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底,知名网友王小山在新浪微博上发出如下倡议:
“鉴于2008年后蒙牛产品多次含有危害人体健康成分,故承诺:拒绝引用蒙牛产品劝说别人拒绝蒙牛产品,告诉别人蒙牛是垃圾企业,尽量不为蒙牛工作,不接蒙牛订单,不接蒙牛广告,尽量拒绝有蒙牛广告的媒体及其赞助的节目。”
在这条微博发布之后,很快便被众多网友转发了数万次,并随即形成了以“抵制蒙牛”为口号的食品安全运动。一些网友甚至自发前往所在城市的超市,通过劝说、宣传来阻止对蒙牛乳制品的购买,以这样的方式来捍卫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与此同时,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大讨论,开始成为备受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切的起因都来自于圣诞节前的一则新闻。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的抽检结果公告。在公告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素则被科学界公认为具有强致癌效果的物质之一。
这正是蒙牛“黄曲霉素事件”的由来,在事发一个星期后,蒙牛上市公司股价大跌,社会公众对于这家企业的质疑与批评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蒙牛公司近年来质量丑闻不断,除去09年三聚氰胺事件、OMP事件之外,单在2011年里,蒙牛便多次因质量问题而成为社会质疑的焦点。
2011年4月,陕西榆林市251名学生在喝完蒙牛学生奶后出现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治疗后确认为食品中毒。
2011年10月,蒙牛在一个月内连续曝出三起质量问题;11月,蒙牛“随便榛子巧克力雪糕”被广东工商查出微生物含量超标;而在此之前,《新京报》在9月4日进行了报道:在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超四成消费者对液态奶质量与其“广告的一致性”表示不满意,在24个参评品牌中,蒙牛位列第20名,排名倒数。
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蒙牛公司的产品质量早已凸显。那么令人奇怪的是,为何这样一家有着多次不良记录的企业,却至今能够屹立不倒,继续以有毒的问题产品来危害公众食品安全呢?
从“蒙牛黄曲霉素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媒体的作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在事发后的两个星期内,京华时报、三秦都市报、光明日报、东莞时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新快报、齐鲁晚报、福州晚报、内蒙古日报等诸多媒体纷纷为蒙牛背书,刊登主题为“国家质检总局全国液体奶专项抽查,蒙牛产品全部合格”的文章。显然,明眼人很容易便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公关行为;同时在新浪微博上,许多营销账号纷纷出动,以“支持民族企业”为口号对维权行为进行攻击,也颇可以看出蒙牛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危机公关。
利用媒体的舆论优势来淡化公众监督,协调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蒙牛以这样的手法在多次质量事故当中平安度过。更重要的是,由于蒙牛的资本属性已经由民企转变为国有控股,在国资委要求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考核的前提下,蒙牛的控股方不可能放任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事发后,中粮集团增持蒙牛股份的动作便很具有“力挺”的意味。
沿着这条线摸下去不难想象,与蒙牛发生联系的各利益相关方,都会以程度不同的方式帮助蒙牛“度过难关”,这正是蒙牛为何能够长期以不健康、不安全的乳品一再蒙人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些利益链条的存在,蒙牛的“黄曲霉素事件”不会成为蒙牛的滑铁卢。每起事件的发生,我们都照例可以听到蒙牛的澄清、辩解与道歉,这些姿态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公众继续饮用蒙牛牛奶,让蒙牛这个企业得以生存下去,继续向利益链条的上游和下游输送金钱。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如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公众的抗议与质疑最终仍然会偃旗息鼓,并且继续将蒙牛当成“民族品牌”、当成“中国乳业大旗”,这中间包含的逻辑,恐怕不止是遗忘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