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这是该考生自己杜撰出来讥刺朝廷的,因而主张予以追究。裘曰修虽知道那句话有出处,但又一时想不出到底出自哪本书。由于不忍对考生进行追究,于是他便劝各位考官暂时不要声张,待他回家查阅资料,弄清情况以后再说。
回家之后,裘曰修顾不上休息,立即查阅各种资料。但是,翻了几本书之后,也还是没能找到那句话。正巧,就在裘曰修着急的时候,儿子裘麟从外面回来。
于是,裘曰修便问当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裘麟,是否知道“社稷镇公子”的出处。
裘麟也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但他一时也想不起出处,由于怕父亲责备自己学识浅薄,便信口胡诌,说大约出自《国语》。
见儿子说得不够肯定,裘曰修又追问他是不是记得准?裘麟见话已出口,不便更改,只好硬着头皮说是《国语》。
裘曰修信以为真,又加上政务繁忙,因此未来得及去对《国语》,便告诉了其他考官。这样,总算使那位考生免于追究。
但是,事隔不久,裘曰修因其他事情翻阅《左传》,偶然中竟发现了“社稷镇公子”一语,他意识到儿子可能欺骗了他。
为了弄清《国语》中是否也有这句话,他将《国语》从头到尾查阅了一遍,结果真相大白。他对儿子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十分恼火。
待裘麟回家后,裘曰修立即把他叫到面前,喝令他跪下,并以圣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斥儿子,质问他何以不遵圣言,不懂装懂?
裘麟被训斥得面红耳赤,连声称错,深深自责,并表示今后再也不干这种事,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这件事对裘麟的教育极为深刻。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并以父亲为榜样,严谨治学,后来学问大有长进。
后人曾赞扬裘曰修,说他“课子之严,待士之宽,一举而两善备焉”。
◎故事感悟
裘曰修对待事物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认真对待学问,不要不懂装懂,才能让学问更进一步。
◎史海撷英
裘曰修夫妇合葬墓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漫士,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人。为清代名臣、诗人。清乾隆元年进士,历任礼、刑、工部尚书。
裘曰修夫妇合葬墓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太平乡合水桥以西一千米的竹林幽谷中。该墓已被盗,墓碑已失,周边设施也受到严重损毁。封冢有护圈,由石料砌成,直径约四米。墓砖上印有阳文“裘文达公墓”及“一品夫人熊太君墓”。
裘曰修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及刑部尚书、四库馆总裁等官职。乾隆皇帝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晚年加封太子少傅。
裘曰修夫人熊氏是位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虽是南昌农村闺秀出身,但在丈夫获罪系狱刑部之时,千里赴京探夫,直面皇帝澄辩冤情。皇太后对她更是欣赏,认作义女,这样的天缘巧遇她成了“皇姑”。
民间传说,她是麻脸大脚、相貌并不美,但在乡里灭暴除贪、救助贫弱、好打抱不平,被誉为名门内助。正因如此,她与丈夫的合葬墓冢也被称之为“皇姑墓”。
◎文苑拾萃
千 山
(清)裘曰修
我生爱水兼爱山,山山出地犹人间。
兹山夙闻在天上,觌面何肯辞跻攀。
歇马步入祖越寺,罗汉古洞相寅缘。
探幽历险下复上,狮口一线光明穿。
最上云是卧象脊,缕缕细路愁猱猿。
眼中仿佛见远水,岛屿的的撑如掌。
樵人拾级更前导,嵌空旧刹临龙泉。
挂天一瀑喷白玉,照海千朵开青莲。
山僧瞧盱揖客坐,棱棱瘦骨来癯仙。
为言山中五大寺,大安中会栖东偏。
中有仙台号绝胜,香岩路杳隔云烟。
石梁架鹤凡数折,况复冰雪连孱颜。
我言斯游愿已足,未可恣意稽輶轩。
向来奇境岂有此,相与叹诧卑中原。
别山欲去还俄延,愧无好句留山巅。
我尝恭读御制集,无情往往超尘寰。
前云华泰应齐峻,后谓且付孤僧闲。
翠华两幸未果至,几经念结形诗篇。
山兮会当邀玉趾,我亦扈跸期他年。
集中二诗照天壤,名山亦藉诗俱传。
山灵闻有似慰意,松涛响答声翛然。
寒风日晚吹我前,徐徐理辔回吟鞭。
尚余一事怀抱牵,东欲奋飞天羽翰。
从来可望不可即,岩长万古高于天。
钟令嘉鸣机夜课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钟令嘉(1706—1775年),字守箴,晚号甘荼老人,余干瑞洪(今江西省饶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之母。早年以女工手艺换取衣食之资,维持一家生活。士铨4岁,令嘉则段竹成丝,点画成字以教之,稍长,即亲自执教诗文。后士铨考取功名,官至翰林,又告诫云:文采莫骄人,安贫即报亲,并认为儿子性格不合适官场,嘱其告归。令嘉卒后,袁枚亲为作墓志铭,士铨亦曾做《鸣机夜课图记》以纪之。令嘉著有《柴车倦游集》,但后已佚失。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铅山县出了位名人,他就是与袁枚、赵翼齐名,被称为“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蒋士铨。
蒋士铨24岁中进士,后官至翰林院编修,并在文学上很有造诣。蒋士铨的成长,与其母钟令嘉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教诲是分不开的。著名的《鸣机夜课图》即生动地再现了钟令嘉严格教子的感人情景。
钟令嘉,自幼从父读书,18岁嫁到蒋家。蒋家家境贫寒,钟令嘉“历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而“怡然无愁”。儿子士铨两岁时,丈夫蒋坚便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抛妻别子外出谋生,她只好带着儿子寄食于娘家,并从此独自承担起教子成才的重任。
士铨4岁时,钟令嘉便开始“授以四子书及唐人诗”,并教他学写字。
开始,士铨因拿笔不稳,写出的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钟氏一时性急,便责备了几句。不料,士铨一赌气,索性不写了,任母亲如何哄逗,就是不听。
母子间的小小风波,引起了钟令嘉的深思。尽管她心里十分着急,却没有硬逼着孩子再写。她在想,如何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一天,她看到士铨在地上摆弄几根小竹棍,插来插去,津津有味,于是,一个念头突然闪出。她决定先让孩子从识字开始,以后识字多了,有了兴趣再练写字。她找来竹片,劈了一大把竹签,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并在桌子上摆弄起来。
士铨看到妈妈也玩竹棍,特别惊奇,立刻跑到妈妈身边,要和妈妈一起玩。钟氏见此法奏效,十分高兴,于是耐心地和儿了一起玩组字游戏。
她先用竹棍不断变换,摆了几个字,看到儿子十分专心,然后又抽出不同的竹棍,告诉他哪个叫“点”,哪个叫“横”,并告诉他,字就是用这些点、横、竖组成的。
一下子,士铨的兴趣上来了,钟氏便用竹棍“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
就这样,钟氏正式开始教儿子识字,而且“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成所识字,无误乃已”。士铨6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很多字。这时,不用母亲督促,他便自觉地拿起了毛笔。
钟令嘉的娘家也不宽裕,她每天都要纺些纱来换钱,以补家中不足。冬季夜长,钟氏每天都是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
她把书放在自己的双膝上,“令士铨坐膝下读之”,自己“手任操作,口授句读”。每每寒夜,琅琅读书之声与嗡嗡纺车之声相和。有时,士铨因困倦,就在母亲膝下睡一会儿。
每当这时,钟氏便“少加夏楚”,随即又抱着儿子,流着泪心疼地说:“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士铨看到母亲流泪,也感动泪下,于是捧起书继续读下去。至夜分寒甚,钟氏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
就这样,钟令嘉每天要陪儿子读书至鸡鸣才休息。钟令嘉的几个姐姐见她如此严厉地教子读书,便劝她说:“妹一儿也,何苦乃尔?”
钟令嘉对诸姐说:“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说得姐姐们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士铨9岁的时候,钟令嘉便给他讲授《礼记》、《周易》、《毛诗》,闲暇之时,“更录唐宋人诗教之”。
母子二人身体都不好。士铨患病时,钟氏便与他住一室中,精心护理。待病稍好,钟氏就指着室内墙壁上挂着的条幅教子低吟,以此为乐。
钟氏患病时,士铨也是不离母亲左右。
一次,他天真地问母亲:“母亲有什么忧愁吗?”
母亲回答说:“是的。”
士铨又问:“怎样才能帮助母亲解忧呢?”
母亲说:“儿能背诵读书,就解了母亲的忧愁了。”
于是,士铨站在母亲床前,大声背诵。
钟氏终于面带笑容,满意地说:“我的病已经好多了。”
从此以后,钟氏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癒”。
钟令嘉的心血没有白费,儿子蒋士铨终于在母亲的教诲下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蒋士铨成才之后,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之恩。在他晚年的时候,还专门请一位老画师作了一幅《鸣机夜课图》,描绘了当年母亲深夜纺纱、劝其读书的情形,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后来,这幅图便成了清人教子的教材。
◎故事感悟
《鸣机夜课图》,一幅画表达了蒋士铨对于母亲钟令嘉的感激与怀念,也表露出钟令嘉对蒋士铨的不遗余力地教诲,纵使在病重期间,她仍然敦促儿子不断学习,堪称教育子女的一代楷模,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钟令嘉婚后清苦
钟令嘉18岁嫁给江西铅山的蒋坚,当时蒋坚已46岁。蒋士铨对此事的叙述是:
母年逾笄,媒者纷至,纨绔市井,群口称利。
翁曰:“里儿是岂我婿?择婿实难,姑以待字。”
是时我父,齿越强壮,壮游来归,内忧初既。甘载天涯,不告不娶。实养亲志,后土皇天,共闻是言。
翁曰:“孝哉!斯人信贤,吾女克孝,礼法不愆。不字云何,克配是焉。乃破俗议,独行其意。坚子何知,老夫克慰。”
蒋坚原籍浙江湖州府,本姓钱。1644年,蒋士铨的祖父钱承荣9岁,因战乱流落到铅山县永平镇,被邑长蒋圣宠收为子嗣,于是改蒋姓。蒋氏并不富有,并祖父母早逝,而蒋坚只是个秀才,一直未成功名,且为人有古烈士遗风,因而蒋家的生活也很贫苦。
蒋士铨曾记道“明年乙巳,府君贫益甚。五月,两伯父主令析爨,吾父母居旁舍,家四壁立。……是年十日,士铨生”,蒋士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他还记载过年的情况:
“时家贫甚,小除之日,室如悬磬,母搜盖箧,得青蚨七文,遣奴子市鲁酒半升,盐豉一区,抱儿煨榾柮以守岁。”
过年时尚且如此清贫,可见当时家里的清苦。
钟令嘉20岁生士铨,因家境穷困,蒋坚远行谋生,把蒋士铨母子寄食在娘家,娘家人对她们母子非常照顾。蒋士铨在《清容居士行年录》中曾到:“诸舅视母,若未嫁时。”
◎文苑拾萃
腊日寄铨儿
(清)钟令嘉
北地寒威重,怜伊客里身。
音书差慰我,贫贱莫骄人。
失路皆由命,安时即报亲。
师言当服习,莫负诲谆谆。
汝妇能承顺,无时离膝前。
居然兼子职,久已得姑怜。
生育宜佳气,平安似昔年。
传声语夫婿,孤馆减忧煎。
汝妹依丘嫂,幽窗共食眠。
穿针才学绣,识字不成篇。
闺训粗知听,童心未尽蠲。
归期宁解卜,时刻掷金钱。
频年思子泪,前月抱孙才。
忆汝孩提似,原他祖德该。
啼声劳客试,秀骨或天来。
归日应过膝,闻当笑口开。
心情怜下第,约略似前番。
官道应攀柳,家庭已树萱。
恃才防暗忌,交友戒多言。
结习还当扫,新诗莫诉冤。
力学看驹隙,从游汝得师。
遥分五秉粟,足供十人炊。
汝友皆相念,肥甘数见贻。
呼吾如若母,问慰过时时。
仆婢爱菘韭,同锄半亩园。
门关饶岁月,居僻远尘喧。
夜火机伊轧,家人乐笑言。
眼昏今益甚,书帙懒重翻。
梦尔天涯路,肩舆往复频。
师方为讲学,客岂是依人。
驷马题桥志,双亲属望身。
而翁坟上草,今已四回春。
曾国藩严于教子
◎教子,养子,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是以败天下之人才。——宋·王安石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朝“中兴名臣”之一,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曾国藩以治家有方而闻名于世。他的治家理论,不仅被当时人奉为典范,就是在今天也仍有许多积极内容值得借鉴。
其中,教子成才是他全部治家理论中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内容,尤其受到世人的重视和推崇。在曾国藩去世至今的一百多年当中,有很多种版本的有关曾国藩的教子书流传,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