人稀罕了。所以这次将信送出半个多月没有回音,他也只是自怨自艾,悄悄叹气,对曾国藩并不敢有什么怨言。现在忽然被请进军营,喜出望外,赶紧跑来。曾国藩慰问了几句,把他安排在幕下。
自进曾国藩幕府以后,李鸿章很快和自己的同年陈鼐、同乡周馥、凌焕、刘含芳等人拉上关系,又和曾国藩幕下那些非湖南籍的幕僚结交,慢慢拉起自己的小团体。每有军机大事,曾国藩也让李鸿章发表意见。像那些“有才”的年轻人一样,李鸿章真正办起事来未必精干,却最擅长辩论,有时遇上大事也确实有些见地,逐渐被曾国藩赏识,而李鸿章自觉被人重视,慢慢地又骄矜起来了。
这一发骄,早先身上那些毛病就全出来了。
这天,曾国藩正在房里看书,忽然亲兵来报:外头打架了!
动手打架的是李鸿章和湘军大将彭玉麟。等曾国藩赶来时两人已经被拉开了,全都鼻青脸肿,滚得浑身是土,还在恶狠狠地对骂,见曾国藩来了才住了口。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天一群将领坐着闲聊,指天说地,东拉西扯,也不知怎么就扯到“安徽人”这个话题上去了。安徽一省自古山多地少,老百姓很多人都以经商为业。当时的中国人颇看不起商人,所以市井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安徽人的笑话。此时在座都是清一色的湖南人,你一句我一句连说带笑,尤其彭玉麟的话最多,把李鸿章这个安徽人弄得如芒在背。
李鸿章这人脑子活,嘴巴损,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一气之下干脆提起彭玉麟的父亲彭鸣九来。
原来彭鸣九早年曾在安徽做过巡检,后来母亲去世,彭鸣九带着儿子回家奔丧,不想竟被同族人欺负,给活活气死了。眼下李鸿章就想借着此事攻击一下湖南人的德行。
彭玉麟最听不得的就是这话。
因为父亲被族人气死,家产被夺,年仅十六岁的彭玉麟不得不背井离乡避居衡阳,这事成了他心里最碰不得的隐痛。今天却被李鸿章当着众人翻了出来,彭玉麟大怒,当场就和李鸿章吵嚷起来。李鸿章也不客气,两人由争吵到对骂,越说越僵。彭玉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人,哪听得下这些恶话?跳起来就要动手,李鸿章也不含糊,挥拳就打,两人各自抱着对方玩命猛揍,闹成了这个下场。
听了这话,曾国藩又气又乐。这种事也说不清谁对谁错,干脆扔下不管了。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三十六岁,按说也不小了,可是像很多有才华的人一样,他恃才傲物,天性疏懒,生活毫无规律,脾气又大,动不动就跟人暴吵。如果曾国藩不想培养他,大可以由他去,可曾国藩偏偏对此人留了心,想扶他一把,就打算找个机会好好掰掰他身上的刺儿。
在曾国藩的帅府里有个规矩:每天一早,所有人都到大帐去吃早饭,然后分头办公。可李鸿章疏懒成性,早上总是起不来床。这天又在床上蒙头大睡,别人几次来叫他吃早饭都置之不理。忽然又有人来叫,说曾国藩说了,李鸿章不来,所有人都不能吃早饭,大家一起等着。
这一下李鸿章慌了神,赶紧胡乱穿了衣服赶来,见饭菜早已摆好,一屋子的人都瞪着俩眼看他,窘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缩着脖子低头吃饭。曾国藩倒也没说什么,吃完饭把筷子往桌上一拍,瞪了李鸿章一眼就走了。
人这一生有数不清的机遇,可机遇出现的方式却千奇百怪。很多人抓不住机遇,往往就是因为他不知道那是个机遇。
《西游记》里有个故事,孙猴子听课不专心,菩提老祖拿戒尺打了他三下,别人都当是惩罚,可孙猴子却悟出这是师父叫他当夜三更天来学本事。李鸿章虽然没有孙猴子精,可也差不太多。挨了这顿收拾,反而明白了曾国藩的苦心。
还是那句话:这世上有才的人太多了,有才而不晓事理,最终只能是个废物。
自打这顿早饭让他丢了一回脸,李鸿章知道这是曾国藩在对自己进行甄别,自己要是懂事,抓住机会往前努力一步就能上去。如果不肯上进,还是那么任性,以后曾国藩也就不会再提点他了。
从这天以后,李鸿章变得自律起来,早饭时再也不敢迟到,办事比原先越发勤谨,连暴烈的脾气也收敛了许多。曾国藩冷眼看着,见李鸿章能举一反三,改毛病改得很快,觉得此人可用,对李鸿章更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