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一、二两句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共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这是他们的感情如此强烈深沉的基础。第三、四句再次表达对爱人忠贞的决心:也许有人会讥笑我这个未亡人太痴情,那就随他们的便吧。恽代英面对世俗的勇气令人钦佩。相形之下,当时盛行的杯水主义恋爱观又何等自私、庸俗、卑劣啊。第五、六句表达出诗人对天逆人愿,不能白头偕老、万事皆非的感喟。第七、八两句凝聚了作者的全部深情,沉重、哀婉,他人养性以求长生,而恽代修身为俟天寿,原因就是能早些陪伴孤独长眠的爱妻。恽代英痴情若是,大概只有古代抱拄而溺的尾生可以与之相比,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恽代英把这张题诗的遗照珍藏在日记本里,随时翻阅,寄托自己的哀思。他信守自己的誓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过了10年的独居生活,直到壮烈牺牲。
◎故事感悟
一生陪伴孤独长眠的爱妻,这种可歌可泣的忠烈爱情,实在让我们钦佩无比!终于对“情比金坚”做了个圆满的诠释。
◎史海撷英
恽代英的决心
由于妻子的去世,恽代英誓不再娶。这引起家庭、社会、亲戚、朋友的普遍关注。有的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劝说他,有的用个人幸福来开导他。有的还和他展开了辩论。不管来人怎么说,恽代英的决心毫不动摇。后来,他干脆刻了一块玉石图章;上镌篆文“葆秀忠仆”四字,表示他对亡妻沈葆秀的忠诚。“五四”前后,他向亲密的朋友谢远定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
谢远定曾问他:“你是不是在坚持古训的‘从一而终’呢?”代英回答说:“我不提倡从一而终,但也不反对从一而终,看其自愿。强迫一个不愿牺牲自己的人去做自我牺牲,不合理,但是,强迫一个愿意为忠贞的爱情而牺牲自己的人,不许他实现自己崇高的愿望,也不合理。我以为,不能以是否从一而终论是非,首先要看他是否自愿?我坚持,人是自由的,要给人以自由。再婚不再婚,应该绝对自由。不论男女。完全自由。”
谢远定问:“那么,你不续娶是否要矫世匡俗呢?”
代英回答:“矫世匡俗之意,倒是有一点。因为妇女受男人的压迫实在太厉害了。一般的男人常常引经据典,用古训装扮自己,满足自己的私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女人守贞守节,男人却可以三妻四妾。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变成了男人讨小老婆的借口。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抗议这种谬论,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世道。也可能我现在所做的,不为人们所理解,但总算给这浑浊世界里,抛进一块石子,唤起人们的警惕。何况我今天只是要求自己,并不要求旁人都来效法,这有什么不对呢?”
吴祖光、新凤霞伉俪情深
◎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李大钊
吴祖光(1917—2003),又名吴召石、吴韶,原籍江苏武进。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1934年发表小说《宫娥怨》。七七事变后,随剧校到湖南、四川担任语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1937年,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同年创作的抗日话剧《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1945年,主编《新民晚报》,在副刊率先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1947年,他在香港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陆续创作出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害》等作品。1963年,他与妻子新凤霞合作改编了评剧《花为媒》,成为了评剧舞台上的成功佳作。
吴祖光是我国著名剧作家。他从小就特别喜欢京剧,少年时已崭露头角,成为戏剧界的“新星”。他同著名作家老舍、郭沫若等关系十分不错,后来经他们介绍认识了评剧演员新凤霞,两人情投意合,很快结了婚。
婚后,夫妻俩互相帮助,共同切磋戏剧艺术。吴祖光成了知名剧作家,新凤霞也因为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祥林嫂等艺术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评剧演员。
随着反右运动的到来,吴祖光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分子,送到北大荒接受劳改。这时,冷嘲热讽以及人格上的歧视朝着新凤霞扑面而来。有人劝新凤霞同丈夫离婚,划清界限。但新凤霞对丈夫的人品深信不疑——相信他是个好人,是被误解了。
10年动乱中,吴祖光遭受了更大灾难,被划到“牛鬼蛇神”之列,常常遭到批斗、围攻。在恶劣的环境中,新凤霞更加关怀体贴丈夫,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起居。耐心地开导他、安慰他,鼓起他生活的勇气。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长期的心情忧郁和为丈夫奔走呼号的劳累,给新凤霞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1975年,她终于病倒了,患了脑血栓,有时四肢不能活动。
吴祖光的冤案平反后,他一边积极创作,一边精心照顾、鼓励妻子。在丈夫的帮助和鼓舞下,已不能登台表演的新凤霞就用笔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写回忆录,写剧本,向剧院的学生传授技艺。他们携手并肩,为祖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故事感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对爱情追求的最美好的祝愿。难得比翼双飞,更难得同甘共苦。吴祖光夫妇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只要心有灵犀,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史海撷英
《沁园春·雪》发表前后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著名爱国人士,柳亚子“以诗代柬”,将“感赋二首”送与毛泽东。
接到柳诗的第二天,毛泽东把自己于1936年2月写的那首《沁园春·雪》重新抄录后,赠送给柳亚子。
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并抄好送交《新华日报》发表。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重庆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暗中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
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不少词作,但都是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后来,虽然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手”作了数首,但仍是拿不出手的“低质品”。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在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高度保密。
◎文苑拾萃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是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稍后于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有许多著名党外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到这个方针,从而第一次公开宣布了“双百”方针。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学术文化界1000多人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方针,并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6月13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这样,“双百方针”就像“和煦的春风”般吹遍中国大地。
共同走过苦难的历程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作云间之别鹤。——鲍照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66年流沙河被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他的诗《理想》被编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鲁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著名现代诗人流沙河在1957年被卷入了政治漩涡,错打成右派,心情很苦闷。这年夏天他去了西安,在西安骊山游玩时同成都市川剧演员何洁邂逅。在闲谈当中,何洁得知对面文弱瘦小、书生气十足的青年就是她所崇拜的流沙河时,心情很激动。她刚刚读过流沙河的作品《草木篇》,心里想这样的人怎能是反党分子呢?
流沙河学生时代就追求光明、要求进步,解放后还断然与自己的地主家庭脱离关系,离家到山区当个小学教员,在那里潜心读书,积极创作。后来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会,不久又到《川西日报》工作,同另外三位诗作者创办了新中国最早的诗刊《星星》。谁知这样一颗“新星”却因写了个《草木篇》被定为右派。
对流沙河的不幸遭遇,何洁深表同情,他们越谈越投机。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更加深了相互的了解。终于有一天,何洁向流沙河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