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9459400000006

第6章 治世以中(4)

为了避免蜀国两面受敌,诸葛亮认为与东吴恢复和好是当务之急。只有恢复和加强吴蜀之间的联盟关系,解除来自东边的威胁,才能有利于蜀国的南征平叛和以后的北伐曹魏。

就在刘禅即位当年(223),诸葛亮派出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邓芝出使东吴。经过邓芝的不懈努力,孙权终于断绝了与魏国的关系,重新与蜀国结盟,同时又派遣使臣回报蜀国,从此吴蜀正式言归于好。

蜀汉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中进发。

蜀军分成三路前进:东路军由马忠率领,进攻牂牁郡;中路由李恢率领,进攻益州郡;诸葛亮率领西路军,直扑越巂。蜀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叛军根本不是对手。不久,西路军一举消灭高定的叛军,收复越巂。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打败了朱褒,攻进了牂牁郡。东西两翼叛乱武装被肃清之后,三路大军在诸葛亮指挥下,分别直捣叛乱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225年5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今金沙江),进入益州郡。此时,前来与高定会合的雍闿在内江中已被高定部下袭杀,孟获做了叛军的主帅。孟获在益州地区很有威望,那里的少数民族和汉人都很听他的话。于是,诸葛亮决心对这位少数民族首领采用“攻心”战术,使他心悦诚服,以改变南中时常“叛乱”的局面。于是,他命令将士生擒孟获,不准杀害。

当孟获在盘江上游(今云南省曲靖市地区一段)要和诸葛亮决一雌雄时,第一仗就被生擒活捉。诸葛亮好言抚慰他,还布列营阵带他参观,然后问他:“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虽然被擒,但内心还是很不服气,他傲慢地回答说:“原本不知你们的虚实,所以打了败仗。今天承蒙赐观营阵,看起来也不外如此。若是能放我回去整兵再战,我是一定能够打败你们的。”

诸葛亮听了孟获的话,知道他不服,就笑着把他释放,并叫他整顿兵马,再来决战。

孟获回去集合部众,又来战斗,结果还是兵败被捉。

就这样,诸葛亮对孟获纵擒达七次之多,最后第七次诸葛亮释放孟获时,孟获既钦佩又感动地说:“丞相天威,我们南人决不再造反了。”

诸葛亮降服了孟获,继续统兵南下,不久蜀军六路大军在滇池会师。至此,叛乱全部平定,南中战事基本胜利结束。诸葛亮“纵擒”孟获是“攻心”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诸葛亮用军事和政治相结合方针的胜利。

在此次南征中,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坚决打击叛军主要头目中的死硬分子的同时,争取次要而有影响的头目。正因为如此,蜀军从春天三月出兵至秋天“遂平四郡”,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叛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剪除。

平叛胜利结束,蜀军全部撤回成都。为了争取少数民族首领和蜀汉政府合作,诸葛亮尽量录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让他们担任南中地区各级政府官吏。对于其中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首领,诸葛亮还把他们带回成都,给他们很高的官职,如孟获就在蜀汉朝廷中担任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诸葛亮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强民族团结,以便更好地治理南中,无疑也是对东汉以来汉人统治少数民族、实行残酷压迫的弊政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为了便于蜀汉政府管理和控制这些地区,诸葛亮把原来叛乱地区的四个郡改为六个郡,并派一些当地人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郡守。郡数增加、郡区缩小,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过大搞分裂割据,这也是诸葛亮加强蜀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南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诸葛亮还派内地人到那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那里的少数民族本来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诸葛亮帮助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牛耕,并学会了织锦和其他手工技艺。诸葛亮还注意在这一地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一来,那些原来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迁居到平地、建立村落、从事农桑生产。

南中地区开发之后,给蜀汉政权带来很大好处。当地生产的金、银等矿物,以及耕牛、战马等,都源源不绝地运到蜀中,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力量。此外,诸葛亮还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取一批强壮男子编成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一万多户迁到蜀中,以补充蜀汉兵源的不足。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号称“飞军”,成为蜀军中的精锐。

◎故事感悟

诸葛亮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和抚”政策和措施,对加强祖国西南地区的统一、促进西南各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进步,起了积极作用。他在开发西南地区方面的功绩是应该充分给予肯定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南中各族人民对诸葛亮寄予深切的怀念,从南中地区流传至今的许多生动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史海撷英

普洱茶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对茶文化的贡献。

诸葛亮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时,将士们因遇到山中的瘴气而中毒染病。有一天,诸葛亮忽然梦见一位白发老人,顿时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结果是茶到病除,士气大振。

为了答谢白发老人的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了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因此在云南的古茶区,便有“孔明山”、“孔明茶”等。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诞辰日,当地人还要举办“茶祖会”,以纪念诸葛亮为当地人们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文苑拾萃

《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54岁临终前写给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可以看成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也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情深意切。

王浚怀中止谗言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

王浚(252—314),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著名将领。

三国末期(280),西晋名将王浚利用火烧铁索的计策灭掉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王浚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让人没料到的是,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然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由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珍宝据为己有。

这一诬告,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十分畏惧。

然而王浚又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这样被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王浚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时,都一再陈述自己在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什么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之词!有几次他越说越激动,甚至不向皇帝辞别,就怏怏不快地离开朝廷。

王浚的一个亲戚范通见状,就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眼一瞪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推心置腹地说:“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自息。

◎故事感悟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级,是讨人嫌的,容易招致上司嫉恨。自己的功劳自己不表白功劳也还在,而由自己表白出来,别人功劳放在哪?所以不合人情的捧场行为,是很危险的事情。

顺宗守拙

◎中庸者,方能成大事。——杨铭

唐顺宗李诵(761—806),汉族,唐德宗长子,曾用年号永贞,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3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就算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唐顺宗也是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

李诵做太子时,便好壮语,以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贤名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

当时,翰林待诏王叔文因为下得一手好棋,故而能出入东宫,陪伴太子李诵娱乐。王叔文饱读诗书,深谙治国安邦之道,有空就给李诵讲述民间疾苦。

有一天,李诵和陪伴他读书的官员谈天。有人说,最近几年,皇宫里的宦官经常到集市强买东西,付钱很少,甚至不付钱,使买卖人空手而归,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大家都把这种现象叫做“宫市”。李诵听完,兴致勃勃地说:“我知道这件事,正想尽力向主上进言呢!”

大家听了太子的话,都拍手叫好赞成,唯有王叔文站在一旁默不作声,李诵感到有些奇怪。等大家告辞时,李诵就把王叔文留下问他:“刚才我说要向主上进言,先生一言不发,难道有什么想法吗?”

王叔文点点头,说:“承蒙太子的宠信,有什么见解敢不禀告吗?我知道,身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应该关心陛下的饮食起居,经常向陛下请安,而不应该谈论外面的事儿。况且改革一事又是当前敏感问题,您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您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您,您将何以自明?”

李诵听了这番话大吃一惊,细细琢磨王叔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心里也颇有些后怕。父皇一向袒护宫市,如果同父皇闹翻了,太子就做不成了,将来也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因此,李诵流着眼泪对王叔文说:“幸亏先生指点我,不然我真不懂得这个道理!”

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有话也不敢说。直至熬到继位,方才有了唐朝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故事感悟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申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失败,不是智者所作所为。

◎史海撷英

唐顺宗多能

唐顺宗李诵在做太子的26年当中,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也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因此在政治上逐渐走上成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顺宗对各种技艺学术都很上心,对佛教经典也有涉猎,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每逢德宗作诗赐予大臣和方镇节度使时,一定都是命太子李诵书写的。而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师之变”随皇帝出逃避乱时,太子李诵执剑殿后。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他常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敌。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也确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

◎文苑拾萃

冉 溪

(唐)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咏史

(唐)柳宗元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

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上官均断狱持平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子

上官均(1038—1115),字彦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上官凝次子,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累官侍御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给事中、朝议大夫,进爵历阳县开国男。上官均任朝廷谏官时,先后参罢首辅大吏蔡确、张璪、苏辙、李清臣等,政和中以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78岁。上官均著有《曲礼讲义》2卷、《奏议》10卷、《广陵文集》50卷,有子上官怡。

上官均自从踏入仕途之后,以其弹纠不避嫌隙、持正论法饮誉同僚,史称“其为人若可观”。

元丰(1078—1085)年间,经蔡确举荐,上官均出任监察御史。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发生一起劫掠杀人案。经地方法司审理后,大理寺详断官对断案结果也予以认同。但是,审刑院及刑部对此却有疑议,京师中有流言称,大理详断官窦莘等接受贿赂,所以才会徇私枉法,认同相州法司的处断意见。最后,这起涉嫌受贿案由御史台负责审理,时任知谏院的蔡确也受命参与其中。

蔡确引荐数十名以猜忌、险刻为能事之刻薄之徒,严厉追查此案。涉嫌此案的大理寺官员都被“枷缚暴于日中,凡五十七日,求其受贿事”。在审理此案的前后两个月时间里,蔡确“持法刻深,言不及仁,穷治诘问,不考情实,以必得奸弊为事”,用的完全是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审讯法,严刑逼供。并且,蔡确还深文巧诋,追查其余,甚至无限上纲上线,追查到当朝宰相,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无敢明其冤”。

身为此案审刑官的上官均目睹蔡确的暴虐,心中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制止。其实,上官均也有难言之隐,不仅蔡确对他有举荐之情,而且在蔡确的酷刑逼讯下,“所勘官吏语言多连及权要迹涉阿蔽,亦恐蔡确藉此为说”。在这种情势下出面,肯定会为自己招来阿谀附会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