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詹天佑派出中国工程师随湘鄂线英籍总工程师格林森出发对衡州至宜章一段线路进行复测。在规定工程师等级时,格林森要把外国人和中国人分开来,而外国工程师的等级又要高于中国工程师。詹天佑坚决反对,并予驳斥。他坚持论学问,不分华洋,最后,格林森被迫收回原议。
在工作中,詹天佑非常注意培养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京张铁路施工过程中,詹天佑制订了工程练习生(分六级)及工程毕业生(分六级)的制度。凡未受工科教育而进入铁路工作的优秀青年派为工程练习生,一面在工地学习,一面给予基本工程教育。6年以后为毕业生,再按其品行资历授以帮工程师、副工程师等职。在国内大学未有工科毕业生以前,早年铁路人才多数是詹天佑培养出来的。
詹天佑当之无愧是中国铁路事业第一人。
◎故事感悟
詹天佑是对中国铁路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工程师。他对工作深入细致、兢兢业业,不仅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至今仍感动和激励着后人。
◎史海撷英
詹天佑建滦河大桥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段,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相继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助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然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铁路、萍醴铁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文苑拾萃
詹天佑名言
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以诚接物,勿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找到“金钉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杨遵仪(1908—2009年),地质学家,广东揭阳人。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1952年,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一直在此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总务长、水文系和地质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报》副主编。九三学社社员。
杨遵仪于1908年10月7日出生在广东省揭阳县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大家庭中,全家生计靠父亲行医维持。杨遵仪在潮安、澄海和汕头等地的几个教会学校念完小学,又在英国人办的教会中学华英中学上了三年初中。后因该校停办,又无钱就读别的学校,只好辍学在家。经人介绍到《大新潮》报社当校对员,并在报社负责人办的大中中学就读。他晚上工作,白天学习。
高中毕业后,杨遵仪留校当了英文教师兼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他在一位语文老师的介绍下,看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和《共产主义ABC》等书籍,接受了书中的思想。他把中国这种任人宰割的现实归因于国家的经济落后,由此萌生了学经济的愿望。他节衣缩食,积攒了一百多块大洋以继续求学。
1929年夏天,在同时考取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后,杨遵仪选择了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了一年,他感到该校非念书之地,第二年又慕名考上了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经济学。当时,他的同屋程裕淇学的是地学系,经常提到他们系在翁文灏教授主持下办得如何不错,而毕业后将要参加调查矿产、研究各种地质问题,十分有意思等等。受程裕淇的影响,第二年他就转到地学系学习,由此决定了他的地学专业方向。
清贫的杨遵仪为了支持学业,不得不找个校图书馆助理管理员的工作,服务费每小时两角,每月得10~12元,解决了膳费和杂费。这个工作给他提供了各主科的重要参考书,关于地质学科方面,包括英、美、德、法的书籍他尤其熟识,经常浏览、查阅各种参考书的有关章节,坚持作摘记、写卡片,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为此他先后选修法语,又旁听德语,借以扩张阅读文献能力,同时熟练地掌握了英文打字技术。“不依赖别人,自己勤动手”,这是他的生活信条。
在杨遵仪的老家,一个富有特色的收藏品非常引人注目。那是为纪念一次划时代的界限层面确定工作,艺术家和科学家合作,制作的一把独具魅力的金钉子壶。一把小壶,记录着老院士的地质百年。
两亿多年前,地球大陆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壳运动,整块大陆四分五裂,这是地球从古生代到中生代过渡的重要标志。这次剧烈的地质活动,被详细地记录在地层的某个深处,地学界称之为“金钉子”。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二叠纪三叠纪工作小组,一时间,寻找“金钉子”成为全球地学界的热点。各国科学家纷纷出动,希望能收获这一代表着国家科学荣誉的“金钉子”。
年过七旬的杨遵仪担任了中国地质大学工作组组长,开始在整个华南地区寻找标准的地层剖面。经过千里奔波,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牙形化石比传统认识中的菊石更有代表性,就向国际地层研究组织提出了建议,很快在各国的研究工作中得到证实。2001年10月,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地层正式成为全球标准剖面,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杨遵仪主持了这次国际盛会。
杨遵仪找到了地质上的“金钉子”,也为事业铆上了一颗“金钉子”。
作为我国古生物地层学教育的奠基人,杨遵仪创造过无数个第一:领衔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生物学教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专业,开设了第一个“生物地层学”课程。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质学》(英文版),是继李四光之后系统向世界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研究进展的专著。
◎故事感悟
“不依赖别人,自己勤动手”是杨遵仪一生的信条。对于地质学,可以说杨老是半路出家,但他奋发图强,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中国的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海撷英
力争昆虫标本产权
地学泰斗杨遵仪院士对洪友崇教授的《中国琥珀昆虫图志》的评价中回忆:“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和日本许多专家纷纷来中国掠夺抚顺琥珀昆虫标本进行研究,我国原地质部副部长许杰院士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倡导、开展了‘中国琥珀昆虫研究’课题,指定由洪友崇主持研究,与外国专家展开了激烈竞争。洪友崇在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成效,学术论文不断发表,在1983年之前就迫使外国专家放弃了已开始的研究工作,维护了我国琥珀昆虫标本产权国的尊严和声誉。”
◎文苑拾萃
琥 珀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琥珀是一种古老的宝石饰品材料,作为宝石,也有近6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希腊和埃及的许多古墓中,都曾出土过用琥珀制成的饰品。古罗马的妇女,有将宝石拿在手中的习惯,其原因是在手掌的温度下,琥珀受热能发出一种淡淡的优雅的芳香。
琥珀常产于煤层中,与煤精伴生。抚顺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产的琥珀最著名,其他如美国、印度、新西兰、缅甸等国均有产出。中国的琥珀产地有辽宁抚顺和河南南阳地区,抚顺产的琥珀呈黄色到金黄色,其中常包含有昆虫,清晰美观,是极珍贵的品种。南阳产的琥珀质量差些,只能药用和制作压制琥珀。
“磕”出来的体操王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李宁(1963—),壮族人,生于广西柳州,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曾夺得十四个世界体操冠军,有“体操王子”之称,其强项为鞍马。他曾以漂亮的汤马斯全旋赢得奥运金牌。退役后,自创体育品牌“李宁”。时至今日,“李宁”牌体育用品已经成了中国运动品牌的代名词。
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被人们称为天才。我们不知道是他们的天才促成了他们的成功,还是他们的成功,使人们承认了他们的天才。
李宁,就是其中的一位。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一人独得了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三枚金牌,他被各种各样的语言所赞美,有的媒体说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体操选手”,有的媒体说他是“力量之塔”,有的媒体说他是“体操王子”,是“体操天才”。
李宁上了小学之后,大约是在二年级,那时他8岁。他爬上一个窗口,从此发现了他的“新大陆”。那是学校里的体操队员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翻跟头。李宁一下子就入了迷。回到家里,他就把被子铺到地上,开始了他的体操“自修”。
李宁的父亲眼见自己认为在音乐上大有前途的孩子迷上了体操,不免有些伤感。但他开明大度,和儿子认真谈过之后,把李宁送进了学校的体操队。
成名的天才总是有着幸运的机遇。李宁个子虽然小,但跟头却翻得特别好,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的教练梁文杰到小学里选“苗子”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他。只是因为他还太小,所以一年后才把他招到队里参加集训,而且,对这个他认为对体操颇有灵气的孩子另眼相看。但梁文杰教练并不急于求成,只是要求李宁对每个基本动作要做到一丝不苟、准确和到位。三年后,李宁参加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竟获得了自由体操的第一名。梁文杰心里非常高兴,但对李宁的训练也更为严格了。早操,从跑1000米增加到2000米;引体向上,要给他腰间坠上15千克重的杠铃片;练踢腿,要绑上沙袋再踢……严师出高徒。这一切的一切,李宁当时觉得苦,但却让他日后受益匪浅。
1980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上,李宁只获得了男子自由体操第二名和吊环第三名的成绩,全能分也排在第三名,但却赢得了大名鼎鼎的国家体操队教练张健的青睐。张健最欣赏的,就是李宁被梁教练“磕”出来的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自然,还有张健执教多年才有的敏感——把这个小伙子细心雕琢,将来的体操动作一定是既有美感又有魅力。他找到梁教练说,这个队员,国家队要了。
当时的国家体操男队已有童非、李月久等不少成名的运动员。张健就要求李宁在优美、独特、惊险上下工夫。他让这些老队员给李宁做示范,他亲自保护李宁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而李宁练得也很刻苦,那么多成名的运动员都在认真训练,他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李宁的聪明,或者说是天才,表现在他会认真地看这些师哥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看够了,记牢了,他会很快作出合格的动作来。往往一个新动作别人要失败很多次才能成功,而李宁也许只失败一两次就能掌握了。
李宁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练单杠,他在杠上旋转时发力过猛,双手抓不住,整个身体沿斜线飞了出去,而就在他从高空倒栽下来的一瞬间,教练张健跨步上去,伸臂一托,李宁没事了,但却听到教练的胳膊发出了“咔嚓”一声。后来他才知道,为了保护他,教练的手臂骨折了。又有一次,在练吊环时,李宁空翻不到位,同样大头朝下掉了下来,还是张健又一次伸出手臂,保护了他。这一次教练是肌腱断裂,住院开刀,两个月才回到训练场。
又是一年之后,李宁成为队里的主力队员,参加了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也就是在这次比赛中,他把自由体操、单杠、跳马、吊环和鞍马的五枚金牌收入囊中,同时成为全能冠军,成为那届体操世界锦标赛上最明亮的一颗新星。
洛杉矶奥运会,李宁并不轻松。男子体操团体赛中,尽管他和队友们表现也很出色,但还是以0.6分的微小差距,输给了表现更为出色的美国队,只获得了银牌。而在单项决赛中,队友中的名将李月久、李小平已经出局。而李宁,将是中国队中第一个出场的选手,因为首先决赛的是自由体操。李宁是憋足了劲出场的。自由体操是他的强项,他将在自己的强项中,吹响向奥运会金牌进攻的冲锋号。
其实在教练的指导下,天才的李宁不断有着自己独创的高难动作。他会把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移到自由体操中;而练鞍马时,他又把托马斯全旋改为托马斯平移。这些移植和改动让张健惊奇不已、兴奋不已。出其不意的变化,使他的动作独具魅力。以他的功底,他的灵气,他有实力拿到冠军。
果然,在自由体操的比赛中,李宁拿出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720度旋转,接着就是潇洒自如的托马斯全旋,最后空翻两周落地时像钉子钉在地上一样纹丝不动。在场的四名裁判,不约而同全部给了他10分的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