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94

第94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5)

生活,17岁根扎昆仑,风雪昆仑43年,人生有几个17年?又有几个43年?哪头重哪头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亲近得你舍不下。

还有他们--

一个里弄的同学沈祥富,同一个车皮来到昆仑山下,姜万富学医,沈祥富开上了拖拉机。雪后出车,在新藏公路15公里处,路滑车翻。按上海的习俗,姜万富给同乡清洗身子,着衣入棺。沈祥富安葬在二牧场4连边的沙丘上。祥富已经给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海东”:取爸爸的籍贯上海妈妈的籍贯山东后一个字。爸爸过世后,小海东才出世。苍天不公!

积劳成疾的许连长也已长眠在昆仑山下。

从雪窝里救出姜万富的副连长赵卜怀,也和连长走入同一个方阵……

他永远怀念他们。

姜万富和他的驴儿又上路了,买买提在等着他。6连也要巡诊了。

行走在茫茫大山,他常常觉着一个人就跟一棵小草一样。这时他的意识里就有了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那是一部不长的黑白电影,讲的也是扎根昆仑山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女性。

那女的起先戴头巾,后来就是大皮帽子了。他的外貌也已被昆仑岁月打磨得跟山里牧人没什么两样。除了还保留着一点儿上海男人的精细,炒菜喜欢放点糖,内在也被昆仑山同化得差不多了。

昆仑山山高土薄,喜玛拉雅又挡回去了印度洋的雨水,山里的羊子苦,守着羊子的牧人也苦,却因一春一秋草绿草黄有了生命的恒久,繁衍。

远远地,似有似无的炊烟下有了毡房。

望见了毡房,眼里就有了云疙瘩一样的羊群。

87岁的买买提站在家门口,顺着门前的羊肠小道望着山口。他盼望着琼都乎多尔姜:“他来一次要几天走呢!我病了,想他呢……”

山里牧人朴实如山,草绿了,他们赶着毛驴车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把牛产的第一桶奶送给琼都乎多尔姜;杏子熟了,他们让琼都乎多尔姜第一个尝鲜;桑葚熟了,捧给琼都乎多尔姜最大的果实;核桃成熟了,他们一个一个挑,把最亮最大皮最薄的留给琼都乎多尔姜。

春节,二牧场人来人往,最热闹的地方是琼都乎多尔姜的家,古尔邦节、肉孜节,琼都乎多尔姜是牧民争着抢的贵客。你不去,他们80岁的爸爸肚子胀呢!他们很有意思,认准你就再不放手。他与他们,已不是医患关系,是亲情。

琼都乎多尔姜已经在昆仑山冬去春来跋涉了43年。

43年啊,人生四季差不多走过来了。走出了“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荣誉勋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姜万富心里,这些都没有维吾尔父老乡亲一声声“琼都乎多尔姜”让人欣慰。

中国喀喇昆仑,希腊奥林匹斯,神山也!昆仑神啊,还有多少人类童话在你博大无比的雪冠里?你能告诉我吗?--我已走过了昆仑啊!

浅草远看又一春。阳坡上,马兰花儿已经争先恐后拱出了薄薄的土层。它们生命的灿烂在昆仑高原点染出一片一片冰蓝时,杏花儿就要开了,桑葚也要打纽了。

《吴仁宝的境界》--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吴仁宝

马娜孙海燕

人们对吴仁宝的名字和他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早已非常熟悉。然而公众们并不太了解他的许多家事。相信,你听完关于这个“天下第一村”的第一家庭里的故事后,一定会对吴仁宝和华西村为什么成为中国“三农”的一面旗帜有更深刻生动的认识,并产生更强烈的敬佩之意。

--题记

“我们一家要做到‘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人先要做到;凡要求干部村民不要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请各位村民认真监督我一家人的工作!”

2003年1月2日,吴仁宝率领全家祖孙四代28人,走上台,向全体村民作新年“誓言”!这是一个家庭的誓言,一个将全家人的品质、责任和使命与道义全都押在公众面前的最庄严的誓言!

这样的誓言,从2003年开始,吴仁宝一家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后面对全村人庄严地说一次。吴氏家族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了。而这样的誓言后来也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通常先由吴仁宝誓言,再由代表第二代的儿女们誓言,再由正值青春年华的第三代代表誓言,这中间还有儿媳、女婿上台誓言,甚至是已经走进了吴氏家族的孙辈的吴仁宝的孙媳、外孙婿等。最后是那些上学的甚至是牙牙学语的第四代吴氏小辈们的誓言。

“我要好好学习,做太爷爷一样的永远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华西的新一代华西人!”这是2010年春节期间的又一次华西村村民团拜大会“吴氏家族”作誓言时最小的一位吴家小主人说的话。

这景象分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继承和光大的一个层面,它朴实、它时代,它形式、它又让人心服口服!

君子慎独,求大智,汇大德,有大悟,秉大情。

大智,是一种高度,一种力量,一种超越俗世、追求永恒的思维;大德,是一种风骨,一种境界,一种根底之德,一种天地之大、舍我其谁的德性;大悟,是一种智慧,一种品格,一种文化之悟,一种棒喝顿醒、淡泊名利的觉悟;大情,是一种激情,一种创造,一种赤子之情,一种提升自我、挑战生命的真情。

吴仁宝一家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心系华西,是吴仁宝一家人真实而美丽的写照。从华西的老百姓来说,吴仁宝在村民中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威望,关键是他有着宽阔的胸怀、远见卓识,不断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如李源潮同志在《学习吴仁宝》一文中说:“对一个党员来说,做到一段时间先进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保持先进;对一个干部来说,得到群众的一时称赞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地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去过华西村的人没有不佩服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也几乎同时有人常常会窃窃私语:吴仁宝能做到这样,靠的是他的几个儿女,他的孩子们能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华西村民服务和奉献吗?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吴仁宝的家人能像吴仁宝这样无私和彻底地为别人和集体着想吗?

吴仁宝不止一次这样公开说:在我家,无论是儿女们还是孙辈们,在利益方面他们完全彻底地做得跟我一个样,那就是把华西和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放在第一位!

这样的承诺不仅仅是说出来的,而且是有账可查的!村民们不仅相信,而且心知肚明。

吴仁宝一家惟其如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以集体为重;惟其如此,当承担与放弃置放于眼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承担;惟其如此,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之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付出;惟其如此,当亲情与责任交融在一起时,他们坚定地担当起责任;惟其如此,所以所有的华西人都这样说:“致富不忘吴仁宝,幸福不忘华西村。吴仁宝是苦了一个人,奉献了一家人,幸福了全村人!”仅举一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同志在《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速记吴仁宝》一书中写道:“如果有几十亿元放在你面前,可以合法合理地去拿,你有没有这个勇气说‘不’?”吴仁宝敢说“不”!而且他会这样坦言:“我拿这钱干什么?我不愁吃、不愁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马克思那里报到的时候,你有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和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块都一样。在这一点上,我早就想通了!”吴仁宝有一句经典语:“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个床位。”这句话高高地凿刻在华西村头的一块巨型标牌上,还印在所有对外的宣传本子上。它像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每时每刻都在折射着吴仁宝一家的心境……

把对百姓的情爱根植于华西

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磨砺。

她的羽毛美丽洁白,她的舞姿优雅而动人,那是她最完美的舞蹈,在所有的表情背后,是她最纯洁的心灵。“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做女人难,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更难。电闪雷鸣之后,那双被风雨淋湿的翅膀更加坚强。

吴仁宝在送走病重的母亲后,应母亲的嘱托,在最贫苦之时与赵根娣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患难夫妻。赵根娣与吴仁宝结婚后,过着虽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要不是穷,也不可能丧事、婚事放在一起。”这是吴仁宝后来的话语。如今,每当想起这件事,吴仁宝和赵根娣对“穷”字仍是刻骨铭心。用吴仁宝的话说:“正是因为穷的缘故,才使我们夫妻俩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当吴仁宝奔走田间、心系改变华西村穷苦命运之时,虽然赵根娣也面临着普通家庭所黯然神伤的时刻,也要担河泥,纺纱布,带孩子,泪水涟涟却又只能咽下,但却坚决支持丈夫的工作;当吴仁宝成为了被批斗的当权派、备受冷落之时,贤妻良母的赵根娣悉心安慰丈夫:“全家人可以一起守岁过年,还不是全家的福?”赵根娣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在家中,赵根娣是不折不扣的“后勤部长”。她不仅要照顾奔波不停的丈夫。还要照顾5个子女的衣食。这么多年,她还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叫做“两问两不问”。所谓“两不问”:就是不问政务,不问村务。无论是谁托人、托情办事情,她总是说管不着,有事找吴仁宝当面说。所谓“两问”,就是一定要过问吴仁宝穿暖了没有,过问吃饱吃好了没有。这两条看似简单的规矩,却映照出赵根娣身上朴实无华的光芒。

吴仁宝对工作要求非常苛刻,但是在生活上却始终淡定如一,艰苦朴素。看着吴仁宝吃得心满意足,又有力气操持集体的事业,赵根娣十分快乐。如今,她虽然80岁了,依旧非常勤劳、节俭,在自家的庭院里,自己种上了丝瓜、茄子等等。在吴仁宝受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基层带头人中的楷模时,她仍保持着这份豁达、淡定和从容。

赵根娣除了料理好家务外,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比如,到大会堂去打打杂、烧开水、扫扫地、拔拔草之类。在20世纪90年代华西的纺织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赵根娣也刚好到了退休的年龄。当她得知一线挡车工新手多时,主动到车间当起教练,把自己积累了40多年的挡车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华西的纺织工人,赵根娣这个不计工资的“义务教练”,一当就是5年……

当然,正是因为这么一位为自己解除后顾之忧的妻子,在吴仁宝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在困难时期、创业时期、胜利时期、辉煌时期,妻子赵根娣从没有一句埋怨,与儿女们一起支持他,使吴仁宝时刻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关于吴仁宝的家族,在许多人的眼里很神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得跟天下所有家族一样的家庭。这个家族在华西村是透明的,比任何一个家庭更具透明性,因为他们都在华西村工作,每天都在接受村民们监督。

吴仁宝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希望4兄弟像自己崇敬的伟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那样,为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大业而奋斗。这份心思是吴仁宝夫妇俩的共同心愿和“吴氏家庭文化”。他们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们对毛泽东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充满着热爱和感恩。他们又是农民,朴素的感情,浅知而深厚的传统意识,解释了他们为什么给儿女们起这样的名字的全部心态。

从1961年建村起,吴仁宝就是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凭他的能耐与知名度,吴家祖孙四代几十口人完全可以“深圳上海、漂洋过海”,可他们为了带头建设华西,一家人全部留在华西村当了农民!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之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作为智者的吴仁宝自然深谙其中之道。

当吴仁宝的儿女并不意味着光环和骄傲,而是承受着比普通人更重的压力。吴仁宝对待子女的非常严厉,甚至让村民们不能理解。20世纪70年代,不满10岁的阿四和小伙伴去邻村游泳,摘了人家的瓜。苏南有句土话,叫“偷瓜不算贼,专拣大的搬”。小孩子调皮捣蛋,大人一般并不会去追究。然而回到家,阿四却被吴仁宝打了一记,并且让他带上钱和其他小孩一起送到户主那里。

1994年12月的一天,二儿子协德与唯一的女儿凤英兄妹俩在双方厂里的生产上发生了矛盾,争论不休。看到这个情况,赵根娣思前想后,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才能使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呢?晚上,她和吴仁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召开一家庭协调会(其实,每年吴仁宝都要召开多次家庭会议)来解决问题。当即,夫妇俩将二儿子、女儿召来,还叫来了三儿子协平做中间人,凤英理直气壮地说:“哥哥叫我厂子为他加工带钢,现在我厂产品供不应求,我不能为他加工。”

协德也胸有成竹地说:“以前都是你厂加工的嘛!”

凤英又说:“以前我厂流动资金少,周转不开,进的原料少,厂里吃不饱,所以才给你加工;现在情况不同,我要给你加工,就不能按时给客户供货,这影响我厂和华西村的信誉。”

此时,经过兄妹俩的两番轮战,吴仁宝终于弄清了原委,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当村书记的吴仁宝给女儿负责的华西带钢厂,1993年下达了完成利税500万元的指标,却完成了700多万元,超额200多万元。1994年,村里下达给她的利税指标是720多万元,现在由于市场形势吃紧,女儿的厂子必须要想办法多挣一分是一分呀。二儿子吧,也不容易。今年村里下达给他们厂的利税指标是1000万元,就是要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现在,他将房子和家庭财产都抵押了啊!

凤英说:“吴仁宝的子女难当啊!我在外边一直讲,在家庭,我是吴仁宝的女儿,在业务往来中,你们不要把我看作是吴仁宝的女儿,我是华西的一个村民,一个厂长,因为市场是只认我厂的产品。但话又说回来,作为吴仁宝的子女,无形中又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那就是只能比别人干得好,不能比别人干得坏,可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是平等的,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也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今天是承包人,明天如果干不好,也是玩完,爸爸会把我们一撸到底,下去当工人的!”协平如是说。

凤英说:“爸爸,我讲句心里话,先请你不要生气。小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小孩父疼母爱,你不问我们的事,靠妈妈一人把我们带大,我们对你有意见,感情也不如对母亲深,长大后,我们才逐渐理解了你的事业,理解了你的一颗为集体的心。但感情上还是不如妈妈亲,我很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退休后,我要写回忆录,重点写我的母亲,其次才是你!”

协德说:“妹妹讲的是真情,妹妹真厉害,斗败了哥哥,又来说爸爸。”

凤英说:“我们现在都扑在自己承包的厂子上,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只对爸爸有意见,恐怕连‘世上只有妈妈好’也不愿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