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李宁一发而不可收。鞍马,他和美国的维德马尔一样获得了所有选手中的最高分;吊环,他又和日本名将具志坚并列第一名。
李宁,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一人夺得三枚金牌的选手。
◎故事感悟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抛洒汗水,又何谈收获?李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体操王子”的荣誉和神话,是付出多少血汗换来的。李宁的精神不只提升了中国的形象,更成为后人的表率。
◎史海撷英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透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种赛事。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2005年,李宁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向着国际一流品牌的目标冲刺。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李宁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赞誉。
◎文苑拾萃
以中国运动员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
在世界体操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男女竞技体操各个项目上所创造的难新动作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从而推动了世界体操运动的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国际体操联合会以创造该动作的运动员名字命名了动作名称,并列入了男女各评分规则中去。这其中就有中国运动员所创造的33个动作。其中男子运动员12位17个动作;女子运动员12位16个动作。李宁最多,共4个。
正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李宁交叉”。
吊臂前摆上成支撑——“李宁摆上”。
支撑后翻经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李宁正吊”。
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支撑——“双杠李宁大回环”。
邓亚萍“头悬梁”的岁月
◎学贵自立自信,不是倚傍世界做得的。——邓定宇《明儒学案》
邓亚萍(1973—?),已退役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从1990年至1997年,她占据国际乒联的世界女子排行榜首位达八年之久。
邓亚萍16岁时就夺得了首个世界冠军。从1989年到1997年,她获得了六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和四枚奥运会金牌。早期打球时的口头禅是:“漂亮!”
邓亚萍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世界冠军的路并非常人想得那样容易,其中也历经了无数的艰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水平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可以说邓亚萍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开始的,但她告诉老师自己一定会努力的!
课堂上老师的讲述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她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邓亚萍为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邓亚萍笑笑,她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感受确实不一样的: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有意志、没有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往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邓亚萍在云里雾里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她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她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邓亚萍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的家离学校太远,而且房费和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二百多英镑房租,还要交一百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五千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邓亚萍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邓亚萍第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于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邓亚萍虽然很刻苦,但效果不明显。她深知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学习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但她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她来说好像都很浪费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她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午夜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但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她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那种激动和兴奋是无以言表的。
◎故事感悟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个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这就是邓亚萍,一个坚强、勇敢、执著的女孩所说的话。她完成了自己半生的心愿,尽管是伴着汗水和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