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维基解密也不是史上第一个解密网站。约翰·扬和他的解密网站地下卷宗,当年就像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一样声名显赫,曾让美国、英国、日本国家安全部门惶惶不可终日。而且,约翰·扬还是阿桑奇的导师,他与维基解密的关系也甚为微妙。
与维基解密的历史渊源
神秘莫测的维基解密,颇具传奇色彩的阿桑奇,在他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之际,无意中也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位曾经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叫约翰·扬,现年76岁,美国的建筑设计师,也是解密先驱地下卷宗(Cryptome)网站的创始人。
在一封约翰·扬回答网友提问的邮件中,网友问:“据说当年你帮助维基解密注册了网址(wikileaks.org),这是真的吗?他们是因为你创办了地下卷宗才找你帮忙的吗?”
约翰·扬回答说:“(当时)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问是否可以用我的名字和地址注册维基解密。我同意了。具体执行是别人,我什么都没有做。在维基解密创立之前和之后,我也帮过一些人做过同样的事情。”
对于这段陈年旧事,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当年维基解密筹备团队曾要求约翰·扬出让一个域名wikileaks.org,后来这个域名成了今天的维基解密。
第二个说法,维基解密曾邀请约翰·扬进入它的顾问委员会,约翰·扬一度同意了。不过,在几个星期后,他就退出了。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约翰·扬和早期的维基解密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约翰·扬的成长之路
约翰·扬是地下卷宗的创始人。当年,他的名声就像阿桑奇一样响亮,在全世界都是威名远播。“我是一个怪胎,一个迷途的人,一个罪犯。”他曾这样评价自己。
约翰·扬的办公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
现在,外人要想见他一面,必须通过工作人员的层层盘问。其神秘程度,不亚于一个真正的间谍机构。
当你见到约翰·扬时,就会发现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像是75岁高龄的老人。
约翰·扬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他的大衣、领带和剪得短短的头发非常符合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形象。他居住在曼哈顿上西区,偶尔你会发现他站在康涅迪格郊区火车站站台上,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拿《华尔街日报》。
他说话轻言细语、有礼貌,只有眼睛里会露出一丝狡黠的光芒。他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顽童似的微笑。
约翰·扬出生于1935年,家境贫寒。他的父母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说,他的父亲从事“仆人工作”,但他拒绝详细阐述。
他在得克萨斯州西部长大。“我们处于社会阶梯的最底层,”约翰·扬说,“政府是敌人。这就是我的心理背景。”
约翰·扬毕业于休斯敦的莱斯大学,曾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就职。1967年,32岁时,他带着妻子和4个孩子搬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研究生学位。在他的众多老师之中,包括“古迹保护运动”的发起人詹姆斯教授。
在纽约上大学时期,约翰·扬还不是一个持极端立场的年轻人。1968年,哥伦比亚学生罢学期间,他参加了占领建筑学院艾弗里大厅的行动。有意思的是,他说参加抗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场运动比读书有趣”。但是这种学生抗议和运动周边的气候,悄悄地影响了他。
“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思维者--一个保守派。”另一个参加占领艾弗里大厅的学生阿兰·费根堡说,“我们谈论的东西让他深受震动,他经历了思想上的蜕变。”
约翰·扬和其他参与艾弗里大厅行动的活跃分子,共同创建了“城市最后期限”--一个激进组织型的建筑公司,试图用设计来改变世界。
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最后期限”免费为穷人服务,为高中辍学的学生修建学校,靠着零星的有偿合同勉强支撑。虽然组织成员都奉行平等主义,但是约翰·扬比同事们的年纪稍长,他不得不担任起领导的角色。
约翰·扬的第一任妻子在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前后因癌症去世,留下他独自一人抚养孩子。但是,根据“城市最后期限”同事们的回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组织和激进的目标中。他沉醉于固执的政治信仰,以捉弄所有官僚人物为乐趣。
“形容他的最好词汇是古怪,”费根堡说,“当哥伦比亚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师职位时,他跟系主任争辩说,他不能接受任何报酬,因为他之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当他被邀请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仪式上发言时,他当着众多资助人的面说,‘我刚有机会四处转了转,如果你们把鲁宾斯和伦勃朗的画都搬到地下室里,我们可以在这里安排32套居民住房。我们准备好了,现在就可以动手。’”
“我完全不知道约翰是如何谋生的。”另一位“城市最后期限”的同事托尼·舒曼说,“他因为太专著于工作忘记付水电费,公寓的电被断掉。我们吃得很差,通常是大米和豆子。”
几年后,由于资金短缺原因,约翰·扬的同事们纷纷离开“城市最后期限”,去创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到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最后期限”已经是名存实亡。
“我感觉,靠这个无法生存,”已是纽约城市大学建筑学教授的费根堡说,“但约翰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就是他的生活。”
地下卷宗横空出世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94年,约翰·扬此时已经59岁。正是在这一年,约翰·扬创建地下卷宗(Cryptome.org)这个全球著名的解密网站。
当时,他还是一个名叫密码朋客(Cypherpunks)的邮件讨论组成员。这个组织的成员,还包括电脑界大名鼎鼎的约翰·吉尔默(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最早雇员之一)和提姆·梅(英特尔公司前首席科学家)。约翰·扬第一次上互联网,就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个团体。密码朋客很关注网络信息加密技术带来的政策暗示和效应。这在当时,是一个争论非常激烈的话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私人第一次可以使用强大加密软件而不用担心政府监听,相互自由沟通。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此当然反对,结果引发了联邦政府和隐私权斗士之间的一系列法律官司。1999年,密码朋客成员、电子邮件加密软件“美好隐私”的创造者菲利浦·齐默曼,因为把自己的加密软件发布到网上,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调查。当时的理由是,这样做等同于非法出口武器。但是,齐默曼最终并未被正式起诉。
当时,密码朋客--许多是为政府合同工作的工程师和数学家--需要向公众泄露关于加密技术的技术文件或软件时,约翰·扬毛遂自荐地提供网络通道。
最初,他是利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狭小存储空间,后来就干脆建立独立的网站地下卷宗。“我的辩词是,我不知道这些文件是什么,”他说,“这些东西都很艰深。我们说,‘我们愿意刊登其他人不愿或不敢刊登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几个月后,约翰·扬注意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特工每天都会访问他的网站。看来,他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很快,网站工作的重点不再只是泄露加密技术,而是成为许多有关国家安全和政府机密琐碎信息的泄露器。约翰·扬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德博拉·纳塔西奥斯(她帮助他管理网站)把所有信息都编辑成为一个庞大的永久电子档案。人们一旦进入,会几小时都不想出来。在这里面,有美国总统车队的保安措施细节,还有众多中央情报局的文件。
此后,地下卷宗一发不可收拾,专门提供网络盗版和黑客情报。人们经常可以在上面阅读到世界各大间谍机构的绝密档案。
约翰·扬陆续公布了宾夕法尼亚州一处代号为“R”的军事设施卫星图像,约翰·扬认为这是时任副总统切尼的秘密藏身地点。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4名恐怖分子阴谋炸毁纽约肯尼迪机场飞机燃料箱几小时后,地下卷宗刊登了机场的油库照片,指示出了埋在附近居民区下的输油管道路线。
他还定期公布美国情报官员家庭住址的卫星图片,包括中情局局长迈克·海登的华盛顿特区宅邸。
他还揭露了276名英国军情六处秘密特工的名字,400名秘密日本间谍的名字。2000年12月,他甚至公布了2619名中情局“线人”的地址。后来证实名单上的人其实是情报官员协会的会员,大多是退休间谍。
还有英国曾密谋暗杀卡扎菲、军情六处密谋暗杀戴安娜、中情局密谋推翻伊朗领导人默萨德、英美窃听网络“阶梯”和“肉食者”、中情局在手机上安装窃听器等爆炸性消息。
迄今,约翰·扬在地下卷宗网站上,已经张贴了5.3万份文件,平均每天访客量近5万人。
“他是网络信息领域的约翰尼·阿波西德,”前记者迈克尔·拉文茨基说,“每次光顾他的网站,总会改变你的世界观、让你以新的视角看事物的东西。我还曾把自己通过《信息自由法案》(FOIA)获得的全部信息交给约翰·扬在网站上公布。”
“从许多方面说,他都是个英雄,”电子前线基金会法律顾问辛迪·科恩说,“他以默默无闻、沉稳的方式做出了如此了不起的事情。”
秘密文件从何而来?
当人们在问及他如何拥有这么多秘密档案时,约翰·扬总是说:“其实并不是我神通广大,都是一些连我都不知道身份的人自愿给我提供了这些信息。有些档案可能还是情报机构故意透露给我的,目的是要测试大众对他们的一些行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