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3亿,而且正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我国将有近4亿老年人。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正进入生育高峰期。而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集体步入老年期,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而且,由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8–4–2–1”的家庭也逐步出现,而且将来会越发凸显。
从日常生活照看的角度来看,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加速,家庭人口结构日趋小型化。大部分年轻人成年后尤其是成家后,大多不再与父母同住,因此在日常生活照料上,退休后的老年人大多无法“依靠”成年子女。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也就是说,近一半左右退休后的父母,都不再与成年子女及第三代一起居住,家中只有“老两口”。
而从经济角度来看,如今年轻人自身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物价高、房价高,很多年轻人成年后,不仅无法“补贴”父母,大多数还需要靠父母的支持。例如房贷首付款,甚至结婚费用、房贷月供费用还要父母赞助。
笔者的一位女性朋友琳琳1978年出生,是典型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琳琳的父亲是浙江人,母亲是上海知青,父母分别在2006年前后退休了,琳琳本人在上海工作。本来琳琳的父母退休后,虽然退休工资不高,但在浙江老家生活得还算惬意。2007年,琳琳结婚了,小夫妻俩想在上海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琳琳的结婚对象来自青海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家里并不富有,给他准备的结婚“基金”不多,而夫妻俩自己也没什么积蓄,因此琳琳只能开口向父母求“赞助”。最后,琳琳的父母拿出多年的储蓄,双方4位老人加上琳琳小夫妻俩一共6人,拼拼凑凑总算在上海浦东外环外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婚房。这一下双方父母的“养老钱”储备基本上都用完了。2008年,琳琳产下一子,小夫妻俩的工作又不能耽误,否则会影响日常经济来源,琳琳的母亲只能“拖着”琳琳患有糖尿病的父亲,赶到上海,帮助女儿带第三代。
可以说,在现实的压力下,人们逐渐发现,从今后的社会大环境趋势以及经济角度看,“养儿防老”根本不现实。
企业年金,离我们还有些远
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的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类的养老体制,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美国401(k)计划。
目前在我国,规范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于2004年5月1日才开始试行。而且一直到2006年,联想集团才拿到0001号的企业年金批号。这几年虽然讨论得很火热,一些金融机构的企业年金托管人资格也不断得到批准,但放眼看去,真正已经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如果在企业中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单位和个人就可以签订合同,约定在职期间,单位和个人按照1∶1的比例缴费,或者是单位和个人协商缴费比例,然后给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退休员工发放企业年金。
由于这方面的尝试刚刚起步,具体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而且最重要的是,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个人是无法掌控的。作为员工,如果你很想参与到企业的年金计划中去,前提条件就是你所在的企业存在这样的机制,你的公司愿意为你缴纳和规划企业年金。
在我国,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对企业税收、个人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有限,而且即便是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也有方方面面的不同考量标准,比如有些企业更愿意给予职工当期更多的工资或奖金,而不愿为职工建立长期的补充养老计划等,因此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还欠发达。
“三支柱”养老,才够稳固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仅靠社保只能保证退休后生活的“温饱”所需,想要过上富足舒适的退休生活,还要靠个人多做一些资金储备,也就是国外养老规划概念中的“个人自愿积累”这一“第三支柱”。
现在不仅仅是50岁以上的“准退休族”开始意识到退休准备的重要性,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也有了一定的退休规划意识。“养老金缺口”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房产、基金、保险等各种投资品种,已经进入不少人的养老金储备计划中。以房养老、建立动态生命周期基金、靠保险领取一定的退休金等观念也开始逐步为人们所熟悉。
不少中国人都已经意识到,必须尽早通过自己的努力,准备好退休生活的“第三支柱”!通过“最稳定的三角模式”,才能把自己的养老金积累做稳固做充实!
图1–1?海外发达市场居民的养老金来源结构(典型“三支柱”模式)
图1–2?我国居民的养老金来源结构典型模式
相关链接:美国人退休为什么越来越难?
《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发现,如今美国人下决心退休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从某些方面看,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钱,然而,要想攒够钱、舒舒服服地退休也变得越发不容易。问题出在哪儿呢?原因很多,主要有下面7条。
生活标准提高
由于支出超过了税后收入,美国人的储蓄率已经变成了负值。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美国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存钱养老的事情。
不过,如此的入不敷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现象: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奢华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退休的门槛实际上也一步步在提高。因为要想在退休后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标准,就得攒更多的钱。因为事实上,工作期间习惯了高质量生活的人,绝大多数在退休后是不愿意降低标准的,这种高生活标准将在退休后延续。
现金储备不足
美联储2004年进行的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1~2004年,美国普通家庭的资本净值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增长了1.5%。这样温和的增幅一方面确实反映了美国家庭财富的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家庭债务的增长。这里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那几年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房价的上扬。如果是股票或共同基金升值,很显然会增加人们的退休积蓄,若是房屋升值,那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毕竟我们可以随时买卖股票和共同基金,但房屋却不同,我们无论如何都得有地方住。
诚然,人们可以卖大房子来买小房子,这样就能支配由此释放出来的房屋净值。现在的麻烦就在于,21世纪初的几年,房地产热让小房子的价格也涨得很高,因此在房产市场旺盛的年代里,“卖大买小”未必能带来意外之财。另外,大家还可以通过反向抵押贷款,即通过放弃身故后房屋产权的方式来获得养老金,不过这种贷款的成本很高,除非你的家族有长寿的基因。
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让很多人的房产瞬间贬值。不少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力按时偿还房屋月供。房地产市场从顶峰突然下落,美国房市“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了,宏观经济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家庭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因此大幅减少,而美国人家庭现金储备不足的缺点,则再次暴露无遗。
定额给付年金越来越少
如果人们每月的退休生活费用能有一些固定收入来源支持,如政府提供的月退休金、稳定的房租月收入等,则退休金筹备压力较小;反之,如果退休后每月固定收入来源较少,则需要应付的支出及压力较大。
根据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退休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的数据,2004年在美国享受雇主退休计划的员工中,只有37%的人参加了传统的“定额年金给付计划”,而1983年时这一比例高达86%。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参加的是401(k)及其他“定额缴费”退休计划,而非“定额支付”计划。未来能积累多少退休金,没人能准确预估,要由账户的实际运作情况决定,这就要求个人不仅要勤勤恳恳地储蓄,还要明明白白地投资。一旦出现投资失策的情况,未来退休储蓄的积累进程将有可能放缓,而且这种风险只能由个人承担。
风险还不只这些,如果辞了职,个人就需要自己寻找退休收入来源。错误的投资决策和恶劣的市况将成为这些人的大敌。为了给可能出现的错误留出一些回旋的余地,大家或许只能从退休基金组合中提取少量的资金供退休开销。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提取额度不大,退休基金的规模也必须是超大型的。
投资收益可能降低
如今股票和债券的估价远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举例而言,1981年年末,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14%,远高于当时8.9%的通货膨胀率;而2005年年末,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4.4%,与2005年3.4%的通货膨胀率相比相差并不大。同样,2005年年末标普500指数市盈率为18倍,而1981年年末时则为8倍。
这意味着未来投资者获得的股票收益和债券收益很可能会减少。这样一来,人们就需要更多的储蓄来弥补,因为一旦退休,退休基金组合的收益可能支撑不了个人从中提取大笔的资金。
“老龄化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如果他们选择和其父辈一样在60~65岁之间退休,会带来一大堆的问题。数百万“婴儿潮”一代同时退休,将导致美国劳动力过少、受养人过多。
试想一下,美国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依然旺盛,但提供服务和商品的人却减少了。这种经济根本的不平衡也反映在政府不断飙升的巨额财政赤字上。“山姆大叔”正努力增加税收收入,用来支付社会保险福利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的巨额账单。
事实上,在未来几十年,税收增加、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政府福利减少的状况都可能在美国出现,所有这些都会让退休变得更加困难。许多接近60岁的人将迫于这些财务压力推迟退休,这样也许能在劳动力和受养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即便是没有上述原因,许多老年人也不得不延长工作年限,因为美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也使得退休变得更加费钱。
60年前,65岁的妇女平均还能再活15年,而今天,65岁的妇女平均还能再活20年,而到了2040年,预计这一年限将延长到22年。同样,60年前,65岁的男子平均还能再活13年,而今天65岁的男子平均还能再活17年,到2040年,预计这一年限将延长到
19年。
我们都知道,退休后生活期越长,所需的退休总费用越高,退休金筹备压力越大。人均寿命的延长,加剧了退休规划的困难,不是什么太好的消息。
医疗和护理开销增大
另一方面,活得越长,医疗方面的开支就越大。当然这些医疗费用很大一部分将由老年保健医疗制度(Medicare)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id)埋单。不过,老年人仍有可能有大笔的医疗开销要自己支付,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退休成本。
长期护理费用可能是退休后最令人担忧的一笔花销。美国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在2005~2006年的冬季调查中,现年65岁的老年人有69%需要某种形式的长期护理,或是在家中或是在相关机构。虽然这项花销对多数人而言都不算太多,但按目前美元计算,现年65岁的老人中,预计有16%的人此项费用支出超过10万美元。Medicaid和Medicare可能会负担其中部分开销,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还是相当巨大的,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们如何引以为鉴
纵观以上7条美国人对于退休生活的担忧,大部分似乎也正困扰着中国人。比如,社会上特别是我国大中城市中,“未富先老”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社会和政府的养老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未来人们养老的成本只能更多地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比如,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正不断延长,比起美国人民并无多少差异;承担老年医疗费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于较高的生活品质。
好在我们的消费和储蓄习惯与美国人民还是有不小的差别。比如我们的城市居民储蓄率比较高,我们的投资收益预期可能比美国市场要高一些(当然,我们这个新兴市场的波动似乎也更剧烈)。
但是,美国人对于未来退休生活所感受到的种种压力,我们也的确应该引以为鉴,放置足够的注意力在未来的退休规划中,针对在退休规划中可能遭遇的一些变数,及早准备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