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宋
948600000178

第178章 :以慰忠臣

经此一击,年事已高的张忠嗣病倒,没多久便与世长辞。

由于完颜南家的荒唐行为,导致了张氏的悲惨结局,还送掉了张忠嗣的一条老命。不要说是张家人,就连张忠嗣的弟子和老部对朝廷也十分不满,甚至怀疑是完颜土没有尽力。

完颜土费了半天力气,却弄了个里外不是人,险些给气出病来。不甘心失败的他悄悄查问,却发现是修仪高氏向金主吹了枕头风;而在高氏耳边挑唆的,正是上一次出首昭媛完颜莎里古真和完颜余都姐妹的那个内侍。

勃然大怒的完颜土还没有失去理智,他认定了此事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再三追查之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户部尚书何文胜。

为了铲除奸佞,完颜土与自己的同党商议,派出刺客刺杀何文胜

倾天网在这些“大金忠臣”中间早就安插了内奸,虽然无法进入核心,但事先已经发现了一些苗头,便准备派人前去保护何文胜。

经过再三考虑,何文胜断然拒绝了倾天网的好意,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成为了金朝忠臣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会有人盯着自己。而自己的出身不过是个小小商人,而且平时只会媚惑主上。如果,他的身边突然多出了一些武功好手,一旦被完颜土他们发觉不对,会影响到整个大金的朝廷,搞不好就会影响大宋北伐的计划。要是自己真的被完颜土等人刺杀成功,那么金主迪古乃根本不会放过这些敢于违背自己旨意的人!大金又会是一场血雨腥风。

倾天网诸人无法劝说的动何文胜,不能派人在他身边保护,只得加强了外围的防护。这样的防护显然不够,完颜土毕竟是女真权贵,找来的刺客水平极高,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在何文胜离宫返家的途中将其刺杀。

不出何文胜所料,当完颜土他们正在庆贺除掉了奸佞的时候,气疯了的迪古乃又一次掀起了血浪,他以自己一条命换取了大金柱石的垮塌。

金主迪古乃此次血洗,针对的就是完颜土他们那一批人。

如果说,过去金主迪古乃杀的是什么人都有,现在他杀的,是大金真正的忠臣。如此冷血的杀戮,完全摧毁了大金臣民对朝廷的忠心,扎下了反叛的根苗。

何文胜用自己的命换取了对大金最沉重的一击!此时,大宋还不能公开表彰他的功业,金主迪古乃却丝毫没有察觉何文胜的用心,对他封赏有加,甚至封其为国公,并赐下谥号“敬业”。

直到金朝灭亡前一刻,金主迪古乃才得知:大宋天子赵惇下旨,追封“何文胜”、也就是浙江商人喻寄性为国公,赐谥号“至诚”,这才知道上了宋人的恶当,险些被气趴下。

大金的日子不好过,但大宋却又有了喜事:重兴八年七月,皇后马忆灵再次生产,生下了皇次子赵坦、皇次女赵月灵一对可爱的双生子女。

也是从此时起,大宋皇室留下了一个传统:凡女孩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灵”字,以纪念孝贤皇后虞水灵。

大宋重兴十一年六月,年已八十高龄的忠信郡王岳飞病故,临终前虽然遗憾不能看到大宋北伐中原,但却十分的安慰:大宋平定中原已经不是梦想。

天子赵惇下旨为其停朝十日,天下服白送葬,配祭太庙,并赐谥号“精忠”,以慰忠臣!

和已经纷乱成一团的大金比起来,大宋现在可以说是万众一心,不止全力参加备战,有不少商人还捐献出大批的钱粮物资。正如当年虞允文对李纲大人所说:安抚民心、调动民意。

大宋百姓何止是对开战不持反感,简直是踊跃参加。大家的劲儿都在往一处使,憋足了要和金人算总帐。

这几年,是大宋在为北伐战争做最后准备的时间,要从西征的布置中转换,而且还要在北伐前稳定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更主要的是为北伐准备钱粮军备,扩充军队,大宋上下也已经是忙成了一团。这种忙乱却是喜在心头,盼望多年的复仇终于见到了希望。

大宋重兴十二年八月,一声晴天霹雳震响了整个大金,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周围国家和部族:耶律氏和大氏以“反抗****”为由,联合在河东南路的潞州起事,不到一个月,总兵力扩大到八万之众。

以耶律氏起事为导火索,大金天下纷乱开始:九月初,杨继周在大宋故地南京路的许州起事,兵力多达三万;九月底,董耀宗在原属幽云的河东北路太原府起兵响应,兵力也有万余。此三处起事声势浩大,连陷数城,很快成扩展为一方割剧势力。

气疯了的迪古乃下旨,调动四十多万大军围剿这三处起义,一定要他们镇压下去。

这边金军刚刚调动到位,还没来的及攻击,大宋重兴九年十二月底,京畿之地的中都路爆发了由赵氏宗亲赵天行领导的起义,集聚两万多人迅速攻占离中都不足两百里的尉州,被****逼上绝路的百姓纷纷响应,严重威胁大兴府的安全。

这边的葫芦还没能按下去,那边的瓢却又浮了起来。

大宋重兴十一年一月,靠近大宋的疆界的山东东路海州再次爆发起义,谭稹、詹度在此地振臂一挥,应者踊跃,数十天的时间便有了三、四万的兵马,横行整个山东,破坏大金的海运基地,与不断扰乱大金海疆的宋军水师遥相呼应。

整个中原之地战火连绵、混乱一片,大金在此处的统治呈现出崩溃的局面,金主迪古乃不得不调兵平叛、到处救火。

就在大金已经是焦头烂额、狼狈的忙于应付的时候,大宋再次传出了一个让天下震惊的消息:大宋天子赵惇以“解民倒悬、复我河山”为号召,誓师北伐!天子赵惇将亲自领兵、御驾亲征。

随即,天子赵惇下旨以九岁的皇太子赵扩监国、安平王赵适辅助,中枢重臣协助。

唯一和上一次不同的是,天子居然给了皇后马忆灵一道旨意,授予她在关键时刻制止朝廷错误决策的权力。

对于此次天子出格儿的作法,中枢还没表示反对,太上皇先明确表示了赞成。

这一嘛,是因为马忆灵确有干才,虽然比不上孝贤皇后虞水灵的治国之才,但她把负责的承宣院打理的井井有条,带着一群贵妇和贵女把生意做的是风声水起,大是大非上皇后绝对能把的了关;第二,也是因为皇太子年纪太小,还不能自己做主。

这仗一打就会是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有可能。万一有什么大事,安平王赵适毕竟不是皇帝,总有不方便决策的时候,与其一有个什么事儿就把太上皇折腾出来,还不如给皇后以决断的权力。这样,太上皇仍然可以以中立的身份,平衡着朝政。

连太上皇都表示了赞成的意思,臣子们还有什么说的,只有同意了。

在天子赵惇出征的期间,大宋朝廷形成了权力的三角:皇太子赵扩和安平王赵适、中枢和众臣,然后加上一个有着否决权的皇后马忆灵。这个三角的基础,则是虽然不干预朝政,却在臣民中有着崇高威望的太上皇。

这样的权力分配,应该可以保证朝廷的平稳运行,以全力支持北伐战争。

大宋重兴十一年三月一日,京师临安北郊。

经钦天监再三推敲,才选中了今天作为出征的黄道吉日。

对于大宋臣民来说,这个日子已经盼了太久,从靖康之耻算起,光阴似箭,他们已经盼望了四十八年。当年逃亡南下之时的孩童也已经年过半百,眼泪早已流干,大家盼的就是能够重归故土,回到祖宗创下的家园去。

高大的点将台似乎要直耸入云宵,无数旗帜随风飘扬,宏亮、庄严的出征乐响彻天地之间。

放眼望去,台下平原上战鼓与号角不断的交替响起,一队队、一行行排列整齐、精神饱满的士兵,拥山塞野、连绵不绝,一眼看不到头。

刀如林、枪似海,在阳光下不住的闪动着点点寒光,除了旗帜飘动和偶而马匹发出的喷鼻之声,参与点将仪式的十万军队并无半点声响。

为了保证最后的胜利,这一次的宋金决战,朝廷可以说是拿出了大宋军队的所有家底,三个近卫禁军的兵力和人员配置完全到达了恐怖的地步,所有的武器、装备全部更换;而做为近卫禁军王牌的龙威近卫禁军人材鼎盛,简直成为了临安武校毕业生学生会。

西征名将则是全部出征,一个不少,随便来上一位就够大金喝一壶的,何况是一群狂人一起出阵;这样的组合,自然能将大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完全发挥出来。

为了应对战争,各支出征的禁军在数年的时间里,急剧扩张。在超过五十万禁军将士的背后,则是三百多万的民伕和厢军组成的后勤运输队,他们是军队后勤的保障。

晨时九时整,号角长鸣声中,全身戎装的天子赵惇在礼乐声中登上点将台,北伐诸将在身后随行,然后才是诸位皇亲国戚、大宋臣子拾阶而上。

到了台上,以天子为首,所有人都在祭台前跪倒,台下军民也随同下跪,请求上天和祖宗佑护。

祭礼完毕,天子起身,走向点将台正面,看着台下如林的将士,澎湃的激情冲击着心田,一股浩然之气在胸膛中猛然升起,提气高呼:“讨还血债、复我河山!”

“讨还血债、复我河山!讨还血债、复我河山!讨还血债、复我河山!”

十万大军雄壮的声音直升入天空,大地也被震得瑟瑟发抖,上天仿佛也被大宋军民的血性所感染,本来还飘动着几丝云彩的天空突然睛空万里,明媚的阳光普照在大地上,天地间一片光亮。

天子猛然举手,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喝声慢慢静止。天子拿起内侍送上来的金印、兵符和令箭,拜将大典正式开始!

随着天子一道道旨意,奉到君命的大将不断的向天子发出誓言,然后退到一边等候。

拜将大典一直进行了半个时辰,各路兵马主将皆已分派完毕。

天子最后向诸将举杯:“诸位卿家,朕现在将大宋的国运交付到诸位的手上,为诸位将军奉酒以壮行色!”

诸将皆将内侍所奉御酒一饮而尽,然后向皇帝最后一礼,庄重发誓:“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诸位将军先行一步,打到大金中都的时候,朕为大家置酒欢庆!”

“请陛下放心,臣等定然不负圣望!”

践行已毕,天子赵惇抬头看了看天色,猛然抬手一挥:“北伐,大军出征!”

军号和战鼓响起,诸将向天子拜别,然后起身向点将台下奔去,台下军队开始按次序开拨。

看到三弟赵平和侄子赵义也起身准备走向台下,天子上前一步,伸手拉住了他们。

二人有些诧异的看向他,赵惇无奈的笑笑:“三弟、义儿,一切小心,尽量……安全的回来。”

“二叔,你就放心吧,赵家子孙也有英雄好汉。”成安侯赵义深怕事到临头二叔又反悔,自己又没有上战场的机会了,着急回应了一声就想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