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16

第16章 父教有方(6)

张廷玉代子谦让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他历经康雍乾三朝,29岁被康熙选为庶吉士,32岁授翰林院检讨,随后便平步青云,成了康熙的近臣。张廷玉真正发迹是在雍正一朝。立志改革的雍正,使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雍正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乾隆登基后,张廷玉就逐渐从荣誉的最高峰上滑落。但他是清代汉臣获配享太庙的第一人,并开清代文臣封侯伯之先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雍正初年晋为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殿试。考官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呈给雍正帝定夺。雍正帝阅到第五本时被试卷上端正的字体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等论述,更为之一振。

雍正帝认为,此论述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于是将此考生定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拆开卷子看,得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

雍正帝欣慰地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这个消息。

按常理,儿子考中一甲,父亲本该高兴。但张廷玉觉得儿子还年轻,一举成名并非好事,应让儿子继续努力奋进。于是,他没把这个喜讯告诉家人,而是另有打算。

张廷玉面见雍正帝,诚恳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登一甲三名不妥。雍正帝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

张廷玉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政府,而臣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便已为荣幸之至。”

清代的科举制,殿试后按三甲取士,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凡选中一、二、三甲者,可统称为进士,但一、二、三甲的待遇不同。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为翰林院的修撰或编修,这是日后高升的重要台阶;二、三甲则需选庶吉士,数年后才能授官。

张廷玉深知这些差别,但为了给儿子上进的机会,还是提出改为二甲。

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谦让,便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

张廷玉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衷。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

经张廷玉如此恳求,雍正帝只好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但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

张若霭很理解父亲的做法,他不负父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

◎故事感悟

张廷玉代子谦让的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人们只是盛赞其谦让之美德,却忽略了他的良苦用心。其实,张廷玉和千千万万个做父亲的人一样,也是望子成龙。所不同的是,他知道一个人的上进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他积极为儿子创造不断上进的机会从而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人才。

◎史海撷英

重臣张廷玉惨遭乾隆羞辱

清朝雍正帝驾崩时,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乾隆为了拉拢二人,刚即位时下令给予其配享太庙待遇,这可谓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乾隆稳住皇位后,见鄂尔泰过于嚣张,便将鄂尔泰革职,并剪除其朋党。张廷玉虽然没像鄂尔泰那样张狂,但在张的关照下,张家和亲家有二三十个人为官,加上其门生故旧,势力亦不可小觑。乾隆对张廷玉的党羽势力心怀不满。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因年老请奏退休,奏折里提到“以世宗遗诏许配享太庙,乞上一言为券”,意为让乾隆帝按照以前承诺的“配享太庙待遇”做。

乾隆很恼火,但念及他马上退休便同意了。但第二天,圣旨还没发出,张廷玉便入朝谢恩。原来是出自张廷玉门下的军机大臣汪由敦提前给张透了信儿。

乾隆大怒,解除了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和刑部尚书的职务,仍旧让他在刑部任上赎罪。

但张廷玉不知其故,却来谢恩。乾隆早对张廷玉不满,说:“太庙配享的都是功勋卓越的元老,你张廷玉何德何能,有何功绩,可以和那些元勋比肩?鄂尔泰他还算有平定苗疆的功劳,你张廷玉所擅长的不过是谨慎自将,传写谕旨,就像我诗里写的那样,‘两朝纶阁谨无过’罢了!”

乾隆下令革去张廷玉的伯爵之位,只让其以大学士衔退休。

但乾隆也不好违背自己即位时的许诺,还是准张廷玉配享太庙,但私下却一直说:“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张廷玉84岁死后,乾隆让他进了太庙,并谥号“文和”。

◎文苑拾萃

《清会典》

《清会典》又称《大清五朝会典》、《大清会典》,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是清代制定的行政法典。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廷下令仿《明会典》开始纂修会典,由大学士伊桑阿、王熙任总裁。按中央行政机关分卷,每行政机关下规定该机关的执掌、职官设置、处理事务的程序构成会典正文,正文后附有与机关相关的规则作为补充。《康熙会典》内容自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共162卷,历时6年完成。

雍正二年(1724),开始对康熙二十六年后的礼仪条例补充,由大学士尹泰、张廷玉任总裁,于雍正十年(1732)编成《雍正会典》250卷,所载止于雍正五年。

乾隆十二年(1747),始修《乾隆会典》,由履亲王允祹,大学士傅恒、张廷玉任总裁。书成于二十九年(1764),内容自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又展至二十七年(1762),内容分为《清会典》100卷,《清会典则例》180卷。

嘉庆六年(1801),始修《嘉庆会典》,由大学士托津、曹振镛任总裁。书成于二十三年(1818),内容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止于嘉庆十七年(1812),展至二十三年(1818),内容总计1140卷。

光绪十二年(1886),修《光绪会典》,由大学士昆岗、徐桐任总裁。书成于二十五年(1899),内容自嘉庆十八年(1813),止于光绪十三年(1887),展至二十二年(1909)。全书总计1599卷。

《大清五朝会典》是按行政机构分目,内容为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内务府以及其他寺、院、府、监等机构的有关制度,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详细记述了清朝从开国以来的行政法规和各种事例。

《大清五朝会典》不仅是清朝行政法典大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杨遇春家法严正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

杨遇春(1760—1837年),字时斋,清四川崇州人。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康安作战,升到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苗民起义;于嘉庆二年随额勒登到湖北,转战川陕,平定白莲教川楚教乱;嘉庆十八年为参赞大臣,从那颜成镇压林青、李文成叛乱,攻破滑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陕甘总督,次年出兵平定张格尔;后以年老辞官,进一等侯;谥忠武。

人们对杨遇春所乐道的生平事,除了他的赫赫战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他治家有方,家法严正。

杨遇春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管教,在当时也是朝野闻名的。史载,杨遇春“性严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驭下,则谦退温和,不以爵骄人,不以功自伐,故朝野无闲言”。对朋友谦,对家人严,这是杨遇春处世的原则,也是他受到世人尊重的重要原因。

杨遇春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或许是由于长期治军所形成的习惯,他对子女的要求从来是说一不二,颇有些军令如山的味道。因此,“子弟皆谨守其家风”。

杨遇春有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弟弟杨逢春一直随其在军中征战,后累擢至总兵。长子杨国佐,亦继承父业,效力于军营;次子杨国桢,“少倜傥,豪饮不羁”,杨遇春对他的管教最严,在他身上下的工夫也最多,使他逐渐改掉了恶习,并努力读书,后来得以乡试中举。

就是在杨国桢做官以后,杨遇春仍不断地教育他要以国事为重,时时想着为朝廷效力,在忠孝不得两全时,可以不孝,而不可不忠。

嘉庆末年,杨国桢以户部郎中出任安徽颍州府知府。是时,其兄国佐也以守备引见。皇帝考虑这兄弟二人好久没与父亲见面,便“并予假省亲”。

当时,杨遇春正领兵驻甘肃固原。于是,兄弟二人跋涉数千里,自京城赶到固原大营看望父亲。

杨遇春得知儿子新任颍州知府,却不急于上任理政,反而到军中来省亲,十分不满,遂下令不许入营。待国桢至营门,被守卫者拦住,不许入内。后国佐入营,跪请父亲,允许弟弟入营。

杨遇春考虑了很久,才让守卫放行。他在军中议事庭上见了儿子,并当众指责他有负皇恩。国桢连忙免冠谢罪。

杨遇春严肃地对他说:“吾起武举,上拔擢至此,恩遇无比,常恐老不知所报。始吾期汝云何,而忘之也?”遂下令施杖刑。

在场的“文武官吏为叩头乞免”,而杨遇春坚决不允,杖刑之后,众人“皆大骇服”。

道光初年,杨国桢被授为云南按察使,赴任之前,他向道光帝辞行。道光帝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好为之。如有不称,当语尔父知之耳。”可见,当时连皇帝也知道杨遇春家法之严。

正是在杨遇春严格教育下,杨国桢进步很快。他竭力为国家效力,后历任河南巡抚、闽浙总督,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

◎故事感悟

古人在教子成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有人对子女循循善诱,使子女健康成长;有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榜样;也有人严格要求,使子女改掉恶习,走上正路。清朝的杨遇春就是一位以严格教子而闻名的贤臣。

◎史海撷英

八卦教

八卦教是中国民间宗教之一,又称五荤道或收元教、清水教,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山东单县人刘佐臣所创。

刘佐臣早年加入过白莲教、黄天道等教派。八卦教创立之初,本名为收元教,教徒依八卦分为八股,故名八卦教。刘佐臣按《八卦图》“内安九宫,外立八卦”的组织形式收徒设教。所谓八卦九宫,八卦即八宫,加上中央宫为九宫。该教多传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该教义强调,儒、释、道三教合一,修炼内丹。

自从刘佐臣创教开始,刘姓教首历来位居中央宫,其他各教由刘姓教主委派卦长掌教,各卦教的力量大小不一,分布也并没严格遵守八卦所定方位。八卦教专以敛财为主,富甲一方。

乾隆十六年(1751年),山东人王伦入教,开始传播清水教并自比皇帝,清廷派大学士舒赫德前往镇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该教被清廷取缔。嘉庆年间,出现了刘功的离卦教,又有林清分裂出另一支天理教。

道光元年(1821年),教主吴得荣被捕按律处死,马万良继任八卦教主。马万良之子马进忠掌管八卦教,改为明天教,并尊刘功为尧王转世。

◎文苑拾萃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全书共约11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

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不像之前的地方志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华阳国志》内容结合了历史、地理、人物三方面的内容,较为全方位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

裘曰修严格训子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孟子》

裘曰修(1712—1773年),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吏部侍郎、工部尚书。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礼部尚书裘曰修,不但以治学严谨著称,而且,他还以教子严格而闻名。

裘曰修,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官吏、户、礼、刑、工各部。裘曰修任官多年,为人处世“有大度,自号漫士,人亦亲之。生平未尝言人过,见失意者即恻恻于怀,必曲折代筹,俾得其所”。他是位待人极宽的忠厚之人。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他对儿子的要求却极为严格。

裘曰修任礼部尚书时,曾主持复核会试的考卷。在复核到某省一位考生的试卷时,众考官发现该卷内有“社稷镇公子”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