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母亲的“这有什么用啊?”这句话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我最不习惯回答的问题,也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句话真是应该值得我格外注意的问题。因为我自小到大,没有被父母问过这个问题。从小就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做很多“一点用都没有”的事情,对我影响竟是那么深远。他们从来不问“这有什么用?”相反,“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是越来越“务实”了。我顿悟,原来现在很多孩子是伴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想到此处,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真正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用”时,方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的。正义、尊严、爱情、文明、宽容、诚信,这些东西一再在茫然、彷徨、无助、灰暗的时刻拯救我,慰藉我,给我力量。对很多人来讲,这些可能都“没有用”,我却坚信: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会把我的感悟和我的老师和学生们分享: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咱教师可不能“心穷”啊!
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的问题就是:如何继续加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记得一次外出学访,听一位校长感慨道:“一定要努力在教师的头脑中种下学习的种子,不然就会生出思想的杂草。”想一想,我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我想:无论是身为教师的我们,还是广大的民众,对看得到的物质上的贫穷,我们都会发奋,千方百计地努力去改变。而看不见的东西,才更应引起国人的警醒——那就是“心穷”。
穷乃匮乏之意。国穷、家穷、身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人们往往关注较多。而对于“心穷”——精神的匮乏,很是重视不够。
现实生活中,“心穷”之人也不鲜见。看看媒体报道,瞧瞧身边世界,寂寞空虚、心浮气躁、徒自烦恼之人有之;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搬弄是非、寻欢作乐之人有之;甚至还有的人以身试法,锒铛入狱……
也许他们有点钱,算得上富裕之人。也许他们感到已经很满足了,还洋洋得意,但心里却是荒芜、苍白的。“心穷”,知识贫乏,脑中空空,精神也会有种种痛苦。由于缺乏知识,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缺乏了解和洞彻,就会常常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生活中的些许挫折,个人利益的微小损失,都可能在心里引起极大的烦恼、忧愁、痛苦和悲伤。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家穷,生活困苦,日子难过些,但有精神支撑,可能因为奋斗会过上富裕的日子。而心穷之人却常会限于窘迫之中,表现在文章中,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没有条理;表现在工作中,怨声载道,束手无策,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
身穷,会生出疾病,心穷则可能使人心中长出杂草,精神染上疾病。有些人看问题太偏激、好走极端,甚至好心办坏事;有些人空虚无聊,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有些人纸醉金迷、玩火自焚……
人们为身穷而深深忧虑,因为人们懂得健康对我们是多么重要。而心穷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更重要。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它需要精神的依托,需要无私的境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着理想和美好未来憧憬的孩子们,当他们走进校园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真的没有理由“心穷”!
那么,让我们用知识浇灌那干涸的心灵,滋养那荒芜的心田,用阳光代替阴霾,鲜花代替杂草。当我们的心灵变得丰盈而富足,思想变得深邃而高远,前进中的我们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建设学习型团队,将使我们不再是那“心穷”之人。
把心放平
一天上午,家人外出办事去了,孩子也上学了,自己独自在家。当一切收拾完毕后,关掉手机,为自己沏一杯淡淡的清茶,在阳台椅子上临窗而坐,手捧《人生183个智慧》仔细阅读起来。整整一个上午,无人打扰,此时真的感受“把心放平”的滋味是何等的美妙惬意。
此时的我,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只属于我自己。时间由我主宰,不是“金钱”,不是“效益”,只是和煦的微风,我的心情也一如微风拂过的树叶,舒展摇曳。
清静的时光很快过去,心里的感受也越发清晰明了。这本是个浮躁的社会,太多的人想争先抢上,太多的人欲望无止境。难怪啊,大街上矗立的高楼、飞奔的汽车,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变化无穷的服装,电视上的俊男靓女,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人情难静、心难平。
按理说学校应该是个清静的地方。可是今天他来检查,明天你来验收;今天你是劳模,明天他是先进;今天你是骨干,明天他是带头人;今天你评上了高级职称,明天他做了科长……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心也在蠢蠢欲动,意难平心难静。其实世上本无事,只因自扰之!学校还是清静地,如果是心偏了,眼沌了,那路亦窄了。
心走向名,不好安放;心走向物,不好安放;心走向静,得以安放。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不为外事外物所干扰,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手捧圣贤之书,把心放平,全心全意投入一项令人愉悦的事情,此愿足矣,外面发生什么事又有何妨。
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听一听鸟鸣,看看周围的景物。和好友无拘无束地说说心里话,不管外面世界多么精彩,我心依然。做不了鲜花,就做绿叶:做不了优秀,就做良好。得一心静,此乃大福,得此厚福,还需把心放平。
不能一直夸下去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刚刚走出家门,正巧看见邻居的六岁的儿子大哭大闹。小家伙平常挺乖的,而且也讨人喜欢,看着他的模样,我忍不住过去劝了两句。我爱抚地摸着他的头说:“不许哭啊。”然后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说:“帅气的小宝宝哭时可就不好看喽。”小家伙抹抹眼泪望着我,眼里满含着委屈。邻居无奈地摇着头,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清早,她领着六岁的儿子到马路上骑车,儿子提议和妈妈赛车。他在前面使劲地蹬着自己的小童车,身子向前微倾,全力以赴,样子很可爱。妈妈跟在后面故意慢慢骑,真不忍心超过他。儿子以胜利告终。他信心十足地又向她提出挑战:“妈妈,你敢和我再比一次吗?”这一次,妈妈拿出真实水平,一下子就超过了他,而且遥遥领先。儿子非常沮丧,任凭妈妈怎样哄劝,就是不肯继续骑车了,还大哭大叫。尽管妈妈一个劲地哄劝,就是不行。这就是我刚看到的前面哭闹的一幕。我又劝了劝邻居,带孩子回家再教育吧,我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在赞扬声中长到了六岁。
看着这样的情景,我想起了一位家长曾经和我谈起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是争强好胜,唯我独尊,无论什么都要赢,却从来都输不起。上幼儿园时,他每天最早到校,一定要坐教室的最前排;下跳棋时,他非要获胜;就连吃饭也要第一个吃完。老师发给他小红花,他相当看重,认真地摆在茶几上,念念不忘。儿子把荣誉看得如此重要,肯定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家长为此沾沾自喜,很是得意。
我曾为他有这样好强的孩子而高兴,但也不时有一丝隐隐的忧虑浮现脑海。而今的邻居孩子骑车事件让人如梦初醒:我们真应该开始认真反思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了。
孩子们在一味的赞美中成长着,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对他们赏识和肯定。在大人的激励下,他们非常注重自我表现,非常渴望得到人们的夸奖。他最早到校,是为得到老师的一声夸奖;他下棋争胜,是为证明自己聪明;吃饭第一,是为显示自己很棒。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的一味赏识和赞美中,使孩子们上了瘾,是我们廉价地给了他们一个个美丽的梦幻。这样孩子认为他们永远是个赢家,从而无法面对自身的瑕疵甚至失败,不愿正视现实。一次不经意的小小失败,就会打破他们美丽的肥皂泡,他们幼小的心灵何以承受得住?
我想,孩子们是被赞美塞满了头脑。他们的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护花使者的喝彩。我心中不禁一颤,孩子们哪,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会时时会宠着你、护着你、让着你,哪有人总会故作失败来成全你呢?当有一天,身后的护花使者不复存在,你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坚持下去吗?如果你们从来不会应付失败的局面,不会自己为自己加油喝彩,那么终究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的征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充满坎坷,有时充满失意,有时充满痛苦,前进途中免不了会失败。世界上从来没有常胜将军,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更要让孩子学会在失败中成长并且逐渐走向成熟。
正如人的身体需要五谷杂粮的不同营养,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赏识和赞美,更需要品尝失败的滋味。天下为人父母者,在教育自己的宝贝时,千万别让荣誉迷失了他们成长的道路,否则后悔晚矣。作为老师,我们也要补上这一课!
困难的价值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把困难当作沉重的包袱和痛苦的累赘,从来不考虑困难本身蕴含的价值,更不会考虑通过战胜困难,体现和增强自身价值。
辩证地讲,困难永远只是相对的,有时它是万丈深渊,有时它则是催人奋进的阶梯。这就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正视它、对待它。如果我们不断升高人生的标杆,就必将会冲击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成功。
爱默生曾经说过:“每一次挫折或者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往往隐藏在困难背后的价值是无限的。
前一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出台,在教师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波。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面对个别老师的斤斤计较,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迫使我不停地思考。应对,反思,引领,正是这些困难,使我对管理工作,对实施教师评价,又有了新的理解。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与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完善修改了实施方案。通过这件事,我再一次认识到困难带给自己的挑战,懂得了战胜它,方能体验成长的价值。
我想,假如将困难比作优美风景前的一座大山,如果看到山高就害怕长途跋涉,扭头就走或者爬到一半就放弃,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山那边的景色。如果我们不怕山高路远,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越过大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山外最美的风景,而且还可以继续启程爬上更高的山,看到更美的景。
其实,许多事情做起来并不难,关键看我们是否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志在必得的决心。俄罗斯有句古老的谚语:“把你的帽子扔进围墙里”。意思是说,当我们想翻过一堵很难攀越的围墙时,请先把自己的帽子扔过去。
当我们把自己的帽子扔进围墙里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境。既然帽子已经扔进去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翻过墙去,因为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事,才可能成功。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没有实现自己原先设定的目标,我们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接近我们的目标,达到自己最大限度上的成功。我们就可以很自豪地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了,我无憾。
跨越“栏杆”
晚上,电视里介绍一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在意外失去双臂后平衡感更强,双脚更加灵巧,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事。联想盲校的教师跟我说过:“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比普通人要灵敏得多。”敬佩之余,感叹这一切好像都是上苍安排好的一样,就像人们常说的,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倘若你不缺少这些,你可能就得不到它们。
有意思的是,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著名外科医生阿费列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很多病人的患病器官并非像人们所想象得那样糟糕。恰恰相反,在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为抵御病变,它们常常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阿费列德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学艺术的学生视力大都不如常人,有的人甚至是色盲。缺陷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理想,反而促使他们走上了艺术之路。阿费列德认为,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他将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了更广泛的层面,于是诞生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叫跨栏定理。它的寓意是:设置在你面前的栏杆愈高,你跳跃得也就愈高。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难度的高低。
我想,根据阿费列德的“跨栏定理”,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实际上,这是非常好理解的,当一个人遭遇突变时,几乎都有恐惧感,可恐惧过后的表现呢?竖在你面前难以逾越的栏杆,是令你恐惧,还是使你感到兴奋?这是一种心态差异,也正是此种心态差异使人们的成就有了不同的差距。
对任何人都一样,设置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付出的努力就愈大,愈是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就你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无论做任何事情,愈是我们积极努力地去做,愈是速度快效果好;愈是视其为困难,愈是觉得麻烦重重,问题一大堆。这充分说明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就能够将困难由大化小,直到完全解除。敢于挑战困难的人才能够战胜困难,将挑战困难视为一种愿意做的事情,一种非常高兴和愉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