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9439400000002

第2章 100块钱,买得了什么

在20世纪80年代末,100元这张最大面值的人民币刚刚发行的时候,如果你手持它进菜市场,小贩的回答一般都会是:找不开。

今天,100元不再具有任何耀武扬威的权力。

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杂志《新周刊》,在2011年的2月份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让人有些高兴不起来。

“100块钱去星巴克,够喝三次小杯、什么都不加的咖啡;去麦当劳吃四次套餐;去必胜客吃一份普通装披萨、再加份沙拉或蔬菜汤。”

“100块钱花在交通上,可以在北京坐50次地铁,或者买一张北京到天津、上海到杭州、广州去深圳的城际列车票;可以加14到15升93号汽油,可以跑120公里。”

“100块花在住宿上,在云南香格里拉的旅游淡季,一个当地商务酒店的标间仍需120元;所有连锁酒店中价格最便宜的‘7天’,二三线城市的分店,住一晚也均超过100元。”

“100块花在娱乐上,可以看一场电影外加一桶爆米花;可以买一张欢乐谷的儿童票;晚上黄金时段,可以在北京CBD的KTV中包里唱K一个小时。”

“100块用来穿,可以买3件韩寒穿的凡客T恤;去麦考林,可以买一件高领长款羊毛衫,如果想要凑够一身,那么除非去广州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

百元大钞就这样在20年的时间里从“找不开”沦落为“不用找”,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过程,物价也因此扶摇直上。如同我们在年初的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那样——1977年存进银行的400元存款,在33年后产生了438.18元的利息;在当年买一套房子的钱,在今天只够买一瓶茅台酒。

继过去两年的高通胀之后,2011年的通膨依然表现得尤为突出。11月11日,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的CPI涨幅为4.4%,尽管有关部门据此否认全面通胀,但此数据距离公认的5%恶性通胀仅仅咫尺之遥。

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是经济学的共识,中国的GDP在2011年前三个月内继续保持着10.6%的强劲增长势头;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为了保证经济能够继续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让货币流动性变得异常宽裕,也进一步对通货膨胀形成助推。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食品价格上涨是10月CPI上涨的主要推手。10.1%的食品价格上涨,为CPI贡献了74%的涨幅。

对照自身,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趋势。

对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民众而言,如果对生活随处留心,就会发觉身边的食品无处不在涨价。《新周刊》的调查发生在2011年年初,而根据发改委对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检测数据显示,在监测的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中,仅与9月份相比,就有24种产品价格发生了上涨。蔬菜上涨了31%、水果上涨了17.7%。在一些超市当中,100元甚至仅能购买三袋500克的羊肉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争论自然日盛一日,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也从“有没有通胀”,转移到了究竟是“恶性通胀”还是“温和通胀”。学术上的探讨自然可以被允许,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区别通胀的性质是不是温和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毕竟,买菜的阿婆们不懂什么是CPI,也不懂得什么叫通胀,对于这个社会的主体民众而言,能不能买得起菜、吃得起肉、过的好年,才是他们年度交替的时刻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