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
9423400000032

第32章 用人术(下) (2)

使用多隆阿存在分裂湘军的危险。这是因为:一、多隆阿看不起文人带兵,常常“词气骄亢”,讥讽、挖苦、甚至轻视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多文人出身,对多隆阿的态度怀有不满;二、鲍超近来战功多于多隆阿,并且不服多隆阿的为人;三、1858年与李续宾发生冲突。正如曾国藩告诉左宗棠所说的“推多公为总统,人心有不甚帖服者”,湘军将领内心的不满逐渐表现出来。李续宜以老母病重不来安徽,鲍超以母病为由要请假回四川,唐训方想去淮北,蒋凝学不久将调归李续宜。曾国藩为此告诫胡林翼:“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言外之意就是在前总的任命上要慎重。这个人选问题,两人书信往来争论一个月之久,没有确定。后来,曾国荃来到,论资历、才华、声望都高出多、鲍以及其他人,是前总不二人选。出于维系湘军的团结,曾国荃主动提出服从多隆阿的指挥。曾国荃都愿意归多指挥,其他将领也就没有意见了。

按照事业的要求用人,曾国藩的第三个主要做法是以官择人。以官择人,就是根据职务的特点选择符合要求的人去担任,而不是为了安排人而安排人。这一用人的方法体现了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曾国藩用人非常注重这一方法,他创建湘军之时,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合适的带勇之人,再由他们去选勇。“至于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先择将,就是根据将领的特点、要求去选择合适的人,而不是随便找一个人来担任,或者讲关系、人情安排某人,或者为了解决富余人员的职务问题而安排。曾国藩认为:

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兵事,无常者也,当先求人而后立法。

所谓先立法后求人,就是先确定某一职务的工作职责、用人的要求,再去找合适这一职务的人才;所谓先求人后立法,就是先找到合适的人再去确定这个职位的责任、要求。两者异曲同工,都是以官择人,而非为人择官。罗泽南战死后,曾国藩一直为这支湘军的领导者担心,后来李续宜终于担当起了责任,他才松了口气,李续宜病逝后,这支湘军的统领问题又让他牵挂,难以定夺。他曾经一度思考要金国琛负责,但是犹豫不决,担心他不能胜任。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时,自己亲自管理。鲍超因病离开后,他所领导的军队,一度缺乏领导者,在由宋国永还是娄云庆来统领的问题上,曾国藩费了一番脑筋。最后,他将鲍军解散,由他们两人分别招募,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安排他们接替,充分体现了曾国藩以官择人的慎重性与看重性。

安庆收复后,朝廷任命彭玉麟为安徽巡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湘军又多了一个地方大员,但是彭玉麟一直不肯任职,曾国藩也认为朝廷的安排不妥。他上奏朝廷说:

至彭玉麟身任皖抚,自应亲往北路督剿。惟颍、亳一带,苗、捻各股纵横布满,为抚臣者,须有陆路马步强兵,乃足以立国威而定民志。彭玉麟素统水师,并未带有陆兵,亦未在陆路打仗,一旦舍舟登陆,似觉用违其长。颍、寿虽原有兵勇、骄疲日久,殊难得力;若另行召募,战守皆不可靠;若调拨别部,恩信又不相孚,且现在得力之军,皆分防最要之地,即抽拨亦不能多。彭玉麟只身前往,于事何济?况水师转战数年,肃清上游千余里,实赖杨载福、彭玉麟二人互相维持。杨载福现奉恩准回籍省亲。明春假满回营后,或陆军下剿金陵,杨载福、彭玉麟两人者,当一赴下江,一留上江。或贼匪回窜楚境,两人者,当一援鄂江,一防皖江。江面太长,实非一人所能照料。彭玉麟一离水营,驰援颍、寿,陆路难收夹击之效,水师实有挫失之虞。是以该抚两次奏请开缺,臣未便劝阻,并为缄商袁甲三勿再奏催。可否仰恳圣俯念北路防剿关系至重,另简素统陆兵威望卓著之员接任皖抚,俾彭玉麟仍带水师,于南北大局两有裨益。

曾国藩分析了巡抚这一职务的特点与对人才的要求,在当时的情况下,担任巡抚必须有一支陆军、骑兵可以调度,才可以驾驭有方,办事得力。实际情况是,不仅国家没有经制兵在安徽,而且彭玉麟也没有陆军,要是新募一支,战斗力一定不强。湘军分布各地,抽调不方便,同时,彭玉麟的长处在水师,水师离不开彭玉麟。一个人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这是为人择官的结果,是曾国藩不愿做与不愿意看到的。根据这一建议,朝廷改任李续宜担任安徽巡抚,彭玉麟还是留在水师。

按照事业的要求用人,曾国藩的第四个做法是因地择人。所谓因地择人,就是根据地方的需要使用人。有三种情况,一种代理转正。按照清朝用人的制度,某一个职务出现缺员后选拨人员补缺,“自以循资按格为正办”;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也讲究变通。“其有论人则略可变通,论例则毫无窒碍,由不可不权衡轻重以收因地择人之效。”变通的目的是为了收到人地相宜的效果。比如泰州运判一职,萧彦甫在那里代理了一年多,却没有扶正,曾国藩建议朝廷安排他担任这一职务,他的理由就是:

萧彦甫委署斯缺一载有余,整顿场灶,增锨增盐,既熟谙夫鹾章,又渐收乎成效。核其班次,系由劳绩保归候补班先补,亦在准补之列,当援人地相需之案,酌量奏补。

因为萧彦甫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一年多,情况熟悉,作出了成绩,得到了盐商、场商的认可,而且该人人品道德都不错,“勤慎耐劳,毫不沾染盐务习气”。根据人地相宜原则,曾国藩建议朝廷安排他补这一缺。另一种情况是“州县为亲民之官,必须人地相宜,方足以资治理。”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所做的事情与老百姓利益相关,因此安排本地人任职效果会更好些。本地人在本地做官,他们还会考虑自己的影响,也喜欢给本地做些好事,因此一般会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一般的领导者心理特征,用好这一心理特征,对于安排好干部也是很有效果的。何芳是山东历城人,花钱捐了个县官,在河北宣化人县令。曾国藩到直隶后,认为:

宣化县为附郡首邑,政务纷纭,且地当孔道,差使繁多,系冲、疲、繁三项要缺。近以西北军兴络绎,地方情形吃重,该员人地不甚相宜,未便稍事迁就,自应撤回留省另补,以免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