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贞:坚贞不移
9435700000018

第18章 永远的中国心(4)

陈祖昌先生的捐赠并不局限于金井地区。他曾捐款支持修建晋江机场,捐资为泉州师范学院兴建大礼堂,并为南桥中学兴建办公楼、科学楼、宿舍楼和建立教学基金会,还捐款给菲律宾南桥中学校友会作经费。尤其是2001年,他慷慨捐资人民币1000万元,在晋江市区兴建祖昌体育馆。目前这座容纳5000个座位的现代化大型体育馆经常举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

在菲律宾,祖昌先生赞助购置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菲律宾晋江市金井镇联乡总会、菲律宾溜江同乡会等会所和菲律宾总商会农村学校。在香港,他和陈鹏程先生联合捐置旅港溜江同乡会北角道会所。

陈祖昌先生不但捐资兴办基础设施、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他更注重营造文明的氛围,提升市民素质。他连续两届支持举办“明玉杯”海内外华文诗词大奖赛。

陈祖昌先生的无私奉献,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仰慕,福建省人民政府颁授给“爱国爱乡”的金牌。200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为其树碑表彰。碑文曰:“陈祖昌先生,祖籍金井镇溜江村。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举办公益事业,为颂扬功德,特立此碑———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还授予陈祖昌先生捐资公益事业金质奖章、奖匾和荣誉证书。

◎故事感悟

陈祖昌先生身居海外,情系桑梓,一贯热心公益事业,一直为祖国的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这种始终如一的信念和情恋故土、报恩祖国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中国人。

◎史海撷英

华人下南洋

中国人向南洋迁徙,明朝初年业已兴盛,此后络绎不绝。比如,在1760年至1820年的60年间,每年进入西加里曼丹的就在3000人以上,到1820年在那里居住着15万华人。又如1832年在菲律宾有几万名福建人。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府同英、法等国订约,允许华工出洋,跟着出现华人出国的热潮,及至1893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旧规,出国的人员骤增,纷纷进入美洲、非洲、澳洲。南洋地近中国,更是华人奔赴的处所。

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大臣薛福成讲,每年到南洋的华工有10余万人,至此每年去南洋的华人多达十五六万。印度尼西亚的华人1860年为22.1万;1870年增至26万,平均每年增加3900人;1880年华侨34.4万,自1870年以来每年加到8400人;1890年华人46.1万,自1880年以来年增1.7万人;1900年华人达53.1万人,自1890年以来年增7600人。华侨的增长在前30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势态。在缅甸的华侨,1861年有一万人,1891年增为4.3万,年平均增加1100人。1911年达到12.4万人。自1891年以来,年增4000余人。华侨数量迅速上升,华人不断地流出,到1890年在南洋华人有300万,1906年达到400万。

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中,华人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流入南洋各地,是真正的出国潮。这样使得这个时期的下南洋人数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有持久性,与之前任何时期具有了不同的特点。

◎文苑拾萃

祖昌体育馆

晋江市祖昌体育馆于2000年12月投建,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晋江金井溜江村旅菲华侨陈祖昌先生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

祖昌体育馆于2002年12月竣工。该馆由体育馆、训练馆、地下训练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设有观众席4000座、贵宾座110座及无障碍通道和残疾人专用座位。音乐和语言扩声兼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照明达到彩色电视直播的要求。体育馆配有相应的附属用房,新闻发布中心、商务中心、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记者室、多功能会议厅等。训练馆可进行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篮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地下训练房可举行举重、散打、跆拳道等体育项目的训练。是一座设备齐全、交通方便、档次高、信息传输便捷、设施规范的综合体育馆。2003年11月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题字“中国羽毛球队晋江训练基地”,到如今,晋江体育中心已经伴随中国羽毛球队走过七八载。在这里,中国羽毛球队在此集训过多次,每次集训结束后的大赛上都有不俗的成绩。晋江也因此被喻为中国羽毛球队的“福地”。

科学大师的故国情怀

◎万里故国情,毕生皆感叹。

杨振宁(1922年—?),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被世人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晚年的杨振宁定居北京清华大学,把自己的寓所名为“归根居”。他这样做,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在与他相识后多年积累的印象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始终有着深深的故国情怀。

2007年,杨振宁到了杭州的第二天,是个雨天。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陪同杨振宁到净寺参观。

杨振宁恰巧走到一个人的身边,不用说,当一位已被自己仰慕的名人近在侧旁时,谁都会产生乘机交谈几句的冲动的。

当时,那个人不假思索地问道:“杨教授,在美国华人区有没有这么大的寺院?”当时他潜意识里的心理准备是他简短的肯定或否定,因为在类似的场合,名人往往都是惜言如金的。

没料到,杨振宁放慢了脚步,对问话的那人不厌其烦地解释起来:旧金山华人区以前有寺庙,只是没这么大,不过一九几几年他去的时候,听说谁谁谁在那里募捐,想建造个大一些的,那年已募到了多少多少;他几年不去,就不知道现在筹备得怎么样了。

当时的那个人面对着他这么认真细致的回答,已听不清他讲的具体内容,因为这意想不到的热情和精确所激起的惊讶,已使他有些迷糊得不知所措了。

后来,在上海,在坐得满满当当的交通大学的大礼堂里,学校领导在向杨振宁颁发了名誉教授的证书后,又赠送给他一件青铜器复制品。杨振宁接过锦盒,打开一看,就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喔,好东西!”他随之取出那个青铜器托在手上,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介绍起来,大意是说,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人的面孔作为器皿盖装饰图案的青铜器,它的原件现在陈列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而且连模子都在,他去看过好几回……这时的杨振宁,正像是个自我陶醉的考古艺术家,而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完他的介绍,是沉醉般地静默了好一会儿之后,才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的。

杨振宁还创立了青少年发明奖,他十分鼓励国内中小学生成才。

杨振宁所以要提议创立一个青少年发明奖,缘于他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知道国内有些动脑动手能力较强的青少年,因为不善于应付学校的考试而不能被高等院校录取。他忧虑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对真正有用的人才的培养,所以,设奖的目的是为了鼓励那些有作为的、但不太注重书本知识的青少年在创造发明上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因不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更利于成才。

在每一次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大会上,杨振宁对待每一位获奖上台发言的中小学生的态度总是那样热情恭敬。尤其是对那些年幼的小学生,因为他们所说的内容免不了浅显幼稚,声音又奶声奶气缺乏吸引力,所以主席台上下的听众都习惯地走神,以至于交头接耳说自己的事情。可是,杨振宁却不,他总是自始至终地转首注视着发言者,聚精会神地听到底,即使旁边有人与他说话,他也不为所动。末了,总是他第一个微笑着举起双手报以鼓励的掌声……

叫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在南开大学为杨振宁祝贺70华诞的纪念会上,杨振宁向满场的听众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打出了一张幻灯片,上面是香港霓虹如火的街景,他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在街头徜徉。指着这张幻灯片,杨振宁开始讲述母亲的晚年,讲述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突然,他声音哽咽了,即刻掩面痛哭起来。

“杨振宁哭了!杨振宁哭了!”场上的听众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反应才好。

杨振宁如此酣畅自然地情感流露,给场上所有人一个强烈的震撼。

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母亲的爱、对亲人的爱,就不会有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周围人的爱!深挚的爱是能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的。由此我们理解,杨振宁何以会有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胆魄,这样的成就和这样的声望。

后来,片子如期完成了。之前,他情绪激昂地看着。到了叙述他与母亲之情那一节时,当着满满一房间相识与不相识的人,杨振宁居然又掩面抽泣了!直到全片完了,他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时,微笑的脸上还挂着一颗晶莹的泪珠。

1996年8月,杨振宁在香港《大公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谁将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文中说:“中国的科研队伍有1800万人,不乏科学精英。然而遗憾的是,中国还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阅后很不以为然,当即写信给国内的一位数学家朋友,指出1957年他和李政道同时获奖时,拿的都是中国(国民党政府)护照;而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出的一本《指南》手册上,也从来是把他和李政道获奖时的国籍列为中国的。这封信被转到了中国科学院,院领导很有同感,不久就给杨振宁复信,指出那文章中混用了“中国”、“中国人”、“中国大陆”这些概念,是不对的,而把一项人才计划的直接目标定为获诺贝尔奖,显然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

无疑的,中国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应该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并列。而从1957年至今的五十多年中,“诺贝尔基金会”也一直认为中国人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了。

有一次,杨振宁在北京游览长城时,曾经触景生情地说道:“1960年,我到巴西去,一下子看到几百个华侨到机场来欢迎我,可是我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从那时起我认识到,我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我觉得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故事感悟

杨振宁所以要辩正“谁是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为的并不是个人的荣誉,那出发点,全然源自一直坚贞不移地热爱着自己祖国的一片挚诚。而这热爱的挚诚,是与他的以往爱国情感一脉相承的。

◎史海撷英

杨振宁选择理论物理

1945年,在芝加哥大学安定下来后,由于杨振宁本人的要求以及当时美国的一些情况,杨振宁转到了艾里逊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他的实验物理研究。在艾里逊教授的实验室里,杨振宁一共工作了20个月。但是,他的实验物理博士论文并没有做出来。由于在实验方面的不顺利,杨振宁发现自己擅长的还是理论方面的研究。于是,他又转投到了当时也同在芝大的“氢弹之父”泰勒教授门下,并且在1948年的夏天,拿到了博士学位。虽然在实验室的工作并不顺利,当时对杨振宁来说并非一无是处,反而还因祸得福,经过20个月的磕碰,杨振宁掌握了实验工作的要素,了解到实验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以及遇到困难时会如何解决。这对他后来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发展大有帮助。

活跃在理论物理学舞台上的杨振宁,作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约31年时间中,他先后发表重要论文200多篇,涉猎内容基本包括了理论物理的大多数研究领域,成为一名全才的理论物理学家。

◎文苑拾萃

归 根

杨振宁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