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想保住李凤苞,最要紧的就是不能让他去德国使馆当参赞,否则只怕这个人才就毁在刘锡鸿手里了。李鸿章赶紧找辙,说李凤苞眼下要带着一批留学生到英、法两国学习,他自己就得两头跑,这就已经忙不过来了。这帮留学生将来都要到水师去当管带,这可是最要紧的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如果让李凤苞放下留学生的事一心去当参赞,只怕把大事耽误了。所以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李凤苞兼一个参赞的衔儿,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留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李凤苞只在英、法两国之间来回跑,不去德国使馆上班;另一个办法就是干脆别让他当这个参赞了,省得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两个办法其实是同一个,就是不让李凤苞落到刘锡鸿手里。沈桂芬哪能听不出来?从李鸿章手里抢下了驻德公使这个缺儿,他已经心满意足,再去踩李凤苞也就没必要了。
反正,总理衙门已经给李凤苞安排了参赞的职位,他爱干不干吧。
一人兼着这么多身份——大学士,肃毅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又有慈禧太后宠信,恭亲王倚重,左手淮军右手水师,管着洋务斗着洋人,军政财权集于一身,说李鸿章是晚清三十年间的一位超级重臣,似乎并不为过。
实际上这个特立独行的怪老头却像沙漠里的一棵干巴树,半死不活,突兀古怪。保守派恨他,老百姓骂他,洋人收拾他,商人不信他,朝廷老坑他,一个人干事儿一百个人拆台,横垄地里拉车—— 一步一个坎儿,说他一声“可怜”,也不为过。
好在那个刘锡鸿实在不争气,出任驻德国公使仅仅一年,就自己从位子上掉了下来。
这个满脑子迂腐思想的刘锡鸿,心里原本就对洋人充满了仇恨与隔阂,现在又是被保守派扶上了公使的位子,所以到了德国之后整天装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势,仰脸向天,白眼看人,和德国方面上上下下都闹得挺僵,德国人对他很不满意。加上刘锡鸿本就于外交一窍不通,在德国人面前没什么人缘,在公使馆里人缘也不好,外事方面自然就搞得乱七八糟了。
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后,德国正处在强劲的上升期。可由于发迹较晚,虽然国力日渐强盛,在全球争霸方面的总体实力仍然不如英、法。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对中国的态度不像英、法那样咄咄逼人,反而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示好,希望能同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外交和商务联系。可是偏有刘锡鸿这么个驻德公使在那里瞎折腾,搞得德国方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眼看刘锡鸿搞得越来越不像样子,朝廷上下对他的非议越来越多,李鸿章终于找到机会,飞起一脚把刘锡鸿从公使的位子上踢了下来。
刘锡鸿下台后,李凤苞终于被正式任命为驻德国公使。刚一上任,李鸿章就派给他一项任务,让李凤苞在德国采购步枪一万支,并为北洋水师购买制造子弹的原料:油漆、纸腊、铜片等物。又让他亲自到船厂去视察北洋水师订造的鱼雷艇,由此开始一步步考察在德国船厂建造铁甲舰的可能性。
3.修铁路为什么这样难
眼看海防问题有了眉目,李鸿章开始把心思放到另一件同样要紧的事上,那就是修铁路。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铁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中国国土广大,更需要铁路连通四面八方。可是想在中国修铁路,却实在是千难万难。
早先,封闭落后的大清国甚至不知铁路为何物。同治四年(1865)有个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的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条一里多长的小铁路,弄了个火车头来试演。想不到火车一开声如牛吼,煤烟乱喷,笛声刺耳,被朝廷视为怪物,立刻叫步军统领衙门派人把它拆了。
其后关于铁路的谣言在全国不胫而走,百姓纷纷传说铁路所过之处要移乡民的祖坟,凡铺路之处必破坏当地的风水,以致全国上下对于铁路莫不侧目视之。
就这么着,铁路沉寂了好多年,直到光绪二年(1876),又有一伙英国商人在未征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委托怡和洋行修通了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而且运营了一年多,结果火车轧死了人。
本来这条铁路一修,当地的百姓就非常反对,现在轧死人了,乡民们更是群情激愤,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李鸿章亲自过问此事,认为洋人私筑铁路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绝不能任其存在。可此时的李鸿章正因为马嘉理事件被英国人的武力恫吓搞得焦头烂额,所以不能对英商私筑的铁路采取强硬行动,只好提出由中国方面用银子把这条铁路买下来。
后来这条铁路被朝廷用二十八万两银子买了下来,然后拆毁。铁轨交给南洋大臣沈葆桢运到了台湾,实际上等于报废了。
这一回,是李鸿章的老部下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请求兴建铁路。
刘铭传这人虽然是个没学问的老粗,可他粗中有细,对国家大事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另外刘铭传是李鸿章的老兄弟、老部下,他的奏折里透出的其实是李中堂的意思。所以慈禧太后对这道奏折也十分重视,下诏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在这件事上李鸿章和刘铭传确实是一明一暗。见刘铭传的奏折引起了重视,李鸿章马上站出来上折子,认为英国最早修筑铁路运销煤、铁,获利丰厚,再由铁路扩充工商业,终于成为欧洲列强之首,其后各国争相效仿,只要大修铁路的,各个成为富强之国。同时铁路也是列强向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眼下俄国人正向东方修筑铁路,威逼中国,日本人也开始修筑铁路,在这件事上走到了中国前头,没有铁路,中国将处处居于劣势。
其后李鸿章又建议,中国要修铁路,先修南北两路。南路两条,一从江苏靖江经山东进京,一出湖北汉口经河南进京。北路两条,也从京师出发,往东直抵盛京(今沈阳),往西直达甘肃。有了这四条干线,大清的南北东西呼吸相通,兵员商货、物资粮食转运便捷,在此基础上再行扩建,整个国家的铁路网就织起来了。至于筑路和铁路运营的具体方式,可以仿效轮船招商局的法子官督商办,以使铁路主权不致落进洋人手里。
一番上奏慷慨激昂、热热闹闹,实际上李鸿章对此时朝廷能否批准筑路并不看好,私下认为朝中守旧大臣肯定不会答应修铁路的事,而且铁路这东西是用银子堆起来的,想修铁路,大清国眼下也没有这么多银子。
果然,经过一番讨论,清廷下旨驳回刘铭传的上奏,不修铁路。
铁路这么好,大清朝廷为什么死活不修呢?都说他们这帮人极度愚昧,极度迷信,硬是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而严禁筑路,真是这么回事吗?
这大概是瞎话。
要说铁路线破坏风水,那英国、法国、德国,铁路早修得满地都是了,风水得败坏成什么样?慈禧不是傻子,这些她想不过来吗?
说穿了,铁路这东西厉害,它不但可以振兴经济,还和政治、军事都有关联。
一方面,对国家来说,筑路、经营的权力很要紧。现在中国还很落后,要银子没银子,要技术没技术,要设备没设备,要人才没人才,真想在全国范围大修铁路,恐怕既要请洋人帮忙,还免不了要借洋债,这么一来洋人肯定会想办法讹诈,不让他讹,铁路修不起来;让他讹了,就要吃亏。
另一方面,铁路这东西便捷迅速,可“便捷迅速”是一把不认主人的刀,谁都有可能攥住刀把子。眼下的大清国积贫积弱,列强虎视眈眈,一旦铁路真的修了起来,万一哪天中国又和列强开战,吃了败仗,让人家登陆进来控制了铁路,坐上火车直杀进中国内地,这可怎么得了!
有人说了(李鸿章就这么说过):把火车头都藏起来,洋兵不就用不成了?
也不行,一来洋人还是可以找到或运来火车头;二来也是更要命的,洋兵杀进中国内地,人生地不熟,不辨东南西北,可要是有了铁路线当坐标,他们的进攻路线就清晰了。
所以在国家有了现代化基础,积累起一部分财富,尤其是外患不再直接威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中国才能大办铁路。在这之前修铁路的事真的要慎重。
因为这个原因,洋人私自在中国修铁路,清廷就不能容他,一定要拆除。刘铭传上奏请求修铁路,朝廷也不敢立刻答应,要等一等。这些道理李鸿章都明白,所以他虽然上奏请修铁路,朝廷最终驳回,他也不觉得意外。
可李鸿章在开滦煤矿也偷着修了条铁路,朝廷却没管,又是为什么?
很简单。这条铁路不是外国人修的,是中国人自己修来运煤的,所以不侵犯主权。另外这条十来里长的运煤铁路也没有任何战略价值,不值得担心。再说它是李中堂让人修的,对这个老头儿朝廷也得给三分薄面。
所以这条小铁路就保留下来了。同时这也说明清廷不修铁路,并不是因为他们“愚昧迷信”。
可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笑话大清朝廷,笑话慈禧,说他们愚昧迷信?
这是他们自找的,因为他们造了谣。
洋人早就盯上了中国的铁路,而且他们势力强,点子多,今天偷着修一条,明天偷着筑一段,洋商背后又是列强政府在撑腰,如果清廷全用外交手段来解决,就会穷于应付,弄不好一个示弱,这些私筑的铁路就可能落地生根,成了既成事实。要应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老百姓鼓动起来,让他们一起跟洋人闹。在这种事儿上老百姓闹起来可比官府的威力大得多。
可是怎么让老百姓闹起来呢?如果告诉老乡们修铁路在政治上如何如何,军事上怎样怎样,老百姓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可现在造一个所有老百姓都能听明白的“谣”,效果就好多了——哦!敢情修铁路会破坏风水,这还行啊!可不能让洋人修!
这么一来,对朝廷来说事儿就好办了。
洋人想私自筑路?好,成千上万的乡民举着锄头棍棒挡你的火车头,一哄而上扒你的铁轨,看你怎么修!
一个“洋人传教士诱拐小孩儿挖眼剖心”的谣言,成功地把外国文化拒于国门之外,使老百姓团结一心,仇恨洋人。虽然这样做有严重的后遗症,可在这一刻,可怕的后果还没显现出来,所以统治者们满不在乎。只知道谎言可以诱导民众,达到他们说真话所达不到的效果,就接二连三地撒谎、造谣、糊弄老百姓。
那以后要是朝廷自己决定修铁路咋办?
没关系,在中国“父母官”是很厉害的,只要他们一瞪眼,老百姓就都不敢吭气了。那时候该修就修,谁敢拦着?
既然铁路暂时没法修,不如先办电报吧。
电报技术在西方强国早已风行,李鸿章对这个现代化的玩意儿也早就留了心,早年他还和丁日昌一起在上海偷着拔过洋商的电线杆子。
电报这种通信工具速度奇快,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的意义比铁路差不了多少。可是它非常便宜,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建起来,而且不会像铁路那样被敌人控制,成了侵略者的帮凶。所以在这件事上李鸿章猜到朝廷不会不准,就自己先尝试着搞了起来。
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请洋教师在天津机器局下设的“电气水雷学堂”开课,教中国学生学习电报技术。有了收发报的人才之后,第二年就在天津东局子和总督衙门之间拉了一条十六里长的电报线,总共才花了几百两银子,试了试很不错,就在大沽炮台、北塘炮台和天津之间都架了电报线,效果好得出奇。于是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求架设从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
这一回朝廷立刻就照准了。李鸿章赶紧找来盛宣怀,让他负责此事。
盛宣怀这个人长袖善舞,办事效率极高,经过一番考察,与丹麦的“大北公司”达成协议,把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路交给这家公司承办,又在天津建起正式的电报学堂,请丹麦老师来教电报技术。在天津的紫竹林、大沽口以及济宁、靖江、镇江、苏州、上海设立分局,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把这条电报线全办成了。
一见中国人搞了电报,英、法、德、美各国一哄而上,几个公使一起去找总理衙门,要求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由这些洋人“帮着”大清国架设通往各地的电报线。
这样的大事哪能交给洋人来办?
可是现在洋人一拥而上,完全不让他们插手他们一定会闹。就此李鸿章想出了办法,由中国商人出资接手电报线路,这样一来洋人就插不上手了。
很快,从苏州、浙江、福建通商各海口到广东的线路开始架设。
可这次官督商办也和早先的轮船招商局一样,商人疑虑重重不愿意掏钱,李鸿章只好叫盛宣怀挪借金州矿务局的十四万两银子用来架设电线。
不久,电报线从天津接到了通州,之后进了北京。再从天津架到保定,从北塘架到山海关,又东至营口,北到沈阳,再达旅顺,烟台、威海也被连通,之后又把电报线架到了广西龙州,云南蒙自,吉林珲春,朝鲜义州,之后又从保定到太原,从太原到西安,进兰州,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再从此进喀什噶尔,到伊犁,又跨海连通了台湾。最后全国各省全被归入了电报网络之中。
4.琉球危局和铁甲舰
从早年间的“炸弹三局”开始,到机器局、制造局、招商局、矿务局、电报局,大清国的现代工商业大半是李鸿章倡议、草创。但他是个朝廷大员,从地方政务到军事、外交一把抓,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兴办企业上,只能定个调子让下面的人去搞,遇到困难过不去了,他帮着解决一下。和这些相比,还有很多更要紧的事等着他办。
这不,大事来了。光绪五年(1879),日本忽然宣布把琉球改为冲绳县,明目张胆地吞并了琉球。
琉球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成为中国的藩属,之后又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藩属关系一直延续下来。想不到在光绪元年(1875),日本开始阻止琉球向清廷进贡,其后步步威逼,直到公然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