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克林顿总统发布12958号总统令,授予包括总统在内的20名人员将信息归类为绝密的权限。然而,总统令还允许这20人将加密权限授予另外1336人,实际情况甚至更复杂。根据1997年美国国会报告,约有200万名政府工作人员和100万私人合同商拥有直接授权或“衍生”的分级权,直接导致能够接触秘密信息的人数增加。政府设密的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华盛顿邮报》调查发现,有85.4万名政府和非政府人士有权查看保密等级最高的绝密信息。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曾经抽查3500份用于批准授权的调查报告,发现其中87%按照标准缺少至少一份所需文档,甚至缺少所调查人员此前供职情况等,12%的报告缺少对被授权对象的面谈记录。2005年以来,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将存在缺陷的授权流程标记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涉密人员、信息数量和地点的增多,使得信息跟踪更加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冠以“机密”,使得人们对政府的判断能力产生怀疑,正所谓“皆为机密则不成机密”。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里安在199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机密信息的快速增长,保持机密的必要性正在下降。莫里安说:“几乎所有信息都被宣布为机密,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机密,信息被泄露也没有任何惩罚。”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阿桑奇的看法一致,即机密信息应当越来越少。在2009年1月21日就职的第一天,奥巴马向政府机构发信,呼吁政府机构更开放、更透明。奥巴马随后发起一项政府部门之间的评估活动,并催生了2009年12月29日的总统令。该总统令要求数百万“衍生的”信息加密者定期接受培训,学习哪些信息应当被加密。该总统令还要求政府部门引入外部专家,评估加密规则。最重要的是,奥巴马的总统令要求信息加密者在他们创建的文档上署名。目前,信息加密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美国国防部。一名政府官员表示,国防部对这样的改革持“抗拒”态度,因为国防部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加密能够保障军队安全。作为回应,奥巴马2010年7月要求所有部门发布新规,在2010年底之前执行2009年12月的总统令。
不过,这样的相似之处并不能使奥巴马和阿桑奇成为盟友。奥巴马已经发现,重建政府的可信度非常困难。希拉里表示,大规模披露加密信息将导致人民的生命处于危险中,并威胁国家安全,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一些共同问题的解决。维基解密的做法也导致美国收紧了安全政策。在与白宫进行讨论之后,美国国务院切断了NCD和SIPRNet的联系。美军中央司令部则重新封杀了对可移动设备的使用,并要求任何机密文件向不安全设备的下载都需要第二人批准,而计算机上也将安装软件监控对机密信息的恶意使用。
这些举措是否有效仍然未知。美国情报部门一名前官员表示:“世界正在向更加开放迈进。相对于在大量机密的环境下工作,在机密较少的环境下工作将更有优势。”然而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1971年6月,美国发生了“五角大楼越战文件”泄露事件。尼克松政府认为文件是政府机密,事关国家安全,将《纽约时报》告上纽约地区联邦法院,请求法院禁止报纸刊登相关报道,获得法院支持。但是《纽约时报》随即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由于尼克松政府无法证明报道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实际损害,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政府败诉。美国政府只能坐视《纽约时报》披露越战机密文件而无计可施。在美国,除非触犯《间谍法》等规定,媒体和个人没有为政府保密的义务。
阿桑奇从中领悟到,越来越多的机密信息带来了大好机会。而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难以破解的难题。美国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戴维·罗斯考普夫认为,真正的危险不在泄密者,而是来自一种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已经“完全失控的”美国政府保密文化。要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美国政府不能把重点放在个人身上,而是必须认识到,在超过300万人有权接触的保密体系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机密。在这种体系中,每年有数百万文件被不必要地加密。而一位美国高级将领表示,在被冠以“机密”的信息中,超过95%可以公开获取。“保持机密的关键在于机密较少,并在较少人中间共享。”
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了一支维基解密特遣队(WTF),对维基解密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全方位评估。除中央情报局反间谍中心的特工外,还汇集了全国多个部门20多名成员。小组主要任务是列出被泄露文件的明细清单,追查泄密人员用何种方式将机密文件传出,并评估造成的影响。维基解密让美国国家保密工作颜面扫地,导致今后情报搜集工作困难重重。因为美国若连自己的秘密都无力保护,又如何说服“线人”有能力为他们的身份保密呢?
操纵肯尼亚大选结果
维基解密公布了大量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内容的各国机密文件。借助网络传播优势,被刻意隐藏的秘密一夜间大白于天下,引发了一系列丑闻和危机。
这种随心所欲、不顾一切地揭秘,是对制度的挑战;这种挑战也可能促成一些社会进步,但更多时候将给社会制造混乱。
2007年8月,肯尼亚大选在即。维基解密公布了克罗尔国际风险咨询公司的一份绝密文件。这是2004年肯尼亚大选之后,肯尼亚政府委托克罗尔公司完成的秘密报告。
2002年之前,丹尼尔·莫伊任肯尼亚总统达24年之久,他是一位独裁者。2002年12月,姆瓦伊·齐贝吉高举肃清腐败的大旗,率领民主党与论坛(肯尼亚)、自由民主党、国家党等其他13个反对党结成“全国彩虹同盟”,并成为该联盟的唯一总统候选人,在第三次多党选举中击败莫伊的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上台,当选为肯尼亚第三任总统。
齐贝吉在掌握国家大权之后,便委托克罗尔公司完成这份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和一份附加报告,一共花费了肯尼亚政府近200万英镑。齐贝吉把这份秘密报告当做一柄利刃,作为对付莫伊政府的政治筹码,向莫伊施加政治压力。
莫伊一直都是肯尼亚的首富,这份报告是肯尼亚新闻界的终极目标。2007年,阿桑奇奔赴肯尼亚,设法在定于12月28日举行的肯尼亚全国大选前夕拿到这份报告。维基解密公开这份报告时,正是齐贝吉和他曾经击垮的老对手莫伊修好的第三天。
这份长达110页的报告显示,肯尼亚前总统丹尼尔·莫伊执政期间,莫伊和他的亲朋好友、合作同伙,先后掠夺了至少2500亿肯尼亚先令(约30亿美元)的国家财富,并曾从事多种违法行为。其中大部分资金被用作莫伊的竞选资金,另有一部分被转移到全球30多个国家。相关细节包括,莫伊的两个儿子分别拥有6亿和8.5亿美元财产,莫伊本人曾与意大利毒枭勾结并印制伪钞,他的派系在比利时拥有一家银行等。
外界普遍相信,泄露这份报告的是一位对肯尼亚反腐工作不满的政府高官。2007年8月,维基解密公布这份报告,没过多久,相关信息即被英国《卫报》所引用。报告的公布,当即让齐贝吉总统感到犹如芒刺在背,“打虎不成反成鼠”。秘密报告改变了剑拔弩张的肯尼亚大选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结果,齐贝吉总统丢掉了大约10%的选票,不得不面临下台。报告揭发的贪腐官员,在这次肯尼亚大选中全部落选。
12月29日,肯尼亚选举委员会负责人基文图说,截至29日中午,计票工作已经完成了3/4,主要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领导人拉伊拉·奥廷加的支持率约为49.5%,而现任总统齐贝吉的支持率则为45.3%,奥廷加以4%的优势稍领先于齐贝吉。不过非官方点票数字却表明,齐贝吉得票领先。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是:姆瓦伊·齐贝吉46.4%,拉伊拉·奥廷加44.1%,卡隆佐·穆肖卡8.9%,其他六名候选人共0.8%。
12月30日,肯尼亚主要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领导人拉伊拉·奥廷加指责齐贝吉在选举中严重舞弊,企图堵塞票箱篡改投票结果,要求对全部选票重新计票,但被选举委员会拒绝,他的支持者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随后,肯尼亚发生了席卷全国的骚乱,导致1100多人死亡,3500人受伤,近6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数百人遭强奸。
此后,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两大政党实现和解,组建了联合政府。这也导致了一个新的变化,肯尼亚修改了宪法,力图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政府。
这或许就是阿桑奇所期待的,把重要信息泄露给新闻界,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府和一个健康的社会。
但是这也带来巨大负面效应。肯尼亚爆发骚乱,让阿桑奇和维基解密备受诟病。媒体和大众质疑,到底是信息的完全公开化重要,还是在某些时刻安全稳定更为迫切?
突尼斯政变背后的维基革命
岁末年初,“非洲明珠”突尼斯爆发了持续近一个月的全国性街头抗议和社会骚乱,执政23年之久的本·阿里总统前往沙特阿拉伯避难。突如其来的街头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震撼着整个阿拉伯世界。
对于突尼斯政局的突变,人们将其归咎于本·阿里总统家族腐败、社会失业率高、食品价格上涨等。不过,在诸多因素的背后,维基解密的推波助澜不可忽视。
2010年11月28日开始,维基解密网站陆续公布美国外交电报,包括美国驻突尼斯大使戈德克从2008年起向美国国务院发出的一系列外交电报。戈德克的外交电报原本被列为机密,2018年才能解密。维基解密提前将其解密,瞬间在突尼斯引发轩然大波。
在外交电报中,戈德克声称突尼斯腐败情况非常惊人,本·阿里正在失去民众支持。他形容本·阿里家族犹如“黑手党”,控制着整个突尼斯经济,“权力核心贪污日趋严重”,国外有35亿英镑巨额资产,总统及其夫人家族成员巧取豪夺、贪污聚敛、生活奢侈。
在2009年6月的一份外交电报中,戈德克说:“权力核心贪污日趋严重,连一般突尼斯人都知道,民怨四起,甚至憎恨第一夫人莱拉和她的家人。”突尼斯是“警察国家”,总统早就与人民脱节,在突尼斯做任何生意几乎都要经过总统家族成员之手。总统总是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他信任的政治家族里,他的妻子莱拉曾被曝光安插自己娘家的亲戚出任政府大员。戈德克还称,“没受过教育”的本·阿里,要求在一家与政府合资的企业中占50%的股份。
另一份2009年的外交电报描述了本·阿里女婿默罕默德·沙克·马特里在海滨豪宅举办的一次宴会。在这之前,马特里把美国大使馆隔壁的一块土地以政府水利部门的名义进行征用,然后兴建巨大的海滨豪宅。戈德克描述说:“一个巨大的游泳池还有一个大约50米高的露台。”里面还有许多古罗马的工艺品,马特里说它们都是真品,其中包括一个“朝游泳池吐水的狮子头”。客人们享用着用私人飞机从法国南部小镇圣特罗佩空运来的12道菜和冷冻酸奶,一只宠物老虎在花园里漫游。
还有一份外交电报的标题直接就是“突尼斯的腐败:你的就是我的”。电文称:“在突尼斯,只要是总统家族成员看上的,无论现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终都得落入他们手中。”
戈德克在电报中称,从总统家族以下,如今的突尼斯已是腐败成风。护照到期、超速罚单、偷漏关税,这一切问题都能靠钱摆平。同时,腐败也增加了当地的投资成本,使得一些跨国企业撤资,进一步加剧了突尼斯的失业问题。
电报内容一经披露,突尼斯的许多年轻人就利用Facebook、Youtube、Twitter大量传播,给已经呈现骚乱状态的突尼斯注入了大剂量的“催化剂”,加重了突尼斯民众的“被剥夺感”,反对总统家族和政府的网络视频、政治宣言很快就在网上出现。这些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全国性街头抗议运动。
几份没有明确标明消息来源、真实性值得怀疑的美国外交电报,一夜之间就在突尼斯掀起了惊涛骇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将这称为“世界第一场维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