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9373300000009

第9章 平叛征吴(1)

征辽东临行劝主

还记得轲比能吗?那个曾经受到诸葛亮挑动而起兵攻击魏国的鲜卑首领。当年他的起兵规模并不大,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轲比能手中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军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活动于魏国北部疆域附近的民族。在鲜卑人兴起之前,北部的大漠一直是匈奴人的天下。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匈奴人一直活跃于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时间进入东汉时期后,南匈奴归附,居住于山西离石一带。汉末黄巾起义,当时的羌渠单于派遣其子于扶罗出兵帮助朝廷征讨黄巾军,后来,羌渠单于被人所杀,于扶罗就带兵驻屯在河内郡。在于扶罗死后,弟弟呼厨泉继位,任命于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不久以后,匈奴被分为了左、右、中、北、南五部,其中,左部住在太原兹氏,右部住在祁,中部住在大陵,北部住在新兴,南部住在蒲子。于是,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减小了很多。

与此同时,另一个居住在北方的部落的兴盛却严重影响到了中原地区的安定,这个民族便是鲜卑族。鲜卑族的祖先是东胡人,而东胡人在匈奴最为强盛的时候曾经被打败过,并且一分为二。其中一支退保乌丸山,就叫乌丸(也叫乌桓);而另一支退保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就叫鲜卑族。公元207年,曹操曾经大破乌丸军于柳城,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丸人迁入内地,与汉族融合,成为曹军中著名的骑兵——乌丸骁骑;少数留居塞外的乌丸人,为鲜卑人所征服,成为鲜卑人。从此乌丸消失,北方只剩下了鲜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鲜卑族的人口逐渐增加,鲜卑族的三个分支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的总人口一度达到两百余万人。

黄初五年,轲比能与东部的素利、步度根相互战斗,护乌丸校尉田豫劝解不听,就率军从背后攻击轲比能。从此,轲比能便对曹魏怀恨在心。在青龙元年的时候,轲比能又一次劝诱了步度根和自己联合,试图把步度根的部属从并州迁往北方,并州刺史毕轨派遣将军苏尚、董弼出战,却被轲比能击败,二人被杀。以至于后来轲比能在诸葛亮的唆使下作乱,轲比能已经成了曹魏政权一个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曹魏军之所以屡次败给轲比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轲比能的骑兵有着很强的机动性。在北部辽阔的荒漠上,轲比能率领着他的骑兵,时聚时散,来无影去无踪,是中原地区的普通兵种所难以抗衡的。没办法正面交锋,那难道对鲜卑人就束手无策了吗?曹叡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暗杀。

鲜卑族有很多分支,一旦轲比能被杀,必将陷入混乱,自顾尚且不暇,又何谈来威胁中原呢?此外,轲比能一旦被杀,整个部落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也更有利于曹魏对鲜卑的分而治之。于是,曹叡立即给幽州刺史王雄写信,命令王雄选拔武艺超群的勇士,前往刺杀轲比能。青龙三年,曹叡果然等来了好消息。

随着国之战事终于告一段落,作为一国之君的曹叡也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来“治宫室”了,不,说得委婉一些,应当是处理身边的事。表面上看来,曹叡正如他的封号和名字一样,是一位既“明”(魏明帝)又“睿”(曹叡)的皇帝,年纪轻轻就登上了皇位,正值魏国实力最为强盛之际,原本应当有一番大的作为才是。但不幸的是,在曹叡执政的中后期,他渐渐变得荒淫无度、沉迷后宫,并逐渐失掉了对军队和政权的绝对掌控。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位原本开明的君主发生如此改变?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譬如魏国实力的过于强大使得君王没有过多的后顾之忧,譬如像司马懿这样的能臣分担了很多皇帝原本应当操心的事情,再譬如他对治国安邦失去了兴趣,而渐渐喜欢上了美色与玩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原因,都能够归结为两个字“依赖”,依赖强盛的国家实力,依赖先辈创下的基业,依赖谋士和武将分担国家的事务,依赖声色与玩物给予自己的精神麻醉。历时七年的北伐,在魏国的实力逐渐走向强盛的同时,却也让魏国的这位皇帝迷失了方向。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但真真切切有一件事,成为魏明帝曹叡人生急转直下的转折点。这件事,正好发生在北伐胜利的那一年。

曹叡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征服了父亲曹丕,成功地成为魏国帝位的继承人,但有一件事情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这便是他母亲甄姬的死。甄姬死时,曹叡尚年幼,难以洞悉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因此只得屈就于郭女王。在曹叡继位后,他对当年母亲的死一直耿耿于怀,而最最令他揪心的是他母亲死时的惨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令他久久难以释怀。

公元235年的一天,曹叡正在宫中花园散步,在一个水池边突然遇到了李夫人,这位李夫人曾在曹叡的母亲甄姬死亡后受其所托短暂地抚养过曹叡一段时间,曹叡对她还有印象。见李夫人十分焦急,曹叡便主动上前问道:“李夫人何故徘徊于这水塘边?”李夫人见是皇帝来了,非常吃惊并不知所措地回话道:“回皇上,女婢有一个玉镯不慎落入这水中。”出于好意,曹叡便命人帮忙打捞,待打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一个精致的玉镯,但看起来年代久远。本来好事做到这里也就算完了,可当曹叡一看这玉镯竟有几分眼熟时,便问起了站在一旁声色有些慌张的李夫人。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李夫人在曹叡的再三追问下讲出了一段对曹叡而言犹如五雷轰顶的故事。原来令曹叡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多年侍奉的后母郭女王竟然就是当年逼死自己母亲的凶手!李夫人越说越激动,曹叡是越听越伤心,当听到自己母亲死的时候被“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时候,曹叡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抱着李夫人号啕大哭起来。这下旁边的侍从们手足无措起来,于是连忙上前安慰已经哭成泪人的皇帝。在感情稍稍平息之后,曹叡余怒未消地直接前去质问郭女王。

当被曹叡一顿劈头盖脸质问之后,郭女王强作镇定地辩解道:“你母亲是先帝杀的,怎么来怨我?而且你现在身为人子,怎么可以追仇于先父,为了给生母报仇而枉杀自己的后母呢?”这一番言辞颇为激烈的辩解,和当年曹叡的母亲甄姬在面对曹丕的质问时所作的反驳是何其相似?而更为相似的,还是两位反驳的女性的下场。为了给自己冤死的母亲报仇,曹叡也采用了与当年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郭女王,同样是“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至此,这桩家庭悲剧总算告一段落。

虽然事情以曹叡想要的方式得以了结,但这件事对于曹叡心灵所造成的创伤无疑是巨大的。这仿佛是曹叡人生的一个拐点,从此之后,曹叡几乎完全沉醉到了纸醉金迷当中,以穷奢极欲来填埋自己心灵上的空虚与寂寞。

这一切的发生,也在客观上为司马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自从五次抵御北伐以来,司马懿的权力和在朝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审时度势”,开始讨好司马家族,甚至干脆投入司马懿的帐下,更有甚者开始捕捉“蓝筹股”,投入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阵营中。自第五次北伐战争得胜归来,司马懿再一次获得了曹叡的封赏,魏明帝升其为太尉,并再一次增加了他的封地。

也许会有心急的人问:既然此时司马懿的权力已经极度膨胀,而曹叡又不思进取,为什么他不顺水推舟直接取而代之呢?

我们先退一步来讲,即假使司马懿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极度膨胀的是司马懿的权力,但并非他的权力欲,因而司马懿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来分析当前的局势,思考自己下一步的行动策略。诚然,当前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和声望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魏室和司马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作为北方的望族,司马家族一直以来受到了统治阶级曹氏家族的关照,一个是实力派的大世族,一个是根基不那么稳定的统治者,可以说,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之所以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曹叡所推行的一种叫做“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机制。

要说“九品中正制”,就必须先说一说与之相对的“唯才是举”的选拔机制。曹操在创立基业的早年,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便采用了“唯才是举”的选人策略广纳天下的贤才。所谓“唯才是举”是指只要你有才能就能当官的一种制度,可以不考虑你的出身,甚至可以不看你的品行。当时曹操在发布招贤令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来治理国家,带兵打仗。这种制度的实施直接造就了魏国初期人才如云的盛况。

但是,打天下和守天下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在曹丕称帝后,为了给予各大世族充分的利益,曹丕首先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对大世族进行了妥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政策便是改变以往“唯才是举”的选人机制,而改用“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指各地方有自己的评选人才的官员,成为“中正”,由中正对当地辖区内的人才进行考评,以此作为人才晋升的依据。由于考评标准中过分注重了家世的影响,且考评中人的因素过多地左右了结果,这种制度的推行对于有才能的普通人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而对于大世族的后代来说,却是坐收渔利。曹叡正是以这种手段取悦了当时的各大世族,使得他们与皇室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再者,现今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尚未完全巩固,反对自己的潜流依旧在暗中涌动着,这个时候其实是自己进一步巩固权力,扩张力量的时机,切不可有越权之举。司马懿可不想成为袁术第二,为求一个皇帝的名声而与天下为敌,最终丢掉了性命,司马懿所追求的,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权力。当前最明智之举,是继续为曹魏政权效力,顺其自然。

而事实上,司马懿此时是否真的有“取而代之”之心,仍值得商榷。

接下来曹叡的“堕落”程度,或许连司马懿也没有想到。这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当属曹叡的“拆取承露盘”事件。

所谓“承露盘”,顾名思义,就是“承接露水的盘子”,承露盘的外形看上去就像是一根巨大的汉白玉柱子,底基是刻画着龙形图案的柱子,上端雕刻着一个神女,神女双手高举过头顶,上面是一个平底的盘状物,这就是“承露盘”了。相传,承露盘为汉武帝年间所建,是汉武帝为求达到和仙界在生命信息上的契合以求长生不老而建造的“神器”。当年,汉武帝正是命人用这盘中所盛的露水,伴以美玉的碎屑调和后服下,以求长生不老。

这承露盘可以长生不老,是一名叫马钧的人告诉曹叡的。马钧是当时的一位机械发明家,他和曹叡能谈得来,有很大的原因是他和曹叡均有口吃,可谓“惺惺相惜”。一日,曹叡问马钧:“我想要长生不老,你说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历来人们想要长生不老,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求助于发明家。马钧答道:“汉朝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只有汉武帝寿命最长,臣料想应该是吸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臣听闻汉武帝曾经在长安宫中建造了一个‘承露盘’,用以承接天地甘露,用它和美玉的碎屑调和后服用便可长生不老。”曹叡听后大喜,便命马钧连夜赶往长安,拆取承露盘,搬回到洛阳的芳林园中。

于是,马钧便带领着一万人前往长安。到达长安后,马钧命人用绳索将整个承露盘五花大绑,准备拆卸。岂料由于承露盘过于庞大,加之在拆卸的时候又不够小心,巨大的承露盘摔在地上,不仅当场砸死了好多人,自己也碎成了好几段。虽然承露盘已经碎了,但曹叡还不甘心,他命马钧把承露盘的残骸运回了洛阳,用残骸中的碎铜浇铸成两个铜人。少傅杨阜看不下去了,便直言上表,曹叡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变本加厉,一面催促浇铸铜人的进度,一面广招天下美女。当朝很多官员见曹叡如此放纵自己,纷纷上书劝谏,但曹叡根本听不进去。

不久,一场大火再次将曹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崇华殿,是曹叡最喜欢的宫殿,它的气派程度,可以说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就在深冬时节,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这一切的荣华付之一炬。消息传来,曹叡震惊了,这并不只是因为崇华殿是他的最爱,更重要的是,这场莫名的灾难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年许昌的城门无故自崩,如今在承露盘崩裂后崇华殿又被烧作灰烬,曹叡的心中升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