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钢铁行业,从“将军”到“元帅”还是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在1992年打了一个漂亮仗后,沈文荣发现,自己现在虽然有了75吨电炉生产线,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也属屈指可数,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相比,仍有差距。
“对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来说,国内争第一不是最终目的,敢于参与国际竞争才是能耐。沙钢既有面向国内,敢与强手竞争的能力,更要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具备抵挡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发达国家产品涌入中国而造成的冲击能力的信心,同时还必须具备我们将自己的产品冲向国际,与传统的钢铁列强重新划分市场格局的实力。”这是沈文荣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说的一段话,这话被北京的一位钢铁专家听说后,欣喜而紧张地悄悄对沈文荣说:“你们‘沙钢’不仅会成为中国的钢铁巨人,相信一定会在世界钢铁界有立足之地的!你这个沈文荣就成了一名‘沙皇’。”
“沙皇”?俄国那个亚力山大沙皇?最后被列宁时代的红军全家处死的沙皇?不不,我不能当那沙皇,我最多当个我们沙洲钢铁厂的“沙王”吧。沙洲企业之王!中国钢铁界的王者!这我愿意当。王者气派,天下我行。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沙钢应该有这种气魄和胆量。这个“王”我愿当!
这是沈文荣内心的话,他自己也没有跟我讲过,但所有熟悉他的人都说:“我们的沈总就是有王者之气!他想成为钢铁行业中真正的‘沙王’!”
我们可以从他在那个时期经常向人阐述的主张里看出他的“王者”之道:用最优良的技术装备和最优秀的企业管理,实现最高档的产品质量和最低廉的产品成本,沙钢要实现“六个创一流”: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指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企业,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分配。
这难道不是“王者”的所思所想所为?
这年炎热的夏天,沈文荣开始了他从“将军”升任“元帅”之后的又一大跨跃之旅--瞄准世界一流的钢铁生产线,实现一流的钢铁企业建设目标。为此,他冒着炎热,跑到省里,跑到北京,向有关部门申请上一条全新的、世界最先进的电炉钢生产线。
“你的75吨电炉已经够先进了,还想上新线?”
“是的,我要上更先进的!”
“那你想上什么规模的?上什么样产品的生产线?”
“我想上硬质高线。”沈文荣回答。这是他从冶金部一位专家那里获得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里包含着一个巨大的商机:中国金属制品业那时还很落后,上硬质高线,意味着产业的更加超前和先进。当时这位专家向沈文荣提出后,对市场意识极强的沈文荣来说,如获至宝,他的那颗王者之心几乎要跳出来,因为沈文荣清楚:如果这一目标能实现,他的“沙钢”将在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独占鳌头,稳坐“王位”。
“我完全支持你!”沈文荣把自己的想法向正在举旗大干的市委书记秦振华一汇报,“秦始皇”的两个眼珠子一瞪,满是光芒地大叫了一声,“张家港人就是要敢干大事!”
张家港从此“二王”联手打造这块长江滩地,势不可挡!
引进新设备的商务谈判开始了。经过考察和调查,沈文荣选择了德国、瑞士、美国三个国家作为招标对手。这回沈文荣采取了以我为主的引进新思路,即把客人请到张家港来,住在“沙钢”的宾馆,然后再一轮一轮地谈判,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谈判。
谈判的过程都与钱有关,但谈判的结果有时远离了钱的概念,因为谈判比的是智慧和艺术,最后的结果与原先的钱数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所以外国专家们最后无不感叹道:中国“沙王”为何对技术难题和技术指标如此熟悉?而且如此精明?
那些日子里,沈文荣一边要主持工厂的正常工作,一方面又为“少花钱,办大事”不停地跟对手讨价还价,所以他的右脚痛风病又犯了,脚弯肿得像馒头,没法走路,只能躺在床上挂吊针。谈判对手见状,很是感动。他们说:“我们虽然在谈判桌上谈不过你们,但我们仍然愿意退让一些价格,因为相信你们有一位‘王者’领着能干出大业。”
其实有一点外商是不了解的,这就是在此时的沈文荣手里,资金仍然是他的“软肋”,因此他必须用尽可能少的钱办成一件大事。
“抠”,是他跟外商谈判唯一的“缺点”--老外这么说他,也因为这一点拿沈文荣没办法。
对此,对手“小摩根”体会最深了。
那台后来被称为“亚洲第一炉”的设备外商开价是5100万美元,沈文荣和他的谈判团队通过有节有礼的一次次谈判和较量,最后压到3600万美元。
最后为了60万美元的谈判差价,“小摩根”和沈文荣出现了谁也不让谁的“拉锯式”僵局。
“小摩根”也是个抠死门的家伙,面对沈文荣这样的“抠门沙王”,实在没有招数,“小摩根”竟然急得哭了。
“你一定不让,我们就不谈了!”
“不谈就不谈,我们会另找客户的。”沈文荣斩钉截铁道。
“小摩根”气走了,坐上汽车直奔上海虹桥机场。
“走就走,不送!”沈文荣板着脸,一副生气的样子。可送“小摩根”的汽车刚出厂门,他便笑开了:“可爱的家伙,他一定会回来的。我们等着吧!”
“我才不上你‘沙王’的当!一分钱也不能少!除了你沈文荣,中国还有许多笨蛋会买我的货!”气坏了的“小摩根”在驶向虹桥机场的路上,嘴边一个劲地咒骂“沙王”沈文荣。
这边的沈文荣若无其事地坐在办公室泡上一杯浓浓的茶,笑眯眯地品着,像等待一件马上到手的喜讯一般地跟同事有说有笑着。
“丁零零--”这时,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喂,沈总吗?我是小摩根的翻译,我代表他跟你再问一遍:你到底有没有合作的意向?”电话里这么说。
沈文荣笑了,脸上一副狡黠的样儿,回答道:“怎么没有嘛?我和沙钢是诚心诚意想跟小摩根先生合作的,他有什么想法?”
“先生说了,如果阁下真的有诚意,他愿意把最后的60万美元让出40万!你看行不行?”
沈文荣一听,脸上顿时容光焕发,大声回答道:“行,我们一言为定:其余20万元,归我!”
“那--我们就马上回张家港!”
“我在厂门口迎接你们!”
沈文荣放下电话,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一脸疲倦但却充满胜利者的喜悦地对自己的同事说:“我们要他6条生产线,一共比原计划少付240万美元!”
240万美元对尚未坐上钢铁“沙王”宝座的沈文荣来说,太重要了!
生意就是这么做下来的。“小摩根”最后也没有吃亏,沈文荣买了他6条生产线,后来又因为跟张家港做成了这笔生意的缘故,他还在中国其他地方卖出了8条同样的生产线,且比卖给沈文荣的价格高出30%。
“沙王”让“小摩根”赚大了!这就叫双赢,谈判桌上的对手最后成为一生的好朋友也是因为这样的激烈决斗后获得了彼此彻底的信任与敬佩的缘故。
谈判结束,沈文荣看到自己的助手个个身不由己地从座位上滑到了谈判桌下,没几秒钟整个宾馆会议厅里便鼾声大作。沈文荣笑了,然后也加入了这鼾声队伍之中,他恍惚间看到了90吨超高功率竖式交流电炉的电弧在自己家乡的那片热土上强烈地轰鸣着,然后是5机5流的小方坯连铸要吐出的彩虹般的冒着热腾腾气息儿的钢坯在他身边堆叠成高山,而他自己竟然坐在那些高入云霄的钢坯上举目展望五湖四海的风云,一脸胜利者的喜悦……
一个钢铁高炉的建立,就是一个庞大的钢铁巨人的诞生。为了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和与之配套的制铸流水线,沈文荣让有关专业部门设计了投资方案。第一个方案的总价为22亿元人民币。
“我哪来那么多钱?15亿元给我拿下!”沈文荣有的时候蛮不讲理--权威设计专家气得这么骂他,因为沈文荣根本不讲理,他只按一个农民的想法实现他的穷棒子革命创业思路。
专家们只得重新算,可算来算去,还是要18亿。
方案和数目拿给沈文荣看,他没有一丝笑意,板着脸说:“我没那么多钱,还得压!”
“你没钱干啥世界一流、亚洲第一?”专家有些火了。
“怎么啦?我假如有钱还拼什么世界一流、亚洲第一?我们中国人就是因为过去穷,所以现在要奋发图强,赶上世界一流嘛!你们的设计没错,是从科学和钢铁业的基本情况作出的正确方案,但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沙钢的实际出发,比如我们用不着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比如我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钢材料,而不是关起门来设计好了再到市场上去找材料,那样成本当然会高。难道我说的没有一点道理?”沈文荣不急不慢地对设计专家们解释道。
专家们明白了,不无佩服地点头道:“你要是这么说,我们的方案确实可以大大减少预算了。比如我们计算用的市场钢材是1700元一米,如果用你们自己生产的成本价钢材也就一半价,这样可以省下一大块预算!”
沈文荣笑了:“就地取材,能省就省。”
最后的“亚洲第一炉”仅用了9.3亿元。
外国同行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同行同样直摇头:沙钢这么干,我们的国有钢铁厂以后不知怎么搞投资和预算了!
难怪冶金部的领导后来说:张家港的沈文荣给中国钢铁业带来了“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模式,第二次革命是宝钢式的,第三次革命就是他沙钢式的。前两次中国钢铁革命分别是外援与举国之力的模式,沈文荣的第三次革命是草根式的市场经济行为--以最低的代价,实现最高境界的效益目标。这种革命靠计划经济和国有制度下的钢铁企业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沈文荣办钢铁企业靠的就是“草根”经济式的模式,他是农民,是一个小农业县的农民企业家办大型钢厂,他的脑子里想要的是别人一样大的钢铁巨人,可他掏口袋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抠门农民。你拿他有啥办法!
他说了算嘛!他是个土“沙皇”!
他土的时候,那些钢铁专家们无法接受。比如他开工后搞建设,人家用工一天只能干8小时,他找的全是农民工,并且告诉他们:干8个小时只够吃饱肚皮,一天干12个小时就能给老婆孩子带回好吃的,一天干两天的活就够回家盖房子的。农民工们求的就是这个奋斗目标,于是拼命给沈文荣卖力,于是他的“亚洲第一炉”生产线人家通常要用9年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效益,而沈文荣却只用了一年时间,省去了七八年的生产、试产和调试时间,他不赚大钱谁赚大钱?
“亚洲第一炉”在投产的第二年就使沙钢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纪录!
平均58分钟出钢90吨,这就是“亚洲第一炉”的威力!中国的钢铁人士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站在这座钢铁巨人面前观赏如此壮丽的钢铁洪流所呈现的丰收景象时,脸上流露的皆是自豪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