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9373300000013

第13章 平叛征吴(5)

“谁呀,这么晚了还不睡?”司马懿心想着反正自己醒了,便决定起身看个究竟。他披上衣服,掀开被子,走下床来,朝那扇门走去。仿佛,离那扇门越近,那股幽幽的光束也就越刺眼。此刻什么也不能够阻挡司马懿强烈的好奇心了,那扇门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将司马懿一步一步吸引过去。

终于,司马懿来到了门口,那束亮光一下子变得刺眼无比,司马懿一下子什么也看不见了,连忙用手护住了眼睛。少顷,光的亮度暗下去了一些,司马懿也终于可以看看到底是谁这么晚了还在折腾,在折腾些什么。

当司马懿将手移开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了:那是一张多么熟悉的脸,不,那就是曹叡,确切地说,是曹叡的头!曹叡正用自己的头枕着自己的大腿,但是面部的表情还算平静。曹叡看见司马懿过来了,脸上僵硬的表情稍稍有些缓和,他艰难地开口,对已经惊讶得木然的司马懿说道:看我的脸!

司马懿惊讶得一下子坐起,睁开眼睛,他发现自己正坐在床上。原来是个梦!司马懿长舒一口气,但刚才梦中那惊骇的一刻仍然久久留在司马懿的脑海中,对此,司马懿不以为然,“或许只是自己连日来太累了吧”,司马懿这样安慰自己道。梦从来都只是幻象,司马懿当前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最主要的还是赶紧班师回朝,将这个胜利的消息带给这个国家的君主。

处理好辽东这边的相关事务之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司马懿率领着和自己浴血奋战的魏军将士一同往洛阳的方向出发。司马懿坐在自己的坐骑上,秋风拂过他的头发。虽然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这位聪慧的老者这一刻看上去依旧十分年轻,依旧有用不完的精力。就在即将出发的时候,忽然在西南方向的天际线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司马懿眯起眼睛仔细望去,只见那小黑点越来越大,待到终于可以看清的时候,发现原来是一骑快马。不多时,快马载着马上的人已经赶到了近前。

“圣旨到!”马未到,马上人的声音已经先行抵达。

一听到“圣旨”二字,司马懿就想到了曹叡,就想到了昨夜梦境里那一番骇人的景象。司马懿不敢多想,与一干魏军大将赶紧下马,迎接圣旨。

“……召司马懿火速赶回京师,钦此!”

司马懿一面领旨谢恩,心中不祥的预感却更为强烈了:自己多次出征,曹叡从未发过此类的命令,这次洛阳究竟发生了什么,曹叡会出此命令?圣旨上并未写明,司马懿也就无从得知,眼下,他能做的就是遵从圣旨,即刻返朝。于是,司马懿一声令下,胜利之师班师回朝。

既然曹叡已经发圣旨来前方催促,司马懿自然不敢怠慢,于是整个魏军部队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到了十二月初八,司马懿已经带领着魏军来到了汲县(今河南卫辉)附近,这时,司马懿再次收到了曹叡派出的单骑快马送来的圣旨。圣旨的内容和前一次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催促司马懿进一步加快行军的脚步,但是其中原因,依旧没有人知晓。

不多久,司马懿再次收到了圣旨,但是这一次,内容却有点不相同。圣旨上称,司马懿战功卓著,谋略过人,西面长安的安危一刻也离不开他的庇佑。于是要求司马懿归来时无须回都城洛阳述职,可直接取道潼关去长安。面对这样一道和前面圣旨意思相互矛盾的圣旨,司马懿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不安,此刻的洛阳究竟发生了什么?司马懿犹豫了,究竟该怎么办?他想,此刻的首要任务是先尽快回到中原地区,至于之后是选择直接回洛阳还是去长安则还需在返程途中从长计议。

幸好,就在几天之后,司马懿再次收到了从洛阳传过来的皇帝手谕,里面对于他的要求又一次作了更改:无须取道长安,直接率大军加急赶回洛阳。

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催促,在司马懿从辽东回到洛阳的这段时间里,他先后一共收到了五封诏书,其中的内容也相互矛盾。司马懿加快了自己行军的速度,心中的疑团也越来越大了。

究竟洛阳的宫中发生了什么?

受托孤四朝侍主

司马懿的猜测并非毫无道理,眼下,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正在看似平静的洛阳的宫中涌动。没有一场战争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同样,宫中的争斗亦是如此。事实上,在这场宫中的权力斗争开始之前,在曹叡的眼皮底下有两股强大的势力已经几乎水火不容,但一直忙于寻欢作乐的曹叡似乎根本没有发现。

在介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两个人: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他们在曹魏政权中有着非凡的资历,在司马懿外出征战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这个政权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或者说,他们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未来的整个局势。

刘放,擅长写作,史书记载,“三祖”(即曹操、曹丕、曹叡)的大多数诏谕是出自刘放之手。孙资,曾经得到贾逵的力荐,号称“曹操第一谋士”的荀彧一见之下,大为赞赏,认为此人有非凡之才能。他们两人都是历经三朝,深得三位曹氏皇帝的喜爱,为人处世、赋辞写作的能力都首屈一指。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在位时,他专门设立中书监和中书令的职位,让两人担任,共掌国家机密。由此可见,两人在资历上丝毫不亚于司马懿,而在政治方面,由于两人得到了曹氏家族的充分信任,他们甚至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两人所做的是类似于秘书的工作,这个工作的特点在于,对于所服务的上司过度依赖,换句话说,一旦他们失去靠山,就什么也不是了。深谙此理的两人抓紧一切机会巩固与宫中权贵的关系,试图得到底下官员们的支持,同时,他们也在考虑着之后将会发生的一些事情,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万一作好准备。

就在司马懿出征辽东的这段时间里,曹叡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也许是过度的纵欲透支了他的身体,也许是太多他不愿去过问的事一直烦扰着他,不管怎么样,他在年仅三十多岁、正当年富力强、该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害了急病。

曹叡在刚得病时,曾经打算任命大将军曹宇、统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共同辅政。注意,此时曹叡的辅政名单中并没有司马懿,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一般来说,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曹叡在父亲曹丕临终前曾经得到遗言,嘱咐其对司马懿要“用之,但不可不防”,因而曹叡放弃了司马懿这样一位能力、经验与资历俱佳的辅政大臣;另一种说法是曹叡不愿在自己死后政权由那些权臣操控,于是任命了较多年轻的大臣以辅佐自己的继承人。孰是孰非,我们将在后文作出推断。

曹叡之所以选上述五个人为辅政的大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架马车”的背景和资历。

其中资历最深的当属曹宇。也许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和他有关的一些人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曹宇的爸爸,便是曹操,被后世尊为魏武帝;曹宇的哥哥,曹丕,是魏文帝;曹宇的侄子,曹叡,便是当朝帝王,魏明帝;曹宇的儿子,曹奂,是未来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曹宇的背景如此震撼,上面提到的和他相关的人物都是皇帝,有如此的背景与身世,曹宇所说的话也定当是非常有分量的。可惜,每个人有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偏偏曹宇喜欢的生活方式是远离尘世的喧嚣、政治的污浊,好好享受生活。

在选择曹宇为辅政大臣之后,曹叡曾经封给曹宇一个“大将军”的官职。但喜欢“无官一身轻”的曹宇硬是跑到曹叡面前,说自己没有能力,无法胜任这一职务云云。曹叡之所以要设这一职务,是担心自己万一病故后幼主难以把持整个局势,于是就选择了威望和资历颇深的曹宇来“撑场面”,没想到曹宇只不过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已,为了不当这个“大将军”,曹宇在曹叡的面前软磨硬泡,最后搞得曹叡也不耐烦了,便在仅仅下诏书封大将军官职四天之后就取消了曹宇的职务,曹宇倒也乐得如此。

当然,曹宇虽然性格比较“懒”,但是他的头脑并不“笨”。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后,他想到了尚在外征战、正在回京途中的司马懿。此人老谋深算,资历很深,对于曹宇等人的辅政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于是,就在曹宇任大将军的这段时间,他便设计让司马懿远离都城,即使司马懿再善于用兵,即使司马懿再老谋深算,只要远离了都城,只要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他的威胁就要小很多。在曹宇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说服曹叡发出了让司马懿直接赶往长安的圣旨之后,他便高高兴兴地向曹叡提出了辞职。于是,这边就有了司马懿收到的要他直接赶往长安的圣旨。但是,后来情况为什么再次发生了改变呢?这在后面将慢慢道来。

再说说夏侯献。夏侯献是夏侯霸的儿子,是曹操的族子,和夏侯渊、夏侯惇有着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之前,夏侯献曾经和夏侯玄一同领兵攻打过西蜀,但遭到了王平的顽强抵抗,当时,夏侯献担任的是曹叡政权中中领军、领军将军一职。

接下来说说曹爽。从曹爽的姓氏中便不难看出,他是曹魏的宗室,曹操的族人。曹爽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前大司马曹真,由于常年随父亲外出征战,曹爽虽然年纪不大,但战争的经验已然非常丰富。曹爽和曹叡年纪相仿,两人非常谈得来也玩得来,因此两人的交情非常好,曹叡对曹爽也是宠爱有加,刚一上任就任命他为散骑侍郎,后来曹爽的官职更是节节攀升,历任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曹爽是大司马的儿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且和当朝太子(后来的皇帝)关系非常好,但是曹爽仍旧为人谨慎,行事谦虚,得到了当朝官员的好评。

接下来再说说曹肇。关于曹肇,史书上有两个形容词很夺人眼球。一个是“有殊色”,简单地说,就是一位美男子,“美”到何种程度呢?有一次,曹叡和曹肇打赌,赌曹叡的一件衣服,结果曹叡输了,但是又非常喜爱这件衣服,不舍得把它给曹肇,于是便耍起赖来。曹肇见状,像鱼一样一下跃到曹叡的床上,一把抢过了衣服,两人于是嬉闹作一团。从中可以看出,曹肇的“殊色”,已经到了令曹叡神魂颠倒的地步,两人的关系非但亲密异常,还可能不仅仅是“友情”,很有可能是现在所谓的“男同”。

最后来说一说秦朗。秦朗,小名“阿苏”,父亲秦宜禄曾是吕布的部下。后来秦宜禄跟随袁术时,袁术给了秦宜禄一个美女的奖励,就这样秦朗的母亲杜氏被遗弃了。后来,对别人的妻子颇感兴趣的曹操攻克吕布后,见杜氏非常漂亮便笑纳了,于是秦朗便成了曹操的养子。再后来,秦朗带领魏军多次出征,为魏国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同时秦朗为人处世非常圆滑,因而在朝中左右逢源。

五位“辅政大臣”的简历已经介绍完毕,看起来每个人的身世背景都不甚相同,但稍作总结,我们不难看出这五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关系过硬”——都是皇亲国戚。

看起来,曹叡选择他们帮助掌握国家的政权也在情理之中。可是,此时我们是不是忘了一些人?没错,就是刘放和孙资,他们服侍了三代皇帝,曾经权倾一方,如果就这样换了一个皇帝,他们怎么办?虽然他们不能够左右皇太子的人选,但起码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当前的影响力插足辅政大臣的选择,否则,日后必然后悔。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这边是五位皇亲国戚,那边又是历经三朝的权臣,这权力的天平该如何摆放才能够平衡?似乎从目前看来,曹叡还没有找到那个微小的支点。

在曹魏的宫中,两派势力几乎势均力敌,一边有皇亲国戚坐镇,另一边是身后的资历和才能,双方又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这样一来,两派势力势如水火,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矛盾也一天天地加深。

当火药累积到一定程度,只要稍稍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巨大的爆炸。一天,刘放和孙资正在宫中的长廊上行走,长廊的另一头是夏侯献和曹肇正在商量着什么。正所谓冤家路窄,当刘放和孙资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夏侯献故意放高了声调,说道:“公鸡占这棵树也够久了,看它还能再占几天!”因为夏侯献和曹肇都是曹叡面前的红人,当面不好发作,于是刘放和孙资二人故意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扬长而去。表面看似平静,什么也没有发生,实际上刘放和孙资两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如今夏侯献和曹肇竟然敢当面这么说,在他们看来这就意味着宣战了。接下来,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自从那天当面被夏侯献阴阳怪气的话刺伤后,刘放和孙资就开始谋划反击了。乍看之下,他们二人虽然在宫中有一定的势力,但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和另一边的五个人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硬碰硬地较量,未必能够占得上风。因此,两人一致认为应当以“出其不意,瓦解对手”的战术为主。这个战术听起来很美妙,但太需要相对有利的客观条件支持了,因为曹叡身边经常有“五架马车”的陪伴,刘放和孙资很难得到单独和曹叡接触的机会,于是,刘放和孙资选择了等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机会终于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