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工资需要上涨的观点,已经成为体制内外的一致认识。
“中国的GDP增速现在还在8%以上,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000美元,要实现全面小康,我们有责任、有能力让老百姓收入增长得更快一些。”在201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
人人都意识到,工资应该涨。而想要把工资涨上去,却又存在一个由谁来买单的问题。
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而言,财政可以承担这一部分支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涨工资则更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央视财经频道2011年1月的《对手》节目中,经济学家王福重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国企今年盈利将是两万亿,这是在国外不存在的情况。如果有了这两万亿,国有企业执行财政职能,有了这两万亿,财政就可以少收两万亿,这就是我们涨工资的基础。”
对于大型民企、以及一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也同样具备给职工涨工资的能力和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唯一感觉到吃力的,只有那些处于竞争性行业里的中小企业,它们的利润微薄,对于劳动力成本高度重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它们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有人买单的地方,往往不十分需要涨工资,最该涨工资的地方,偏偏没人买单。这大概是中国工资调整过程中最尴尬的事情。
无论如何,在2011年里,工资最终还是得到了调整。2011年10月25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昨日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9月底,北京、天津、山西等21个地区相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21.7%。其中,深圳成为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城市,为132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为13元。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提升幅度远远超过了百分之几的CPI,最低工资的涨幅应该“跑得赢”通货膨胀。然而,按照统计学家韩兆洲的看法,这却不能代表拿最低工资标准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2011年10月26日的《南方日报》日报上,对最低工资涨幅与CPI的关系做出了如此论述:“CPI数据并非对所有人群一概而论。拿最低工资标准的人,消费结构一般以蔬菜、肉类等食物为主,而CPI是综合了全国300多种商品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其中食品类价格的涨幅同比达到13.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大。因此,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应当参考上述数据加以理解。”
工资上涨究竟能带来多大的福利,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考量。民众对于最终的结果却并不乐观。人民网论坛上的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道:“5年内工资翻番,拿什么翻番?到时物价和CPI五年内也许已经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
事实上,工资挣得少还只是中国民众经济上的一部分压力,在收入有限的同时,我们还有着颇不轻松的税收负担,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的中国人活得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