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9373300000010

第10章 平叛征吴(2)

于是,曹叡将太史令高堂隆叫了过来,故意拐弯抹角地问道:“不久前崇华殿无故被焚毁,朕担心这是不祥之兆。朕听说当年汉武帝治下,宫中曾经有座柏梁殿也无故焚毁过,后来汉武帝为驱散邪魔,保社稷和江山平安,命人重修了一座更大、更豪华的宫殿作为代替,可有此事?”

高堂隆原本就对皇帝的奢华满腹意见,如今曹叡又想要大兴土木,便出言制止说:“如果皇上以为崇华殿焚毁是因为灾祸降临,那么臣斗胆建议皇上以仁厚的心来驱散灾祸。如今战事刚结束不久,国家尚且处于恢复期,如若陛下能够多关心些百姓的疾苦,相信上天也会被感动的,这样,灾祸自然就会远离。臣以为,修建新的宫殿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工和钱财,这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万万不可,请陛下三思。”

曹叡哪里听得进去这些,心想,作为一国之君,难道建个宫殿也这么困难吗?如今正是和平时期,不抓紧享乐就来不及了,要是万一打仗了,又得处理那些无休无止的奏章,整天还得担惊受怕。于是,曹叡反驳道:“难道我大魏就连建造这小小宫殿的钱都没有了吗?”看来,曹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要修建新的宫殿不可了,虽然群臣一批接一批地上奏,但曹叡哪里听得进去,在这个国家,他是皇帝,他决定什么根本不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大兴土木之后,曹叡的新崇华殿终于落成了,望着这比原先更加富丽堂皇的崇华殿,曹叡的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在这个天下,除了他,还有谁能够享用这般妙极的宫殿?但是,仿佛是上天跟他开玩笑一般,就在新的崇华殿修好一年之后,又一场大火将这座耗尽人力物力的宫殿付之一炬。遭受当头一棒的曹叡偏偏不信这个邪,都说皇上贵为天子,他这回是决心和自己的“父亲”老天爷耗上了,他下令再次重修崇华殿,建许昌宫、洛阳宫、昭阳太极殿、总章观等,另外,他还下令把洛阳北邙山铲平整,在上面盖大殿,以方便自己遥望黄河。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曹叡的奢靡,还得从淫逸中进一步挖掘。曹叡对美色的眷恋使得后宫中的佳丽们看到了难得的机会,天天伸长了脖子等着曹叡前来。因为后宫佳丽人数众多,竞争也就异常激烈。在众多的美女中,才貌双全的虞氏力压群芳,获得了曹叡更多的疼爱,因此也就被曹叡封为了妃。但是好景不长,喜新厌旧的曹叡很快便移情别恋,喜欢上了河内人毛氏,并直接封其为皇后。毛氏出身低微,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在女儿做皇后之后便被加官晋爵。消息传来,虞氏气愤不已,说道:“曹家的人就是喜欢立地位低贱的人做皇后。”这话传到了曹叡的耳朵里,虞氏从此被打入冷宫。

但是不久之后,事情再次发生了转机。在曹叡立毛氏为皇后不久,他遇到了一位更加美丽动人的美人——郭夫人。曹叡对郭夫人的迷恋程度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甚至“月余不出宫阙”。在阳春三月的时候,曹叡和郭夫人在花园中饮酒作乐,正巧这一幕被毛皇后看到,第二天,毛皇后故意对曹叡说:“昨天在花园里可快活啊。”曹叡听后大怒,命人把前一日侍奉自己的仆人全都抓起来杀掉。当消息传到在外面的毛皇后那里,毛皇后大惊,赶紧命车夫驾车回宫,没想到刚刚回到宫里,就接到了曹叡的旨意被赐死。不久,郭夫人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由来但见新人笑,有谁闻得旧人哭,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令人不得不感慨曹叡的荒唐。

曹叡大修宫殿动用了太多民力,虽然魏国在三国中拥有最为雄厚的实力,但是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起如此这般的折腾与透支。可以说,在和平年代,大兴土木是让一个国家迅速走向衰败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连年的战争。由于翻修的宫殿规模过于庞大,加之粮食和劳工的周转需要时间,一时间造成了关东地区积粮的迅速下降。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段时间又恰逢天候不良,天下大旱,一时间关东地区的百姓饿殍遍野。而曹叡似乎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或者说潜意识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场饥荒中所犯下的罪孽,严令浩大的宫殿翻修工程不得因为饥荒的原因而拖延。幸好,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三年前司马懿所修建的成国渠水利工程发挥了功用。尽管持续不雨,但是凭借着水利工程的泽润,长安依旧迎来了大丰收。当五百万斛金灿灿的粮食运送到关东地区的时候,百姓如迎接神仙一般迎接运粮的车队,曹叡也舒缓了一口气:幸好有司马懿!

很多时候,依赖使人堕落,这是人性的弱点。这时的曹叡便是如此,打仗有司马懿,修水利有司马懿,外交有司马懿,有一个这样能干的臣子真是做君主的福气。但是,曹叡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享受“依赖”的过程中,却渐渐弱化着自己在朝中的权力,有的时候,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依赖是人性的弱点,那么当有人试图去抓这个弱点的时候,依赖他人的人往往会被打得措手不及。这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在享受着温水浴带来的快感的同时,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司马懿是一位狡猾的智者,智者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而一位狡猾的智者总是善于抓住别人的弱点。

曹叡想的,只是自己这帝王的一生不能总在战火硝烟中度过,适时享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但现实似乎不是那么配合,就在魏国的西部边境完全平定没有多久,东北前线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兴修宫殿,大封官职,起兵造反。

公孙渊性格多变,之前就曾经联合孙权造反,后又忽然斩杀东吴使臣,向曹魏示忠,如今公孙渊见曹魏兵力难移,便伺机发难,自立为王。如果说先前只是小打小闹,那公孙渊这次可算是玩大了,自立为王可是天大的罪名,下场只有你死,或者我活。

消息传来,曹叡大为震惊。公孙渊作为辽东一郡的太守,手中拥有十五万重兵。假若公孙渊真要大举出兵东北,则整个魏国的东北部将陷入混乱之中。先前诸葛亮率兵北伐,毕竟是远道而来,魏军以逸待劳,而如今公孙渊将重兵屯于东北一隅,考虑到防守比进攻更为困难,伤亡也更大,此番形势甚至比之前诸葛亮北伐更为凶险。倘若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动摇曹魏在整个东北部的统治根基。

危急关头,曹叡再次想到了司马懿。那位满腹智慧的老臣,连诸葛亮都不在话下,区区一个公孙渊,自然手到擒来。

“可恨那公孙渊,辜负朕的信任,出尔反尔,竟做这起兵谋反之事。朕给你十五万兵力,并拨你三十员猛将,即日起程,平定叛乱。”在遇到危难的时刻,曹叡第一时间想到的和依靠的总是司马懿。

“陛下……”司马懿似乎有话要说,欲言又止。

“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说。”

司马懿面露难色道:“可否只派四万军士出征?”

曹叡一听,煞是奇怪。你个司马懿啊,我要给你十五万,你为啥偏偏只要四万呢?便奇怪地问道:“以四万对阵十五万,相当于以一敌四,爱卿如此有把握能取胜?”

司马懿回答说:“并非微臣逞能,实在是如今朝中一时难以备齐十五万大军的粮饷。因而臣只有斗胆一试,望陛下恩准。”司马懿的话里有话,实际上是在告诫曹叡,不要再消耗国力、大兴土木了,这样继续下去,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这个皇帝的位置也保不准会丢。

见曹叡有所触动,司马懿接着继续说道:“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如今宫殿造不好,确实是我们这些臣子的责任。但是现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百姓仍然非常穷困,边境防务又没有完全放松下来,在这种时候还是希望皇上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或许很多人会纳闷,司马懿不是有鸿鹄之志吗?曹叡的昏聩对于司马懿来讲明明是好事,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这么好心去劝诫曹叡呢?有一句话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魏国,真正的皇帝毕竟是曹叡,而司马懿不过是一介臣子,臣子威望再高,也还是臣子,一个有大志的聪明的臣子,懂得什么时候做臣子该做的事情,什么时候做臣子不该做的事情。当前,虽然贵为太尉,但司马懿仍然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目前要做的是为皇帝保卫好、治理好这个国家,这片土地。

曹叡虽然荒淫无度,但他的头脑仍是非常聪明的,很快他就从司马懿的话中读出了不满与劝告,这令曹叡意识到了或许自己身上存在着过失,一时间气氛显得有些尴尬。不过曹叡毕竟是皇帝,很快他便从尴尬的情绪中调整过来,说道:“看来爱卿对于出征辽东已经胸有成竹了。敢问爱卿,你推测公孙渊将会采取怎样的对策?”

司马懿回答说:“如果公孙渊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是上策;如果他凭据辽水抗拒我军,是中策;但如果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曹叡又问:“那太尉认为公孙渊会采取哪种策略呢?”

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的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加以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策略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公孙渊一定认为我孤军远征,无法坚持长久,所以他必定先据辽水对抗我军,然后再坐守襄平进行防御,这是中下两种策略。”

曹叡听得似懂非懂,不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见司马懿对公孙渊的心理摸得如此透彻,他也就放心多了。曹叡于是又关切地问:“太尉此次出征将用多少天?”

司马懿显得很有自信:“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

曹叡听后十分高兴:“好,朕明日送你出城,望爱卿早日凯旋!”这,既是曹叡的客套话,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他太依赖司马懿了。

第二天,曹叡带着文武百官来到城门外为司马懿等人送行,曹叡先是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不久,鼓乐齐鸣,魏军将士齐声呐喊,场面甚为宏伟壮观。就在大军临行之际,曹叡忽然叫住了司马懿,对他说:“爱卿,你为国家鞠躬尽瘁,朕甚为欣慰。昨夜朕思忖此行你会路过你的家乡温县,不如顺道与邻里乡亲团聚一番,朕亦聊表心意。”说完,城门后驶出十几辆马车,车上装载着御酒、锦缎等物品。司马懿告谢后便踏上了远征的旅程。

望着司马懿远去的背影,曹叡站在城门口甚至忘记了离开,直到有侍臣提醒他,他才回过神来。此刻,作为一国之君,曹叡的身影在洛阳城门外的黄沙中却显得那般渺小,直至被扬起的沙尘湮没了身影。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会让人特别是中国人觉得很有面子,那非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莫属了。当司马懿带着皇帝御赐的礼物,顶着太尉、都督的头衔,率领着四万人的军队回到故乡温县的时候,全乡人都沸腾了,大家为乡里出了一位如此有出息的人而无比骄傲,司马懿也将带来的皇帝御赐的礼物分发给众人,与乡亲同乐。

在故乡地方官吏的带领下,司马懿来到了已经备好酒菜和庆典的虢公台。春秋时期,晋献公攻打虢国,虢公由秦国逃到温国。满怀复仇之恨的虢公在这里筑起高台,联合诸侯国登台誓师伐晋,后人称之为虢公台。同样是战乱年代,如今司马懿赋予了这里全新的意义。司马懿命人将皇帝赐的御酒斟满,与父老乡亲一饮而尽。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司马懿与乡亲们每日相聚于此,畅饮美酒,言谈交心,正因为此,虢公台又被后人称作“贺酒台”。酒至兴起时,司马懿端起酒杯,对天吟诵起了诗句:

天地开阔,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诗歌吟毕,引得一旁的将士和老乡们连声叫好。这时,由远及近传来一阵隆隆的鼓声,鼓声音律整齐,节奏欢快,令人热血沸腾。大家一看,原来是将士和当地的百姓一同组成了一个临时的鼓乐队,为这欢快的时光助兴。这鼓乐历经千年,流传至今,被称为“司马懿得胜鼓”,广泛流传于温县一带。到了康熙年间,司马懿得胜鼓流传范围已从温县扩大至孟州、武陟、巩义、沁阳、博爱、济源等地,成为豫北地区节日庆典、祭祀庙会等活动中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三日的欢庆很快便告一段落,司马懿知道,在前方等待他的是凶恶的敌人,此刻,该是上路的时候了。告别了父老乡亲,司马懿率领着四万大军继续前行。前方,一场恶战正等待着他们。

疾渡江缓攻襄平

当年,公孙渊斩杀了东吴的两位来使后,魏主便顺水推舟封了他一个乐浪公的称号。但是,这个称号似乎让公孙渊有些飘飘然起来了,他完全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以为魏国和吴国都想要讨好他,自己的处境非常优越。这话确实不假,在前段时间,魏国需要平定北方以专心对付西线诸葛亮的进攻,且当时魏国正在连年征战中,而经过几年的恢复,魏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甚至能够独自同时与吴国和蜀国相抗衡,自然也就不需要看辽东的脸色了。而东吴那边,虽然陆地上的大规模机械化作战不行,但凭借长江的天险和强有力的水军,也能够偏安于一隅,上次的两名使者被斩,相当于完全和江东撕破了脸皮。这样一来,公孙渊的辽东相当于处在了一个孤立的位置,非常危险。

公孙渊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当他听说司马懿带着魏军杀过来的时候,他的反复无常再一次发作,竟派人跑到已经撕破脸皮的东吴去请援兵。孙权见是辽东派人来了,虽然之前已经因为使者被杀的事情闹了个不愉快,而且和公孙渊更谈不上朋友,但他毕竟是敌人的敌人,于是,孙权便满口答应出援军的要求,实际上却按兵不动。见孙权允诺后却久久不出兵,公孙渊也明白了三分,谁让自己先前向曹魏示好时伤了和东吴的感情呢?无奈,听说过司马懿厉害的公孙渊只得自己硬着头皮想法子御敌了。不过,令公孙渊颇感庆幸的是,司马懿此行只带了四万人前来,而且是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自己却以逸待劳,拥兵十五万之众,如此悬殊之实力,自己或许根本没有畏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