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刘晔。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刘晔有个外号,叫做“佐世奇才”,这个外号的由来还是因为他总能够对天下大势一语中的。一次,曹操到寿春,由于当时在寿春附近很多山贼藏匿在山中打游击,严重威胁到魏军和地方百姓的安全,曹操派出偏将前往攻击,但是屡攻不下。曹操问计于众位大臣,大家纷纷认为山贼据险而守,如果强行进攻定然伤亡很大。众人中间,唯有刘晔持不一样的观点,曹操便问刘晔,刘晔回答说:“对那些山贼屡攻不下,是偏将的能力不够造成的。倘若我们派出一员猛将前往,再以利诱之,相信山贼定会不战自溃。”曹操听后觉得有理,便照刘晔说的做了,结果果然如刘晔所料,山贼纷纷溃败,后曹操提升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尽管刘晔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深受主公的喜爱,但刘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判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这也成了刘晔最大的遗憾。事情发生在曹操已经击败张鲁的时候,当时魏军已经占据了汉中,司马懿根据形势判断劝曹操一鼓作气出征蜀国,而刘晔也对司马懿的观点持支持态度,他对曹操说:“刘备虽然是一代人杰,但是他以欺诈的方式得到了蜀川,况且刘备非蜀人也,蜀地的人还不服他。如今汉中已尽在我手,蜀地的人们都为之震动,如果此时攻打蜀川,蜀川可传檄而定。如若稍微迟缓一下的话就难了,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如今不取蜀川,日后必为后忧。”但曹操以那一句著名的“人生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焉”拒绝了司马懿和刘晔的提议,也错过了这个很有可能一举灭掉刘备的机会。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司马懿和刘晔猜测的那样,刘备安定蜀川之后,重新瞄准了汉中之地。曹操不仅因此损失了汉中,还损失了大将夏侯渊。
曹操之后,刘晔继续得到魏文帝曹丕的信任,直至魏明帝曹叡继位时,刘晔已经是三朝老臣,成了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刘晔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但还是那句话,刘晔身上也有有本事的人常有的毛病,那就是傲。正是因为刘晔的神算,曹叡上位之初,便召见刘晔,和他单独聊了起来。这一聊便是两个时辰,而且是一对一的单独交流,等到外面的大臣们都等得两腿发直,肚子咕咕直叫的时候,刘晔方才从大殿中缓缓走出来。大臣们一拥而上,围住刘晔问道:“新皇帝怎么样?”
刘晔淡淡地回答说:“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大气,但是可能才能不太够。”
对,你没有听错,这便是刘晔对新皇帝的评价,而不是皇帝对一个大臣的评价。人多口杂,这句话传到了曹叡的耳朵里,虽然曹叡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什么,但是心中肯定早就非常不快了。
真正令刘晔在曹叡面前失宠的,则是有关于是否出兵西蜀的讨论。曹叡上任之初,血气方刚,有大臣向曹叡提出伐蜀,这一下子激起了小皇帝的战斗欲,于是,曹叡便找刘晔来征求意见。刘晔见曹叡年轻气盛,便迎合道:“当前我大魏国力强盛,拿下西蜀应该不成问题。”这样说也就罢了,但是当禁卫军将领杨暨找到刘晔询问他的意见的时候,刘晔却又对他说:“你说的确实有道理,蜀道艰险,不仅行军艰难,后勤也难以为继,况且又有东面孙权之隐忧,应当休养生息进一步强盛国力才是。”刘晔是杨暨非常敬佩的一位大臣,正是因为得到了刘晔的肯定,杨暨便跑到曹叡面前劝说曹叡不要伐蜀。曹叡原本兴头正盛,忽然杨暨跑过来给自己泼了一盆冷水,十分不快,便对杨暨说道:“你一个书生,懂个什么?”杨暨是曹叡的亲戚,对曹叡倒一点也不憷,便还嘴说:“我是个书生,我是什么也不懂,但是您一直敬重的刘晔也认为不应该伐蜀啊!”这一下,事情变得有趣了,杨暨说刘晔对伐蜀持反对的态度,而曹叡听到的却是刘晔支持自己伐蜀,两个人谁都没有说谎,于是,他们决定将刘晔叫过来,三个人当面对质。
这下可好,三张脸,三张嘴,面对杨暨和曹叡的质问,刘晔一问三不知,开始装糊涂了。这件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原本来讲就到此为止吧,但不知是不是为了修补自己高贵的身份,在事后,刘晔又开始了“两面人”的角色。他跑到曹叡那里对他说:“陛下,这是军国大事,怎么能到处乱说呢?军国大事就是强调一个保密,您老问问这个,问问那个,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传到蜀国那里去了。”不久,刘晔又来到了杨暨的面前,对他说:“钓大鱼,可不能直接就拉,得顺着他,等他慢慢顺从了,你再把他从河里牵上来。人主的威严,不是比大鱼还厉害?”言下之意是说,应该顺着皇帝的意思去迎合他,等到他相信自己了,再慢慢将真实的想法透露出来。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况刘晔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去做,根本没有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料事如神的刘晔,却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弱点和悲哀,就像《题西林壁》中写到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站在皇帝曹叡的角度,将刘晔的这种“耍滑头”视作“不义”的话,那刘晔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不久,有看不惯刘晔傲气的大臣向曹叡进言说,刘晔不忠。曹叡愕然:一个三朝老臣,怎么会对我不忠呢?那个大臣说:“他总是窥探皇帝您的意思,顺着您的想法,再说出一番道理,根本不是他的心里话,不信您试试,每次都把您的真心想法隐藏起来,正好说相反的意见,您看看刘晔是不是还是赞成?”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刘晔在不知不觉中露了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那位向曹叡进言的大臣是谁?便是时任尚书令的陈矫。就这样,踩着刘晔的“尸体”,陈矫“上位”了,得到了曹叡的信任。当曹真、张郃相继去世后,曹叡便找来陈矫问:“虽然我大魏人才济济,但如今朕忧虑朝中可堪大用的人却并不多。在曹真和张郃去世后,朕对于这个帝国可以托付的人选是忧虑不已啊!”
陈矫站在一旁,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曹叡顿了一顿,接着问道:“司马懿很忠贞啊,你看能不能称作社稷之臣,能不能委以国家重任呢?”
陈矫略一沉思,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司马懿是朝廷的希望,但是,他是不是社稷之臣,这我还真不知道。”陈矫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很有才能,可堪大用,但是他是否对朝廷忠心,我就不好判断了。
经历了之前陈矫对刘晔的准确判断,曹叡对陈矫已经有了充分的信任。正是陈矫的这一席话,使得曹叡在选择是否完全信任司马懿的问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许,前辈的遗言、大臣的告诫能够动摇曹叡对司马懿的信任,但是,司马懿却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行动来提醒曹叡自己的存在,来强化曹叡对自己的依赖。
不久,蜀国那边魏延和杨仪内讧的消息传来,司马懿认为敌军内乱,且刚刚败退,立足未稳,这是趁机进攻蜀国的大好时机。但当司马懿向曹叡提出出兵建议的时候,却遭到了回绝。原因倒不是因为曹叡不信任司马懿,不信任自己的军队,而是因为此时这位君王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玩上面去了。打仗虽说有司马懿全权负责,但身为帝王,在后方还是难免比平时要多处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前方后方的事情,这对曹叡的直接影响就是,耽搁了他玩的时间。要是不主动出击的话,就没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每天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才是曹叡所追求的。机会转瞬即逝,很快蜀军那边的内讧以魏延被杀而告终,魏军也失去了一个攻打蜀国的大好机会。
不过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变幻莫测,站在国家的高度,从来都没有“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一说,魏明帝曹叡不想主动去攻击蜀国,缓过神来的蜀军可没有就此罢休。很快,西部边境再传战报:马岱率部队入侵。马岱这个名字很耳熟?没错,此人便是斩杀魏延之人,虽说杀魏延是趁其不备,但也足见其勇猛过人。不过与之前的诸葛亮北伐战争相比,此次马岱的入侵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了,对于这等小规模的战斗,司马懿完全没有必要大老远跑一趟,他把抵御马岱的重任交给了牛金。牛金也没有辜负司马懿的信任,在和马岱的交手中大获全胜,斩杀敌人千余首级,胜利归来。除却此次战役之外,蜀军在诸葛亮死后大大小小一共发动了多达十五次战役,但均以失败告终。
随着魏国的势力逐渐强大,不久,少数民族部落氐族首领荷双带领六千人来归顺,至此,魏国的西部边境完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