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艺术院校大学生情商与思维训练
9378100000027

第27章 创新思维 (2)

(2)思考你正在研究的对象的创新能否借用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日本有个叫荒井的人,他发现人们在下雨时常觉得穿鞋闷脚,通过观察他发现为了防止雨水进入鞋子,下雨时人们穿的都是质地比较结实的鞋。这样虽然达到了防水的目的,但也因此不透气,脚汗不易散发,很多人因为鞋内潮气重而患上脚癣。针对这一缺点,荒井绞尽脑汁,却一直没想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忽然有一天,荒井看到了一则小故事,说一个人怎么在装盐的盒子上打了两个对称的孔使得盐在跨海运输时不至受潮。这一小技巧让他茅塞顿开,马上联想到如果也巧妙地在鞋上打上几个孔,就可以既防水又透气了。于是他在鞋的制造方法上加以改进,制成了前后有透气孔的防水鞋,因而声名大噪。

(3)能够改变现有事物:思考是否能够使物体本身做改变?比如改变颜色、声音、味道、式样、品种等等。这种改变本身不是质的改变,但是却要求改变后的标的物发生质的变化。

改变事物原有的形态等以创造出新的事物,是建立在"改"的意识和敏感面对生活、敏锐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的。

人们因为旅游或从事商业活动来到海边时,常常无奈地发现如果穿着普通的鞋,鞋会很容易被海水打湿;而如果干脆不穿鞋,脚又可能被沙石硌疼或被礁石、玻璃碴划破。千百年来有难以计数的人们在海边行走,可有多少人想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导引一种新鞋诞生的星星之火呢?

中国的一位坚强聪慧的下岗女工李萍,认识到了沙滩上行走的人们的困扰和这一市场的空白,历经千辛万苦改良现有的鞋的设计,发明了一种"沙滩鞋",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种"沙滩鞋"用氨纶的面料来做鞋面,再加上胶底,就像芭蕾舞鞋那样,紧贴着脚形,既防水又舒适、保护脚。沙滩鞋的出现,不仅仅方便了在沙滩上玩耍的人们,甚至已经成为现在很多人夏日穿鞋的好选择。

如今,52岁的李萍已经把她的产品推出了大连,走向了世界。全国以及全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已经形成,她的总资产达到800多万元!

(4)能否豁达或增加:思考现有的事物可否扩大其应用范围?能否增加其应用功能?能否添加零部件?

大部分情况下,把"增加"应用于创新并不意味着物理层面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功能、结构、内涵等的增加和提高。

女式高跟鞋就是由平底鞋增加而制成。

后来,商家还根据市场需求,为身材矮小的男士发明了"男士增高鞋"它的制作原理是增加坡度隐形高跟,达到增高的效果。

双层公共汽车就是来源于对常见公共汽车的"增加"。

电脑在现代社会几乎无所不能,都要归功于设计人员不断"增加"它的功能,诸如发送电子邮件、发送传真、可视电话、接受电视等等。

(5)能否减少或者缩小:现有事物能否减少、缩小或省略某些部分?能够短点、轻点、压缩、分割、简略?

"减"的思维和"增"的思维类似,只不过是相反的思路。人类智慧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①把普通的裙子"减少",我们从此有了比基尼和超短裙。

②使计算机小型化,也就是"减少"计算机的体积,于是出现了掌上电子词典、袖珍电脑等产品。

③雨伞携带不便,尤其是在不下雨的时候越发显得累赘,"减少"雨伞大小和重量的念头油然而生,折叠伞就这样诞生了。

聪明的小饰品生产商把这些可爱的鞋做"小",制成钥匙或者玩具的大小,不仅突破了手机饰品单一的局面,还满足了很多"鞋迷"的小心思。

(6)能否替代:现有事物能够使用其他材料、元件?能否使用其他原理、方法、工艺?能够使用其他结构、动力、设备?等等。

1945年,德国有一名医师名叫卡尔斯·马丁(Klaus Martens),他因为滑雪而受了伤,长时间在家赋闲。为了康复,他需要一种鞋底很厚的鞋,但市面上销售的成品鞋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便产生了自制一种特殊鞋的念头。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制造了一种在轮胎的橡胶材质中灌入空气做鞋底的鞋,用这种特殊的鞋底替代一直在市场上流行的布质和皮质鞋底,这样做成的鞋不仅防震,而且柔软舒适。

之后,他与英国制鞋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款马丁大夫鞋(Dr.Martens)现在在英国,几乎没有一位男士不认识这个经典牌子。

(7)能否调整已知布局?能否调整既定程序?能够调整日程计划?能够调整规格?能够调整因果关系?

"调整"要做到精巧,要能从细微处见大分晓。

旱冰鞋诞生时,就像汽车一样,是用两排轮子支撑的。

(8)能否颠倒:清代女鞋,鞋跟在中间,虽然增加了高度,走路却是很吃力和危险的事情,现在,我们穿的高跟鞋鞋跟已经颠倒到后面,很美观、舒适。

(9)能否组合:现有的事物能否组合?能否原理组合、方案组合、功能组合、形状组合、材料组合、部件组合?等等。

20世纪70年代,名设计师棉铃在设计灵感枯竭的关口,忽然意识到"平"和"高"的对立似乎可以通过兼顾来缓和,也许:

平底鞋+高跟鞋=坡跟鞋

这样的公式跃然进入这位设计师的脑海,对立带来了矛盾也带来无限的融合和渗透。

于是,坡跟鞋横空出世,坡跟鞋不仅保留了高跟鞋为广大女性带来的淑女风范,也为女性的脚提供了几分惬意几分休闲。

扩展阅读之一

"0是什么?"

"0"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会有多少个不同的解释?音乐家在看见它时会说:"0是一个休止符。"数学家会说:"0是一个零,是一个圆。"诗人会说:"0是一轮朝阳,一轮满月。"摩登女郎说:"0是一只耳环,一串项链,一枚戒指,一个手镯。"同样是"0",不同的人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联想。

请你从"0"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当下的社会生活,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构思立意(至少一个,最好2~3个)。

范例:

1.0是什么0是从东方缓慢升起的朝阳,燃烧着青春的激情与放射出璀璨的光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理想,带来了希望。

2.0是什么0是儿童的那张粉红的脸蛋,在那脸蛋上写满了笑意,写满了天真,写满了童趣,在我们望见他们的纯真的同时,也让我感悟到了存在于他们灵魂中的,纯洁的心灵,以及由单纯所带来的美好人生。

3.0是什么0是一个展示人生的大舞台,我们的上学、交友、工作、娱乐,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里登台亮相,在展示着魅力与美丽的同时,也展示着遗憾和感伤,正因为人生不是完美无缺的,不是单纯的,所以我们才要尽量做到完满。

4.0是什么0是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过了山花烂漫,万物新生的春天,就是夏天;过了酷热难耐,但草木却在这季节旺盛的夏就是秋;过了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秋就是冬;过了寒风刺骨,万物沉眠的冬,这一个轮回的指针,就又会指回春。这一次又一次的周而复始,形成了四季那多彩变换的、不尽相同的人生。

5.0是什么0是陈佩斯那众所周知的,被剃得透亮的光头,那是艺术家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的,对观众和表演的诚意付出。唯有对表演付出艰辛,付出诚意,才能得到你所期望的,来自艺术的回报。0在这里,是艺术家的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执著。

6.0是什么0是知道与不知道的分界限,一个人若总是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多,那他,就对这个世界上的众多的未知接触得越少;一个人真的知道非常多的知识,所接触的属于这个世界的未知就越多,而真正知道许多的人,往往都是虚怀若谷的。

以上范例抓住了"0"的外形和它可能存在的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与人生道理,虚与实的结合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蕴涵其中的人生道理。这些例子新颖的立意,有趣的比喻,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把深刻有趣的人生启迪传达给了我们。

扩展阅读之二

一块红砖的用途

要求用发散思维尽可能地想象出红砖的各种用途,前提是不受任何属性的限制。

课堂上很快沸腾起来,大家思如泉涌,黑板很快就被填满了,其中有:

挡风、垫脚、多米诺游戏、健身、写字、防身、取暖、砝码、垂下直线、灭火、乒乓台网、足球门、练气功、节水(抽水马桶)、凶器、镇纸、杂耍、粉末颜料、磨刀、化工原料、榔头、老虎凳、防滑、上吊、腌咸菜、沉物、敲击、投掷、拼图、乐器、雕刻......各种想象一发而不可收。

随着各种用途的不断被挖掘出,同学们的热情也不断高涨。这时有同学提出,应当将各种属性进行分类,这样既减少遗漏,又更有利于想象,于是当场同学们就集思广益,提出了属性划分的各种思路,其中一些思路是:

●从砖块的形状出发,可以引申出建筑、垫脚、多米诺骨牌等各种用途。

●从重量出发,可以想象到砝码、凶器等不同用途。

●从硬度、从颜色、从化学性质、从碎状、粉末状......

●从黏度、从吸水性、从教具、从艺术、从历史文化......

●从音乐、从象征、从名词、从概念、从价值......

●从精神、哲学、从物质、存在......出发都可以想到用途。

思路一旦打开,各种思想就雪崩似的涌现,发散思维是没有尽头的。

好的思维会使人生旅途充满光明,每一种好的思维方式都是生命历程上的一盏明亮的灯,引导你正确走向成功的彼岸。

4.发散思维训练营

(1)音乐是什么?

(2)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3)入世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4)指挥棒的多种用途?

(5)在现有的乐器基础上,你认为还可以发明出什么乐器,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6)请根据以下提示,用发散思维方法思考一块红砖的用途。

●从黏度、从吸水性、从教具、从艺术、从历史文化......

●从音乐、从象征、从名词、从概念、从价值......

●从精神、哲学、从物质、存在......等出发都可以想到用途。

(7)艺术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适合就职于哪些职业,为什么?

(8)五线谱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有没有更科学的记谱法可以替代它?

(9)古典音乐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10)艺术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二、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1)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通常用非常规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非常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从英语单词去理解也是如此,reverse thinking是说我们要从相反的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有一个成语叫做以毒攻毒,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出自于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原文为:"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这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方法。

现在,我们熟悉的接种"疫苗",就是用以毒攻毒的逆向思维方法创造出来的。

扩展阅读之一

疫苗的发明

天花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这种病毒的繁殖速度之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假设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3000人感染天花病毒,12天内病毒就会扩散到美国各地,殃及数以百万人。它曾以其传染性之强,生命力之顽强,让18世纪的整个欧洲陷入一片恐慌。当时,仅仅一次通过洗衣房的传染就造成了大规模的天花病毒蔓延,导致了6000万人死于非命。

自天花出现以来,人类为了战胜这个可怕恐怖的敌人,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着各种方法。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曾有记载,宋真宗(998年-1022年)或仁宗(1023年-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能种痘的医者,被众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请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了成功,更传说后来王素活到了67岁。这仅仅是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或许其中还有讹误,但却不能排除中国早在宋代就有人痘接种这种技术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中国医者对传染性疾病认识的逐渐加深和治疗痘疹病人的经验逐渐的丰富,便正式的发明了人痘接种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国的医生逐渐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些曾经得过轻微天花的病人,一旦康复,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不会得这种病了。

民间的医生总结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将已患上天花的病人身上干缩、脱落的痂碾碎后,吹到正患着天花病症的病人的鼻孔里。并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中国人究竟是如何获得此种治疗天花的方法,但中国人天性喜欢探究自然的个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深知以毒攻毒在实际治疗上的可行性。而此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也确实证实了它能让天花病人的病症不会再继续恶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