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刘放路过曹叡的后花园,见夏侯献和秦朗正在这里和几个美貌的宫女嬉戏。刘放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他一面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一面加快了脚步,往曹叡的寝宫走去。此时,曹叡正在自己的寝宫中,身旁由曹宇、曹爽伺候着。不多时,曹宇出门找曹肇有事,这时,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刘放连忙跑到孙资那里,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孙资。
“所以呢?”孙资并未领悟刘放的意图,“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啊。”
刘放很是着急,连忙劝道:“我们都将要进汤锅被杀死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于是,刘放一把拉起孙资,跑到了曹叡的面前。这时的曹叡已经由急病转为了重病,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甚至连下床走动也很困难。在短时间内得如此重病,原先好端端的一个人一下子变得这般模样,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究其之前过于糜烂的生活,也就不足为怪了。
病重的曹叡躺在床上,但意识尚清醒,他见到窗前突然出现两个人,而且又是下跪,又是磕头,又是痛哭流涕,很是疑惑。
刘放和孙资一边哭一边说道:“皇上您呼吸微弱,一旦有什么不测,天下您要托付给谁啊?”
被两人这么一问,曹叡就更加奇怪了:“我之前不是已经托付给了燕王曹宇了吗?”
一听这话,刘放和孙资二人哭得更凶了,曹叡一下子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站在一旁服侍的曹爽也被搞得不知所措。过了好久,两人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哭声渐渐低下去。
刘放接着说:“陛下,恕臣直言。不知陛下是否还记得先帝曾经立下的规矩:藩王不能够作为辅政大臣。陛下,臣刚刚路过后花园的时候,见夏侯献和曹肇正在您的花园中和那些伺候您的妇女嬉戏,您尚在重病之中,他们就做出如此不轨之举,以后还指不定会做出些什么。另外,燕王曹宇派兵守在宫门南面,不让我们随便出入,这是竖刁和赵高的作为啊!现在太子幼弱,境外有强敌,境内有饥民,皇帝您不远虑,全用曹家的人,把祖宗的家业托付到几个平凡的人手里,确有不妥啊。您卧病这两三天,宫内宫外的消息都堵塞了,社稷危殆,作为您的臣子,我们真的打心眼里着急!”
竖刁是春秋时齐国宦官,早年时,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获得齐桓公的青睐,他挥刀自行阉割。齐桓公得知此事后,违背了管仲临终的遗言,非常信任竖刁。有了齐王的信任,竖刁的权力欲开始膨胀,大肆夺权。在齐桓公晚年的时候,竖刁为了获得权力,竟将齐桓公软禁起来,连饭菜也不给,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刘放在此时以竖刁作比,实际上是在告诉曹叡:我们已经和曹宇等人不共戴天了,今天有他们没我们,有我们没他们!
刘放不愧为历经三朝的能臣,才华横溢,仅这一席话,就接连捅了曹叡心窝子两刀:第一刀,是曹叡的女人们。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对侍自己的女人的占有权被剥夺更感到羞愤的呢?第二刀,则是对于曹叡选人的质疑。确实,曹叡在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过多的曹家亲信的问题,当刘放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曹叡恍然大悟。
曹叡听了刘放的话后,仿佛如梦初醒,他追问道:“那么,我该选谁做辅政大臣呢?”
刘放灵机一动,答道:“曹爽!”
这个选择真是妙极了。首先,刘放并没有选择他或者孙资中的一个,因为如果他这样做了,势必引起曹叡的怀疑和猜忌。之前他已经尽自己之所能毁掉了曹宇等人在曹叡心中的良好印象,倘若此时再来个毛遂自荐,那么曹叡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动机产生怀疑:莫非你们如此诋毁曹宇他们就是为了博得自己的上位?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替代者。
其次,在场的除了他们之外仅剩曹爽,他们此举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曹爽向来为人谦虚谨慎,又有一定的能力,在宫中的口碑不错。如今,“五架马车”当中只有曹爽一人在场,刘放推举和自己处于不同势力的曹爽则足见其“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精神。这样一来,也就更容易得到曹叡的信任。
刘放推举曹爽的另一个缘由是,这样一来,将曹爽与“五架马车”的其余四人分割开来,相当于削弱了敌方势力,加强了我方势力,此消彼长,原先处于相对弱势的刘放、孙资已经有了足够和曹宇等人抗衡的资本。在“五架马车”中,曹爽较为年轻,资历尚浅,待人接物也十分谦逊,没有过深的城府,对于刘放和孙资来说也更加容易把握。
一箭三雕,可见刘放此举的高明之处。
曹叡听了刘放的建议,以为可行,便转头向身边服侍他的曹爽望去,征询曹爽的意见。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这转瞬之间让自己独当一面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下子让曹爽难以反应过来。直到他意识到如果自己点头同意,便意味着自己将会是未来这个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但是换一个角度,自己真的能够承受如此之重托吗?自己真的有能力胜任这样一个巨大的挑战吗?曹爽谨慎的性格再一次在这个紧要关头展露无遗,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曹爽一时犹豫不定,难以抉择。
站在一旁的刘放急了,如果这件事情再不定下来,继续拖下去的话,等到曹宇等人回来,那就难以收拾了。他看出了曹爽心中的犹豫,于是便再次建议道:“臣等相信阁下一定是不二人选!如果阁下认为帝国事务过于繁杂,恐难以应对,臣再推荐一人与阁下共担此任。”
曹爽一方面想要接受这个请求,因为这是每个人对于权力欲追求的本能,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能力难以胜任,正在踌躇间,刘放的话无疑是另一针强心剂,他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问道:“谁?”
刘放答:“司马懿。”
司马懿,三朝老臣,功勋卓著,知人善任,满腹谋略。若得此人共同辅政,还有什么好操心的?曹爽大喜,说道:“臣一定至死不辜负皇上嘱托,与司马懿共辅朝政!”
刘放和孙资高高兴兴地领命,之后便离开了。
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曹叡一开始没有选择司马懿做辅政大臣的原因了。我们可以先来作一个假设,假使曹叡是因为忌惮司马懿有二心才不选司马懿辅政的,那么现在在孙资和刘放的推荐下曹叡也就没有理由同意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了。自古以来,皇帝对于自己所担心的可能怀有二心的权臣、强臣都是想尽办法地削弱,甚至有机会的话会一斩了之(参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现在,在刘放和孙资的推荐下,曹叡答应了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可见对于司马懿的忠心曹叡是不持有怀疑态度的。
那么,为什么曹叡一开始没有选择司马懿,但是后来又选择了他呢?从司马懿收到的前前后后内容相异的诏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曹叡矛盾的内心。我们不妨作如下猜想:一开始,曹叡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幼主尚没有独自执政能力的时候,宫中出现权力的争夺,在选择辅政大臣时刻意回避了如陈群、司马懿等老臣,而是选择了更为年轻的大臣。但是,这些年轻的大臣是否能够把持住局面,曹叡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后来,刘放和孙资的提议给了曹叡一个新的思路,既然选老臣怕争权,选年轻的大臣又怕经验不够,何不来一个“以老带新”的阵容,也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同时又能起到牵制的作用呢?所以,当刘放和孙资提出这一构想的时候,曹叡便欣然同意了。
不久,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曹肇急急忙忙地跑进宫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跪求曹叡道:“皇上啊,万万不可如此啊!我和夏侯献只是在后宫小憩,何来调戏嫔妃一说?刘放和孙资此举用心险恶,他们分明就是要打破您定下的五位辅政大臣的体系,而自己从中获利啊。”听到这话后,曹叡犹豫了,于是他便让曹肇赶紧出去传话,要求刘放、孙资等人暂停自己先前的计划。
刘放和孙资得到消息后大为吃惊,他们再次赶到了曹叡面前,劝说道:“陛下,您是不是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被蒙蔽了?陛下,臣等恳请您再想一想,曹宇等人资历很深,背景雄厚,而且此时他们已经沆瀣一气,一旦您遭遇不测,难保他们不趁机兴风作浪。到那时,幼主危殆,悔之晚矣啊!”
被刘放这么一劝,曹叡又一次被说动了,于是便决定坚持刘放的提议。这一次,刘放和孙资得到了教训,他们让曹叡写下一道手谕,但因为曹叡的身体已经太过虚弱,难以握笔,刘放便手握着曹叡的手写下了罢免曹宇等人的诏书。写完后,刘放拿着这道手谕,来到了大殿外面,当众宣布,曹宇等人被罢免官职,直接回家。
就在同一天,曹爽被提升为这个帝国的最高统帅。同时,曹爽命人再一次催促司马懿归来,这次的诏书这样写道:“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意思是说,我一刻不停地盼望着你的归来,如果你来了,不需要顾及什么礼节,直接进来,看我的脸——这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司马懿的那个噩梦……
由于曹爽年纪尚轻,资历尚浅,曹叡既然选择了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那么可以说曹叡对于司马懿早日归来的期盼是发自内心的。眼下,也只有这位自己一直以来颇为“依赖”的能臣,能够稳定住朝中的局面了——谁让曹宇扶不上墙呢?
曹叡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使得司马懿不断加快着赶路的步伐。而司马懿收到这封诏书的时候,离洛阳还有四百里远。司马懿看了这封诏书,实在是难以弄清当前宫中的状况,于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命司马师留在原地率领大军,而自己则和司马昭一起坐上了朝廷为他准备的“追锋车”,加紧往洛阳赶去。星夜兼程,四百里的路程,竟然在一天之间便赶到了。到达洛阳之后,司马懿顾不上旅途的疲惫,拖着在寒冬和雨水中饱受折磨的双腿,一下马车便直奔曹叡的寝宫嘉德殿而去。当司马懿推门而入,眼前的这番景象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出征前还身体健健康康的曹叡竟然不到一年时间就病重至此,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眼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人竟然就是昔日统领全国的皇帝;而熟悉的是,当司马懿推门进来的一刹那,躺在床上的曹叡艰难地抬起头来看,这个眼神,和司马懿在噩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
司马懿坐到曹叡的身边,曹叡艰难地稍稍直了直身子,握着司马懿的手,痛哭流涕地说道:“我现在要把后事托付于你,我欲立齐王(曹芳)为帝,你和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朝政。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死亡也是可以忍耐的,我一直忍到现在就是为了等你回来,现在你已经回来了,我也交付了后事,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话音未落,曹叡便使出全身力气对旁边的侍从说:“叫他们进来吧。”少顷,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走到了床边,曹叡对他们说:“快过来见过大都督。”于是两个孩子向司马懿行礼,司马懿也赶紧向他们还礼。曹叡伸出如枯槁般的手,指着其中的一个孩子对司马懿说:“你看清楚,就是这个孩子,千万不要看错了。”司马懿点了点头。但曹叡似乎仍旧不放心的样子,因为曹芳比曹询的个子要矮一些,他担心司马懿看错,于是他叫曹芳上前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再次对司马懿说:“看清楚了啊,就是这个孩子。”司马懿此刻已经哽咽,布满沟壑的脸上老泪纵横,相信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都会流下欷歔的泪水,何况是被曹叡委以后事的司马懿。
曹叡此刻用最后的力气在床上放声大哭,这哭声究竟是对没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懊悔,或是再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帝王的样子,抑或是对自己死后魏国的政局感到不安,没有人知道。
哭声渐弱,终于,消逝无声。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后葬于高平陵墓。
前面详细介绍了司马懿被选作辅政大臣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但是忽略了对于幼主曹芳的介绍,下面补充介绍一下:曹芳,出生于公元232年,继位时年仅8岁,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幼主”。曹芳并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而是其养子。曹叡之所以选择曹芳为继承人,并不是因为他不想选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因为他的一生荒淫无度,没有可供继位的子嗣,所以便选择了自己的养子做继承人。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是曹彰的孙子,也就是曹操的曾孙,算起来选曹芳做皇帝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
仿佛是一夜之间,司马懿站在了这个帝国很高的位置上。他拥有显赫的战功,他拥有辅政大臣的身份。但是,他离开这个都城太频繁了,也太久了,他还需要等待。
曹芳即位之后,封司马懿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和曹爽各自统领三千精兵,共执朝政。曹爽和司马懿被赋予了充分的权力,两人甚至可以“假节钺”,即临时代替君王拥有生杀大权。此外,司马懿还拥有坐车进入皇宫的特权,直接坐到皇帝的大殿前。
皇帝尚年幼,国家的大小政务就都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二人的身上。司马懿见曹爽年轻有为,对他非常敬佩,以礼相待;而曹爽也保持了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大小事情都会先和司马懿商议,过后才禀报皇上。
这段时间仿佛是这个国家“二元”间的蜜月期,双方相互礼让,看起来国家的政务一片欣欣向荣。但是,蜜月总是短暂的,曹爽对司马懿态度的改变,使得这个蜜月期很快便告一段落。一向谦虚谨慎的曹爽为什么会发生转变呢?这还要从他所交的朋友们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