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41

第41章 中法战争(1)

1.老贱骨头

恭亲王下台,朝局大变,消息一出,中外震动。

这时马建忠从上海回来,告诉李鸿章,已经和那个法国海军舰长福禄诺见了面。此人和先前的脱利古完全不同,温和客气,而且至少从面儿上看丝毫没有威胁朝廷的意思,所以马建忠觉得李鸿章可以和此人见上一面。

或许这是中法之间最后的和平希望了。李鸿章上奏朝廷,慈禧太后很快发来密谕,认为此事可行,命李鸿章和福禄诺接触。

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二日,福禄诺到了天津。李鸿章和他进行了五天的谈判,双方很快签订了一个“简明条款”,其内容共列五项:

一、与越南北圻接壤的中国边界不受侵犯。

二、中国驻北圻的部队撤回边界,并不干预法国和越南之间所有已签订、未签订的条约。

三、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允许法国在边界通商,所有法、越和中国内地的货物听凭运销,以后再定详细商约税则。

四、法国在与越南议改条约之内绝不插入伤损中国威望体面的字样,并将以前与越南所立各条约关系东京(即越南河内)者尽数销废。

五、三个月后中、法各派全权大臣会议详细条款。

这份被称为“李福协定”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实际上已经把整个越南划给了法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清廷方面的退让也比较有限。

首先,福禄诺提出清廷向法国赔偿军费五百万英镑,被李鸿章严词拒绝了。其次,福禄诺要求驻扎在越南高平、谅山、保胜等地的清军在五月份撤出越南,并由法国派兵巡视边境,也被李鸿章拒绝。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指出,清军在连续遭到失败后,早先控制的山西、北宁、兴化等处据点已经全部失守,部队被迫退守中越边境附近的谅山、保胜等地,战略态势越来越恶化。但正因为这些地方都靠近中国边境,所以根据条约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清军已经到了“边界”,只要不向法军发起进攻,就不算“背约”,这样一来清军就可以不理会“李福协定”,“赖”在越南境内不走,等看清形势再说。

外交,只是政治和军事的延续。眼下清军连打败仗,在越南境内只剩下最后几个立足点了,在谈判桌上,李鸿章拿什么跟法国人争呢?

事实上李鸿章虽然和福禄诺签了条约(“李福协定”),可他心里对法国人却一点也不信任。对方要谈,当然可以谈,但谈出来的结果是否真能得以执行则要看看再说。

那这个“李福协定”是真的吗?

宝海,是法国驻大清国公使;脱利古,是法国驻日本公使;福禄诺,只是法国海军的一个舰长。这份条约能是真的吗?

“李福协定”墨迹未干,五月初六,法军占领越南宣光府。十一日,法军以巡视边界为借口逼近清军驻守的谷松、屯梅。十三日,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确定了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十九日,法军开到谷松、屯梅与清军迎面对峙。二十八日,法军枪杀了前来交涉的三名清军军官,并向谅山发起进攻。闰五月初一,法军直逼观音桥,限令清军三日内交出谅山,并炮击清军营地,被清军击退。第二天法军再攻观音桥,又被王德榜的定边军、方友升的广武军联手击退。

刚刚签订的“李福协定”就这样被撕毁了。

事实上法国方面签这个条约根本就是缓兵之计,它们早就下定决心对中国大打出手了。

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普鲁士打得大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五十亿法郎,此战使德国成了一个统一的工业和军事强国,而法国却颜面扫地,国力大损。现在经过十多年休养生息,法国的实力已经逐步恢复,但它作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却被削弱了。为了重拾自信,也为了能捞取到更多的利益,法国决定对中国开战——拣软柿子捏。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法国人不可能一口把中国和越南全吞下去,他们原本计划先打越南,占领越南之后再过几年,重新积聚力量攻中国。所以法国人一开始并不急于逼迫中国,而是在越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想不到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的进步超出了法国人的预计。眼看中国就要拥有三艘德国造铁甲舰,加上以前购买的两艘英国巡洋舰和十多艘炮舰,即将建成一支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海军。法国人清楚,一旦这支海军建成,再想进攻中国就行不通了。所以侵占越南的脚步忽然加快,对中国的威逼也不断加码,直到最终挑起一场全面战争。

但是由于计划突然改变,战略目标随之放大,法国政府的战争预算尚未拨发,海陆军队也都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福禄诺和李鸿章的交涉是法国人在图穷匕见之前最后一次假谈判,其目的仍然是拖延时间,乘机把海陆大军部署到位。

现在他们的陆军已经在中越边境集结完毕,“远东舰队”也已到达中国沿海。和大清国的全面战争就要开始了。

对于法国人的企图,李鸿章早已预感到了。可他和他的朝廷却对此无能为力。因为所有战略优势和主动权都在法国一边——虽然拥有了这些优势,法国未必就能大获全胜。

当一头牛和老虎对峙时,老虎会露出爪牙围着牛转来转去,寻找弱点下手,而牛却只能被动地跟着老虎转,希望尽可能把自己锋利的犄角冲着对手。但最终只有老虎扑向牛,谁见过牛扑向老虎的呢?

这时候李鸿章自己也和整场谈判一样,快“失败”了。

这个“李福协定”不但法国人不认账,大清朝廷也不满意。

打倒了主和的恭亲王,慈禧太后自己当然只好做出“主战”的姿态。她这么做,朝廷中的大佬们哪有不跟风效仿的。于是朝廷中人人主战,个个奋勇,而主战的第一个表示当然就是骂李鸿章。

也别怪天下人骂李鸿章,说句实话:李鸿章这人是个老贱骨头!

中法这一战,慈禧太后说能胜,光绪皇帝说能胜,军机处说能胜,朝廷清流说能胜,地方督抚说能胜,全国的老百姓都说能胜,偏就他李鸿章一个人硬说会打败仗!

虽然李鸿章说得没错,前线确实是一个败仗接一个败仗……可问题是,大家都闭着眼睛“不承认”这些败仗!

为什么李鸿章就不能乖巧些?为什么他就不能放下自己的主见,随着大溜儿说一声“大清国能胜”?只要这几个字一说出口,全国上下皆大欢喜,人人都得说一句:李中堂真是个英雄,真是个豪杰!有胆量,有骨气!好,好,好!

然后怎么办?就打仗呗。赢了,功劳里有你一份;输了,割地,又不割李中堂家的后院,赔款,又不扣李某人的俸禄。

可李鸿章这个贱骨头硬是不肯随这个大溜儿,硬是要说大清国的水师不如人家,硬是要说陆上海上会吃败仗……结果怎么样?清军在越南打了败仗,责任全推在他身上;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责任全推在他身上;淮军在中越边境打了败仗,责任全推在他身上;到最后《中法新约》签得不尽如人意,责任全推在他身上!

当所有人都在蛮干的时候,不随大溜儿的人就是这个下场。仗打赢了,大家要笑你骂你,说你妥协投降,没有骨气。可仗要是打输了,证明你当初的担心是对的,怎么样呢?

所有人更要恨你、怨你、骂你,恨到要剥你的皮,拆你的骨,挖你的祖坟,骂你是卖国贼!

李鸿章聪明一世,可就偏偏不懂这个理儿。

中法战争好歹胜了,于是李鸿章被世人笑骂,说他是投降派,没骨气。

甲午战争终于败了,于是全中国人人恨不得吃李鸿章的肉,喝李中堂的血,一百多年了,到今天我们还在骂他是卖国贼!

众人皆醉你独醒?这醒着的人早晚被醉汉们乱拳打死。这就是世道,这就是天理……

单从这点就能看出,李鸿章这人实在不该做个政客。因为一个政客绝不会像他这么执拗,早就跟大伙儿“皆大欢喜”去了。

挨骂倒还好说,但下面的事却着实让李鸿章出了一身冷汗。

法国人撕毁“李福协定”,派兵袭击谅山被清军击退之后,闰五月初六,派人到北京的总理衙门大闹,声称李鸿章在天津和福禄诺定约时,其中有清军“先交出谅山”一说,法国军队是依约前去“收取”谅山。

这句话把总理衙门弄糊涂了,因为“李福协定”上并无此条款,法国人却坚称有此条款,是在原来五条之外另订的三条“续约”,总理衙门不知详情无法回复,又气又急,立刻向李鸿章严词责问!李鸿章赶紧作出解释。

原来当初和福禄诺谈判之时,这个法国佬儿确实提过三条“续约”,其中有清军交出谅山等内容。可李鸿章哪肯答应,和福禄诺一顿争吵,当场逼着他亲手把这三条从条约的草稿上划掉了。所以“李福协定”正文中根本没有这三条。

这么一解释事实就清楚了。原来法国人是瞪着俩眼在耍无赖!

这事奇怪吗?

一点也不怪。外交就是这么回事,在这个折冲樽俎、“斯斯文文”的战场上,舌头就是枪炮,唾沫星子就是子弹。兵不厌诈,外交更不厌诈,在这里发生什么样的无耻事件都不稀奇。

既然事情解释清楚了,李鸿章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

仍然有责任。

“外交无小事”。李鸿章居然忘了把驳斥“三条续约”这个细节上报总理衙门,以致当法国人耍无赖时总理衙门瞠目无言,无论如何这是李鸿章的一大失误。

当然,因此就惩治李鸿章也不合适。于是清廷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谈判仍然交给李鸿章去搞,却又从朝廷派了四个人来“会同商谈”。这四位是陈宝琛、吴大澂、锡珍、廖寿恒。

这四位全是“清流牛角”张佩纶的朋友,朝廷中最强硬的言官除了张佩纶、张之洞,就数他们了。

可是清廷为什么只派来这四位“清流”,那位“牛角”张佩纶怎么不来?

原来张佩纶已经另谋高就去了。

2.图穷匕见

三月份那一场政治大海啸本来是从张佩纶身上起的,到最后扳倒的却是恭亲王,张佩纶不但没受牵连,反而升了官,以三品卿衔受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到福建海防的最前线去了。

这里正是张佩纶最想来的地方。一到福建,他立刻拜见福州将军穆图善,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船政大臣何如璋,提出大敌当前,应该赶紧筑垒置炮,把沿海各营兵勇集合起来整训,同时和当地士绅组织“渔团”巡查海路,严查汉奸。新官上任三把火,张佩纶热气腾腾地干将起来!

万万想不到,海防还没整顿出个眉目,闰五月二十二日,法国海军中将孤拔刀率领舰队直抵闽江口,提出让法国军舰驶进马尾军港停泊的要求。

这一下张佩纶傻了眼!

这是中国的港口,法国的兵舰凭什么想进就进?

中英《虎门条约》这么写着:“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其官船之水手人等悉听驻船英官约束,所有议定不许进内地远游之章程,官船水手及货船水手一体奉行。其官船将去之时,必另有一只接代,该港口之管事官或领事官必先具报中国地方官,以免生疑;凡有此等接代官船到中国时,中国兵船不得拦阻,至于英国官船既不载货,又不贸易,自可免纳船钞,前已于《贸易章程》第十四条内议明在案……”这儿说的是英国官船(也就是兵舰),没说你法国军舰也能进来呀!

《虎门条约》里还有一条规定:将来(清朝)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后中国不管跟哪国签条约,只要是“有好处”的条款,英国人都自动沾一份。

后来这个“一体均沾”扩大化了,先后有十六个国家掺和进来,互相“利益均沾”!也就是说不管谁从大清国捞到好处,其他十五国全都自动分肥,一人一份!

这么一来,这帮洋人还不抱着团儿地收拾大清国吗?

不用说,那十六个“一体均沾”的国家里当然包括法国。而福州就是最早被洋人打开的“通商五港口”之一(另四个是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些洋人的舰船“有权”在福州的港口停泊。此时马尾军港里不但停泊着福建水师的战船,还停着一批外国船只,所以法国人的兵舰也要求进港。如果让敌人进了军港,后果实在太可怕了。可要是禁止法国军舰进港,只怕会立刻引发战事。

在此之前,张佩纶一直做着言官,对于什么叫“坚船利炮”几乎一无所知。现在眼见法军的战舰在军港外游弋,才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面对强敌,战守两难!

情急之下,张佩纶给在天津的李鸿章发了电报,请求他找法国谈判代表,阻止法国军舰驶入马尾军港。

很快,李鸿章发回电报,告诉张佩纶,法国谈判代表根本不在天津,所以李鸿章无法向人家“提议”,叫张佩纶自己想办法阻止法国军舰进港,但是只能口头争取,不能随便开火。

遭到法国舰队面对面的威胁,福建水师可以抢先开炮吗?不行。

可能有人要说,人家都骑到咱脖子上拉屎了,还管他谁进攻谁,打了他再说!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单靠蛮勇就可以解决问题,政治和外交这两个词汇早就从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中彻底消失了。

大清国,是个庞大富庶而又衰弱的东方大国,引得欧美列强像狼群一样围着打转,再加上那些“一体均沾”的糊涂条约,一个列强从大清国捞到便宜,其他列强也要人手一份,更使得这帮家伙合起伙儿来算计中国。现在中法两国并未交战,如果法国军舰先开炮,就是法国进攻了大清;反之,如果是中国方面先开炮,就等于中国“进攻”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