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父子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父严而子立。因此,历代思想家都十分注重教育子女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意义,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并把它们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父严子立,家庭和睦”是传统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几千年来,中国人把家庭的和睦视为幸福生活的象征,把血缘亲情当做最圣洁的感情,谱写出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如“贺若弼成就父志”、“戚继光牢记父训”、“汪辉祖从父教做官先做人”、“司马迁不负父命”等,都生动地展现了父严子立的传统美德。
“父严子立”是古代父子关系最基本的原则。父严不等于刻薄,它包括生养、教育、关怀等;子立不只是赡养,它包括孝养、孝顺、孝敬、继业、弘志等。它们反映了父子间相互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父子是重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慈孝,是社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孝被称为“百善之首”和“仁之本”。古人极为珍视父子亲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义。慈孝是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来说明爱育子女是亲代的崇高使命,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传统道德讲父严子立。父严,即亲代对子代的教育关怀,它不仅是一种哺育之情,更是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黔娄尝粪医父痢”、“孟献子囚子”、“柳玭著书诫子”等,事父母恭敬有加,严父爱子情深。“谭嗣同临危救父”、“缇萦上书赎父刑”、“潘综舍命救父亲”等,则反映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颂扬。
作为传统道德,父严子立植根于封建宗法社会,因此也必然通过“移孝为忠”为封建社会制度服务。传统道德中的父严子立,提倡子辈对亲长的绝对服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封建社会树立的孝行典范“二十四孝”中,就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所有这些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因素,必须坚决予以否定。但是,父严子立同时也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出于维系家庭的和睦和稳定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父严子立的德行又有其普遍意义。因此,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但必须建立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之上。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都急需大批量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继承并把父严子立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德百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