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李四光与中国的石油大发现
早在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中国的陕北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文苑拾萃
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地质力学在中国是由李四光创立的。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提出“大陆车阀说”。1929年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概括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特殊本质,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地质工作和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靠砍柴养家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金善宝(1895—1997年),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他为我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金善宝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为我国小麦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后又发现并定名了我国独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他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科学,特别是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金善宝是一位为培养和推广优质小麦而奋斗一生的小麦专家。他曾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南京市副市长,但他不愿在政府机关做官,而是心系大地,心系农业。他这种勤劳的工作作风与他幼年在家乡劳作以及父母的影响分不开的。
1895年7月2日,金善宝出生在浙江省会稽山麓诸暨县石峡口村,父亲是位秀才,在村中私塾任教;母亲是劳动妇女,在家种桑养蚕。在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熏陶下,善宝很小就体贴父母的辛苦,幼年时就上山帮母亲干活,从劳动中他体会到衣食的来之不易。
善宝六岁多进入父亲任教的私塾,他读书很认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学堂回来,善宝放下书包就背着筐子上山,帮采桑的母亲干活。母亲心疼地说:“善宝,你读书辛苦,还是回家歇着去吧!”
“我不辛苦,母亲日夜劳作才辛苦呢!”善宝这样回答。母亲见善宝越来越知书达理,孝敬父母,欣慰地笑了。
南方的天气经常连阴几个月,山乡的人平时都到山里砍柴晾干,以备阴天时烧饭用。善宝的父亲教书忙,没时间上山砍柴,家里烧饭的用柴都是善宝准备。善宝经常扛着斧头,腰里系一根绳子,带几块干粮进山砍柴。用于烧火的树木都在大山里,每次进山都要走很远的路。
一天,太阳落山了善宝还没回家,母亲焦急地站在村口守望。过了很久,他才背着小山一样高的柴禾垛回来。母亲忙迎上去接过善宝身上沉重的柴禾垛,嗔怪地说:“吓死人哦,为什么搞得这样晚,明天不要去了。”
“不,还要去!”善宝执拗地说,他觉得自己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他背的不是一大捆柴禾,而是一副生活的担子。
这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引导他走上了人生的旅途。沿着这条小路,他走出了大山,走遍了全中国。
◎故事感悟
金善宝的家境使他较早地懂得了生活,从童年就逐渐掌握了农业劳动的基本操作。在父亲逝世后,为了给母亲分担困难,他凭借着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金善宝的行为深深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勤奋耕耘育良种 老骥伏枥写专著
金善宝从南京高师农科毕业后,就开始小麦研究。1928年和1929年,他先后发表了《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小麦开花之时期研究》。
金善宝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为了挖掘祖国小麦种子资源,他从广泛搜集的790多份小麦品种中,经过试种观察、整理筛选,鉴评出“江东门”、“武进无芒”、“南京赤壳”和“姜堰黄皮”等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并在农业种植上推广利用,极大地发挥了增产效益。
1934—1935年,金善宝先后发表了三篇专业文章,都是与当时国内主要大田作物育种密切有关的内容,即《近代玉米育种法》、《用统计方法比较籼粳糯米之胀性》和《大豆几种性状与油分、蛋白质之关系》。
◎文苑拾萃
老骥伏枥
成语出自三国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语释义: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字词释义: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人必其自爱,然后人爱之;人必其自敬,然后人敬之。——汉·扬雄
秦族(生卒年不详),西魏上郡洛川人也。祖白、父雚,并有至性,闻于闾里。
秦族的祖父曾为颍州刺史,父亲曾任鄜城郡守,他们两个人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是非常孝顺父母、忠于职守的,因而受到治下百姓的尊敬和拥戴。他们同样没有忘记教育自己的子女遵守孝行。秦族在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了。
父亲在任郡守的时候,秦族才七八岁。平时由仆人看护、侍候,读书写字有先生陪伴,很少见到父亲、母亲。更何况父亲公事繁杂,偶尔回家也顾不上看看他们兄弟几个。
他们父子之间并不十分亲密。可秦族常在先生面前叨念父亲和母亲,先生为情所动,替秦族转达了对父母的问候。母亲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常把他叫到身边,嘱告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建功立业。
秦族11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秦族同他的几个弟弟悲痛至极,常因想念父亲而痛哭。他们常到父亲的坟上拜祭,发誓一定尽心竭力奉养母亲,借以告慰父亲的亡灵。过路行人为他们的孝行所动,称赞他们是好孩子。
秦族15岁的时候,母亲也病倒了,因为父亲为官清正,家里积蓄极少,这时早已用光了。
为了养活全家,秦族叫弟弟们上午读书、写字,下午随他干活。寒暑易节之时,秦族总是最后一个换上衣服,并且是最旧最破的。因为饭少菜也少,生怕母亲吃不饱。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让母亲先吃,然后他们兄弟几个才吃。尽管这样,秦族的母亲因身体羸弱,禁不住忧愁和病痛的煎熬,病情加重,终于闭上了满含泪水的双目,离开了尚未成年的子女们。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思,秦族保存了母亲的居室,只到祭日才进去表示怀念之情。乡里邻居都敬服秦族,上书向朝廷荐举他,不久皇帝便下令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感悟
秦族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做官,故而很少与其见面,偶尔见面也是匆匆一聚,但秦族并没有因之而与父亲疏远,而是常常思念父亲。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常因思念父亲而痛哭,15岁时母亲病重,使他少年时就担起了抚养家庭的重担。他劳动在前、吃苦在前,而总是把好衣服、好饭食留给母亲与兄弟。但母亲因身体羸弱离他们而去,秦族对父母的追思之情更加沉痛,他保留着他们的居室,并进行祭祀,他的行动受到了当朝的好评,也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勇将杨大眼
杨大眼是武都氏族首领杨难当的孙子,少年时期就勇气过人,跑步像飞一样快,但他是父亲之妾所生,所以不受重视,经常受冷挨饿。
北魏孝文帝时期,他开始做官,当时孝文帝打算以南伐为借口迁都,命令尚书李冲主持选拔军官。杨大眼前去应征,但没有被选中,杨大眼说:“尚书你不了解我,让我给你表演一下。”
他拿出三丈多长的绳子绑住头发奔跑,绳子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笔直,马都追不上他,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佩服。
李冲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的。”就把他选为军主。
杨大眼回头看着同伴说:“今天是我蛟龙得水的日子,以后我再也不会和你们同列了。”不久他又升为统军,跟随孝文帝南征北战,每次都勇冠全军。
杨大眼善于骑马,穿着盔甲在马上所向披靡,受到人们的赞扬。他抚慰士兵,称他们为儿子,看到有人受伤,常常为他们流泪。他虽然是将帅,但仍身先士卒,从来不畏惧冲锋陷阵,和他作战的敌人没有不被他击垮的。南朝前后派遣的军队往往还没渡江就被他吓跑了。
据说在淮扬一带,人们吓唬啼哭的小孩都是哄他:“杨大眼来了!”小孩子没有一个不马上停止哭泣的。
王肃的侄子王秉刚从南朝投降到北朝,对杨大眼说:“在南方就听说了你的大名,都说你眼睛有车轮那么大,现在见到后也和常人差不多啊。”
杨大眼说:“两军对阵的时候,我双目怒视,足以让你们不敢看我,何必一定要大如车轮的眼睛?”
当时的人都推崇他的勇猛,认为即使是关羽、张飞也不能超过他。但是在出征淮河的战斗中,他却喜怒无常,常常体罚士兵,将士们都有些怕他,有的人认为这是他性情改变而造成的。
杨大眼出任荆州刺史,常把草扎成人体的形状,给它穿上青布衣服,对着它射箭。他把蛮族首领找来让他们观看,指着草人对他们说:“你们如果想造反的话,我就用这种方法来除掉你们。”
荆州曾经出现老虎伤人的事情,杨大眼和老虎搏斗并活捉了它,把虎头砍了下来悬挂在街市上。
从此荆州的蛮族经常一起讨论:“杨公是粗暴凶狠的人,常常制作我们蛮人的形体加以射杀,而且就算是深山里的老虎也不能逃脱他的毒手。”由此再也不敢兴兵作乱。杨大眼在荆州任职两年后就死了。
杨大眼虽然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他常常请别人读书给他听,他都能记住。他打了胜仗后,命令别人写捷报,都是由他口授,然后别人记录下来。
他有三个儿子:最大的一个叫杨甑生,次子杨领军,幼子杨征南,都是潘氏所生,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气魄和才能。
◎文苑拾萃
道士寇谦之
寇谦之是北魏时期有名的道士,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仙道的思想,愿意与世隔绝。小时候修炼张鲁创下的道术,吃寒食散和自己炼的丹药,但过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效果。
有个叫成公兴的人,在寇谦之叔母家当佣人,寇谦之发现他外表看上去很强壮,每天都辛勤劳动但并没有疲倦的样子,于是请求叔母让成公兴去他家当佣人。
回家后,他让成公兴下地干活,自己坐在树下练习推算之法。成公兴干活之余跑来看他推算,寇谦之说:“你干你的活就是了,跑来看这些干什么?”
后来寇谦之计算七曜,怎么算也算不清楚,很失望。成公兴对寇谦之说:“你为什么不高兴?”
寇谦之回答道:“我学习算术很多年了,但近来算《周髀算经》上面的东西怎么也算不对,所以感到很惭愧.不过这事和你无关。”成公兴说:“你试着告诉我,我来算算。”结果他一会儿就算清楚了。
寇谦之很佩服成公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深,请求拜他为师。成公兴坚决不肯,只让寇谦之跟他学习。不久他对寇谦之说:“你既然有意学道,那可不可以和我一起归隐?”
寇谦之求之不得,急忙同意了。成公兴让寇谦之斋戒了三天,然后一起到了华山,让寇谦之住在石室里面,自己外出采药。他让寇谦之吃他采的药,就不感到饥饿了。
后来他又带寇谦之到了嵩山,那里有三重石室,让寇谦之住在第二重里面。过年后,他对寇谦之说:“我出去后,会有人送药来,你拿到就只管吃,不要觉得奇怪。”
不久有人送药来了,寇谦之一看,都是些毒虫和腐烂的东西,害怕得逃走了。
成公兴回来后问起来,寇谦之把情况说了一遍,成公兴叹息道:“你当不了神仙,只能当帝王的老师了。”
成公兴服侍了寇谦之7年,最后对他说:“我不能在这儿多留了,明天中午我就会死。我死后,你洗澡的时候会有人来接我的。”
第二天,成公兴果然死了。
寇谦之自己洗澡,看到两个童子进来,一个拿着衣服,一个拿着钵和锡杖,走到成公兴的尸体前,成公兴就站起来,穿上衣服,拿起钵和锡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