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知名记者和博主阿列克谢·纳瓦尔尼创办了一家“维基解密”式反腐网站,以披露和揭发俄罗斯国内存在的贪污腐败行为。网民可以在上面详细披露知晓的俄罗斯国内腐败行为,并在网站上展开讨论。纳瓦尔尼在俄罗斯是一个知名的公众人物,还是俄罗斯多家大型公司的小股东,他一直呼吁俄罗斯商业行为应该具备更高透明度。就在2010年11月,纳瓦尔尼指责俄罗斯石油输运管道巨头Transneft公司前任负责人在建造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时挪用至少40亿美元公款,在俄罗斯引起轩然大波。
2010年8月,泰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封杀了维基解密,然而不久“泰解密”(ThaiLeaks)就突然冒了出来,向泰国人提供解密信息。有人在美国微博网站Twitter上创建了一个链接,点开链接即可看到一个名叫“泰解密”的网站,这个网站和被封杀的泰国版维基解密提供的内容完全相同。“泰解密”的首页上发布了一则英文声明,称泰国政府封杀维基解密的行为妨碍了泰国人民参与“网络自由运动”,并表示“泰解密”将把维基解密网上有关泰国的全部“敏感信息”公布出来,用户可直接下载。信息中包括一段泰国王储开私人派对的视频。
德国伟克斯报业集团仿效维基解密网站,开辟自己的揭秘信箱,欢迎民众揭发秘密,或者上传秘密文件,与读者分享。伟克斯报业集团特别强调,他们不会透露揭秘人的姓名和地址。
此外,各个领域的山寨版维基解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比如,布鲁塞尔解密(Brussels Leaks),聚焦于欧盟的山寨维基解密,已有一个网站和一个Twitter页面。该网站由媒体专业人士和社会活动家组成的协作团体举办,旨在“将欧盟内部运作的黑幕暴露在公共领域下”。
贸易解密(Trade Leaks),网站口号是“政治领域看维基解密,商贸领域看贸易解密”,网站上线几小时点击量就超过6万。网站的理念是“个人和企业应采取互利和充分协商的交易(方式)来实现彼此的价值,而不是通过武力、欺诈、或骗取”。该网站由鲁斯兰·高更创立,他是澳大利亚的一名廉价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网站允许任何人直接匿名发布资料,不是由网站审查资料,完全让用户自主评价信息的价值。
巴尔干解密(BalKan Leaks),由阿塔纳斯·乔巴诺夫建立,是一名住在巴黎的保加利亚裔人士,致力于按照维基解密步骤来提高巴尔干地区政府的透明度并打击腐败。用户通过匿名加密的方式上传发布文件,网站在核实内容后再审查发布。网站格言是“巴尔干无人可保密”,宗旨是“那里有许多人想要让巴尔干变得更好,并且已经准备好来接受这一挑战,我们正伸出援手”。
印尼解密(Indo Leaks),已经发布了一些敏感文件,比如,1975年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和美国前总统福特关于东帝汶的讨论。
正当人们为全球范围“信息化暴动”欢呼时,也有很多人认为,维基解密模式“不用负任何责任”的随意性逐渐成为某种“与生俱来之恶”。史蒂文·阿福特古德是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政府保密计划总监、2010年度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先锋奖得主,曾在1997年迫使中情局公布年度详细预算。他在博客中将维基解密称为“信息时代的汪达尔主义”,“罔顾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虽然维基解密打着“维基”的名号,但是在匿名提供信息的机制之下,会带来很大隐患。2001年,ABC电视新闻频道曾引用“网络匿名新闻线索”称,10月底发生的邮寄炭疽病菌恐怖袭击事件的背后操控者为伊拉克政府,然而7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最终证实幕后真凶是一名与伊拉克毫无关联、精神抑郁的底特里克堡陆军防疫实验室生物学家布鲁斯·埃文斯。曾对这一线索深信不疑的《Salon》杂志掌门人格伦·格林沃德在事后说,媒体应当吸取教训,完整核实与公布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这与信息本身同样重要,一个潜在的撒谎者只要察觉到有被暴露在舆论阳光下的危险,就会加倍谨慎。
改变世界的网络权力
史蒂文·阿福特古德曾说:“他们有着非常理想化的保密理念,而这理念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似乎认为大部分告密者是光明正义的讨伐者,以单薄的个人力量向巨大的恶势力对抗。”阿桑奇毕竟势单力薄,仅凭一己之力或一个网站,是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更无法让这个世界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前行。
维基解密前几次公布的文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网站发展也几度兴衰。维基解密是民间机构,经费来源全靠捐助。因此,庞大的跨国利益集团,包括国际金融财团、跨国基金会、国际激进组织,借机有的放矢地向维基解密提供资助,进而操纵它的解密活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跨国金融财团开始为阿桑奇提供幕后资金支持,维基解密也经常暗中接受非政府组织的资金资助。
不少国际金融集团和国际组织甚至直接联系维基解密,表示愿意捐助数额不菲的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说,维基解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它是不代表某个国家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全球跨国集团的利益。
俄罗斯地缘政治问题研究院院长列昂尼德·伊瓦舍夫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研究表明,通过维基解密实施行动的幕后推手是一系列的跨国利益集团,特别是国际金融财团,它们企图降低国家在现有世界秩序中的作用,使国家受到完全的监督与控制”。于是,在庞大的跨国利益集团的暗中扶持之下,维基解密迅速发展壮大。阿桑奇把全球天赋异禀的超级黑客和情报专家组织起来,制定明确的窃密目标和任务,实施对各国的“解密行动”,以期达到影响现有国际政治关系,提升维基解密影响的目的。
为什么跨国利益集团会选上阿桑奇和维基解密充当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意图实施者?以往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掌握的技术、资本和销售网络三大经济要素,在世界经济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对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发号施令”,控制某国的某些行业乃至经济命脉;还可以通过支持某些政党或候选人,或支持某国政变等形式,来推动国家政治进程。比如,1954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参与推翻危地马拉阿本兹政府,1953年英国石油公司卷入伊朗摩萨政府倒台事件,1973年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直接策划参与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1991年跨国石油公司暗中支持海湾战争。
但是,现在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地缘政治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政治和经济联合体。跨国公司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继续采用赤裸裸的经济掠夺或操纵政变,否则会面临国际联合体的共同反击,这是它们所不愿意看到,也难以对抗的。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社会运行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正不断地从现实世界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力。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1992年在《决定命运的选择》报告中说:“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的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信优势为标志。”全球有影响的跨国互联网企业或网络媒体,掌握着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命脉--互联网的控制权,他们开始替代传统的跨国公司,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新兴政治力量。比如,2009年,Twitter、Google暗中技术支持伊朗总统大选骚乱;Facebook、Twitter掀起全球反查韦斯运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日益超出国家控制的范围,传统国家的权力正在受到以阿桑奇为代表的技术天才以及跨国大型互联网企业的窃取和独占。
列昂尼德·伊瓦舍夫院长指出,“20世纪初,曾流行过一种理念,既然权力是最昂贵的商品,那就应该由最富贵的人拥有。为了攫取国家权力,跨国利益集团正在积极操纵世界进程,逼迫国家及国家统治阶层乖乖就范”。阿桑奇的高超技术和个人理想,以及维基解密的强大解密团队和国际政治影响,为跨国利益集团提供了可以继续操纵国际关系的权力,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也有意愿且有能力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很快,他们就一拍即合。从此,维基解密就成为一种跨国利益集团的非武力的政治威胁,可以随心所欲兴风作浪,挑拨离间国家关系,甚至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达到消解现有国际政治乃至经济秩序的目的。
可以想象的是,在不久的未来,还会不断产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实力雄厚、能量巨大、类似维基解密的非政府组织或非国家行为体,从而进一步增强跨国利益集团对主权国家的影响力,对国际政治关系构成竞争甚至挑战,甚至改变现有世界体系。
秘密越多越不安全
维基解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老话:“秘密越多越不安全。”阿桑奇警告世界:只要是记录下来的东西,随时有被外泄的可能;学会适应这个没有秘密的新时代吧!
自从“特洛伊木马计”以来,各国政府就一直希望将自己的意图保密。但是,各国政府也一直受到泄密的困扰。美国政府将越来越多不是机密的信息视作机密。
对阿桑奇来说,“信息大爆炸”和“机密大膨胀”是时代赐予的机遇。
近年来,美国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文档设定为“机密”。来自美国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的数据显示,1996年时,美国政府的机密文档为105163份,到2009年时这一数字上升至183224份,上升幅度达到75%。与此同时,使用这些机密创建的文件和其他材料数量从5685462份上升至54651765份,是过去的10倍。与此同时,有权限获取机密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2008年,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发现,仅五角大楼就将权限授予了63万人。
当什么都是秘密的时候,就没有什么秘密了。有些信息确实应该保密,但是有些信息却没有保密的必要。过去20年,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在与机密信息泛滥作斗争。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有些信息需要保密。希拉里说:“在几乎每一种职业中,人们都需要依靠机密通信。”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观点、备忘录和传闻的传播更加容易。这就让机密泄露成为可能。特别是称做“机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知道维基解密等网站可以发布这些所谓机密信息。
“冷战”时期,维基解密是不可能存在的。当时,美国的敏感信息总是被妥善处理,以防苏联特工窃取。苏联的机密信息也以同样方式保密。在华盛顿,机密文件的拷贝被编号,并在每一工作日结束时进行清点,锁至相应保险箱中。一些文档甚至含有水印,以表明文档的来源和作者,防止被复制。对任何敏感材料来说,远程传输被严格限制。如果希望传输,那么只能在保密网络中以国家安全局提供的加密技术来进行。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开始蓬勃发展,使大范围信息的查找和共享成为可能。但是,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互信,拒绝共享文件,这让美国政府付出了惨痛代价。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是导致“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联邦调查局已经知道“基地”组织的支持者扎卡利亚·穆萨维试图了解航班信息,但却并未通知中央情报局。之后,美国很快建立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情报网络共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