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
在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诸葛亮与丑妻的爱情
◎所有的爱都可被忠贞不渝的爱情征服。——格言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建有武侯祠。
诸葛亮一生智慧不凡,凡事谨慎,慎行稳重,战无不胜,远扬盛名,名传古今。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丑媳妇——黄硕。这个丑媳妇成为他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不但使他一生出师必捷,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得到了黄硕温柔的照顾。
诸葛亮和黄硕夫妻情感的亲密,世上恐怕无人可比。
诸葛亮的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襄阳。当时关中混乱,中原鼎沸之际,襄阳是各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子避难的地方。
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以耕种为生。
诸葛亮25岁时,叔父故去。他的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姐姐诸葛惠远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当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古代,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小丈夫和小媳妇成双成对。像诸葛亮这样25岁还未成家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却找了个丑女结婚。
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了一些鸡皮疙瘩,让人瞧见身上就发凉发冷,但她的善良远近闻名。
诸葛亮对于黄承彦的道德文章,早已有所了解,而对于黄硕的基本情况似乎也略有所闻。于是诸葛亮亲自前往黄府提亲。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他直接登堂入室。”
传说,诸葛亮来到黄家,兴冲冲破门而入。突然,堂屋两廊间突然蹿出两条猛犬,直扑诸葛亮。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叫停”,并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额头,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那丫环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诸葛亮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做的机械狗,不禁哈哈大笑。
黄承彦也哈哈大笑迎接诸葛亮。
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神奇。黄承彦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让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见笑了。”
黄承彦又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的。”
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讥讽道:“莫学孔明娶个丑媳妇。”
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看到木犬、图画、花草时,早已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象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相见时,他心花怒放。这会儿,正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
黄硕到诸葛亮家后,种地做饭,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处理得妥妥帖帖。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诸葛亮爱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经常到来喝酒作诗,谈论国事,这位丑嫂嫂做饭烧酒,非常热情。原来朋友们看着丑媳妇,心里总感到别扭,而通过她亲切的照顾后,人人都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来人对诸葛亮媳妇的态度逐渐改变,从鄙视到漠视,由漠视而重视,好感油然而生。
美,其实是一种感觉。尽管外人只认为诸葛亮的媳妇貌丑,又哪里知道她还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内在美”的女人呢?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朦胧的灯光下,“丑女媚态百生”,在光的陪衬下,诸葛亮居然感觉到这个小妇人有一种令他销魂蚀骨的风情。
要说诸葛亮对蜀国贡献大,那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黄硕的贡献也实在不小。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曾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800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推动当时社会发展蚕丝业;黄硕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儿子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殉国,孙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婉言谢绝。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的教育的功效。
◎故事感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诸葛亮的大智大慧被世人称道,然而他对丑女人终一不二,谁解其中之味?
◎史海撷英
诸葛亮因地制宜治汉中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达到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文苑拾萃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刘庭式与盲女
◎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于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时代有一个叫刘庭式的人,字俘之,宋朝齐州人,进士。他曾在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下做官,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府。一天,刘庭式向苏轼请假说是回乡结婚。苏轼批准了。
刘庭式走后,同僚们议论纷纷。
“刘庭式怎么会回乡同一个盲女结婚呢?”
“是不是又找了一个?还保密。”
苏轼见大家议论纷纷,问道:“怎么回事,你们议论什么?”
见知府大人询问,有一个人就从大家身后站出来,对苏轼说:“是这么回事:刘庭式早年家贫,经媒人介绍与同乡的一个姑娘订了婚,姑娘家也很穷,原说几年后就结婚。后来,庭式经过勤奋学习考中了进士,来咱们这儿做了通判,与姑娘一别就是几年。谁知前不久,姑娘的眼睛失明了。现在,他们之间不仅地位悬殊,而且姑娘双目失明。我们在议论,刘庭式大概不会娶一个盲人做老婆吧。”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苏轼点点头道。
再说刘庭式回乡后,请来媒人去姑娘家商定迎亲的日期。媒人劝他说:“你何必这样死心眼呢?你现在已经有权有势,怎么能让一个盲姑娘拖累呢?干脆我们别去她家了,要不我再给你介绍一个。”
“不,我一定要去见姑娘,并把她娶到家来。”刘庭式语气十分坚决。
“如果你一定要去的话……依我看,那姑娘的妹妹长得倒很漂亮,不妨我去她家说说,把她妹妹娶过来吧。”媒人说。
刘庭式摇头不同意,媒人只好带他去姑娘家。
盲姑娘一家对他们宾客相待,但谁也不提娶亲的事。见此情景,刘庭式只好直言了:“岳父、岳母,我这次来,是为了把姑娘娶回家去。”
盲姑娘的父亲很惊讶,连忙说道:“哎呀,时过境迁。你现在做了官,很有前途,我怎忍心让您同我失明的女儿生活一辈子呢?不行!绝对不行!”
媒人在一旁直给这位父亲使眼色,意思是让他将二女儿许配给刘庭式。媒人刚要开口,就被刘庭式打断了:“这次我是专门定娶亲的喜日的,我不管她现在如何,别的什么您老也不用多说了。”
姑娘家见刘庭式态度如此坚决,深受感动,当下议定了婚期。
结婚那天,刘庭式宴请宾客,请来鼓乐,吹吹打打,把盲姑娘娶了过来……
婚假期满,刘庭式携了家眷回府。在一次闲谈之中,苏轼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坚持娶这个盲姑娘呢?”
刘庭式只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人不能只图美色,美丽的外表终究要衰老的,而我的妻子心眼好,这种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就一定会过得很幸福。”
果然,刘庭式夫妻恩爱非常,生活美满。刘庭式不弃盲妻的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故事感悟
要一个正常人去娶一个盲人,如果对爱情婚姻缺乏忠贞不移的态度,就做不出像刘庭式那样的举动。作出了婚姻的承诺和誓言,就要心甘情愿地相依相守。无论荣华富贵还是灾难贫病,都应不离不弃,永相厮守。
◎史海撷英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其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说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此心古井不波”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
恽代英(1895—1931),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1927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曾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5月被捕。1931年4月在南京就义。
1918年2月25日,是恽代英一生中最难忘怀、最为伤心的日子。他看着难产的妻子所经历的痛苦,只觉得心在收缩,胸口像压上了一块巨石,令他窒息。
“你可要挺住啊,要不然,我就……”他心里一遍遍念叨,为夫人祈祷。
当一切归于平静,他的爱妻沈葆秀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燕侣莺俦如今成离鸾别凤,他哀痛欲绝,仿佛自己生命的活力也随爱侣而去。结婚三年,恩爱如初,妻子的款款深情,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妻子的灵前挂着他亲手书写的挽联:“此心古井不波”。他向亡妻表明心迹,从此独身生活、决不再娶。这是他忠于爱情和婚姻的誓言。他守在灵前寸步不离,又含着泪水接连给死去的爱妻写了四封信,就像她真能读到一样,在灵前焚烧寄去。为了纪念亡妻,他表示要“守身如玉”,并改号为“永鳏痴郎”。
恽代英无时不在思念妻子,他题在沈氏遗照上的一首七言悼亡诗更表明了他这种强烈的感情:
郎君爱唱女权论,幸福都拼付爱神。
常欲寸心如古井,不妨人笑未亡人。
横风吹断平生愿,死去已看物序更。
我身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