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你才会朝着目标努力,最后才可能实现目标。因此可以说,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不过光有目标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而行动则是使你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唯一方法。没有行动的目标只能是空想,而空想永远都不会成为事实。天上不会掉馅饼,天底下也不会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积极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先瞄准后开枪,想好再行动
行动和计划对于人们来说一直都是一组很难抉择和平衡的词。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采取行动之前做好计划并且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可是我们又必须清楚一点:计划设计得再完美,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如果没有勇气迈出行动的步伐,那一切都没有意义。大多数时候,人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计划不周全,也不是因为准备不足,而是根本就没有勇气用行动来实现理想。因此,人生需要计划和准备!同样也需要行动的勇气!
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岔道和歧路,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现实生活往往会逼着我们做出选择,不容我们徘徊迟疑,这便是人生严峻之处。人生的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尽心尽力去达成,如此才不会在纷杂的人生中迷失方向。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会努力找出自己所钟情的事物,把时间用在这个目标上,专心致志,力求突破,这就是他们的成功秘诀。
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出生于法国毕加底。从小父亲就希望他长大后能当牧师,于是便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普法战争爆发,拉马克被征召入伍,派往前线对抗普鲁士军队,不久因为生病而提前退伍。
退伍后,他没有当上牧师,却迷上了气象学,想当个气象学家,于是整天抬头看着变化万千的天空。
后来,拉马克在银行找到了工作,又想当个金融家了。但是不久后他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
这时,大哥劝他不如当个医生。拉马克又听了哥哥的话,学医4年,可是他对医学却没有多大兴趣。
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碰巧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
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去。在那里,这位三心二意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
此后,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成了名著《法国植物志》。后来,他当上了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时间研究植物学。拉马克到了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努力了35年的时间。他成为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者。
其实,拉马克很幸运,在人生道路上绕了好几圈,还能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很多人迷迷糊糊过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盲目地追求一时之间让自己感兴趣的新奇事物,最后才感慨自己蹉跎了不少岁月。虽然行动很重要,但是盲目的行动只会耗费生命。只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想好后再行动,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都到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最后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他心想。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也同样的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是“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
“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阶段停滞不前,只想不做也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前一定要谨慎。凡事应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多想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方案所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瞄准,再放枪,打中目标的机会会更大。先想好再着手做,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效果。
每个人都应该由衷地说声:无悔!因为那是一种成熟的气息。但是,我们也要将古训“谨于言,慎于行”铭记在心。凡事多想想、不固执、不任性,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无悔”的洒脱。
r知道不如做到,想到更要做到
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当然,很多时候灵光一现的创意确实是弥足珍贵,能给人们的成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想法终究只是存在于脑海里,没有行动就只是纸面文章,一脑子空想而已。因此上面的话也可以这么说:“知道不如做到,想到更要做到”。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告诉我们一个极为简单的成功法则。他说:“认为自己能做到,或是不能做到,其实只是一个转念。”不要因为人们的怀疑,就阻碍了你的想象空间。只要想到了,就要去付诸行动和实践。只要努力行动,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一味怀疑,迟迟不肯行动,那么再美妙和实际的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下面这个故事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20世纪上半叶,飞行还处于螺旋桨式的小飞机时代,这类机型不仅无法长时间飞行,而且运载量低,故障率也高。美国环球公司为了发展航空科技,特别举办了一个有关航空的征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未来航空”。
其中,有位参赛者名叫海伦,非常热爱飞行,对航空更是充满憧憬,她认真地写下自己的梦想:……到了1985年,喷射飞机里将能载运300位热爱天空的乘客,而且最高时速可达’700英里,总航程可达5千万英里。
有的飞机能自由降落,也能在大楼平台上紧急降落,而我们更可以乘坐飞机,很快地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游玩,像美丽的夏威夷或埃及的金字塔。
这样旅程缩短了,生命时间也加长了!充满想象的海伦,还对机场的设施与导航设备等都做了预测。
然而,如此大胆的想象却不被人们看好,甚至当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这根本不可行。于是,海伦的“伟大想象”就这么被弃置了,没有人在意这份充满创意的“梦想”。
直到40年后,创意部门在整理档案时,统计出这些40年前的作品,一共有13000份。
大家在一一整理阅读时却发现,这些作品多数明显保守与缺乏创意,直到他们看见海伦的答案时才为之眼前一亮。
因为,当年她所“梦想”的,如今都已经实现了,而且几乎一模一样。大家为之惊奇不已,也对海伦由衷敬佩。
经过一番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海伦,当时她已经80多岁。公司带来了五万美元,作为迟来的奖励。
海伦通过她对飞行的了解与热爱,构建出对未来航空的憧憬。如果她的大胆想象获得当时评审者的青睐,并给予重视的话,海伦的梦想,也许不必等到40年后才实现。
再奇妙的想法也需要勇敢的付诸实践,正因为没有付诸实践,海伦的设想才迟到了整整40年。因此,想法和周全的计划很重要,而勇敢的踏出实践的第一步更重要。下面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法国南部一个很小的城市里,住着一群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城,他们一直都认为这个小城是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后来,有一位外地的客商路过小城,客商告诉他们:小城只不过是一个小得极不起眼的地方而已,小城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比这个城市更美丽、更富饶。
听了客商的话,小城中的人们决定出去走一走,开开眼界。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们决定在出发之前做一份周全的计划。他们根据客商的描述制定了一份内容详尽的计划。后来客商离开了小城,留给了他们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根据这本书介绍的内容,他们感到最初制定的那份计划太不周全了,于是又加入了一些条款。
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他们终于有了一份完整的出行计划,可还是不能立即出发,因为出行计划上罗列的许多东西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他们还要买地图,由于从来没有走出过小城,所以他们只能从外面来的一些商贩手中购买地图。终于有商贩来了,人们从商贩手中买了好几份地图,不过商贩告诉他们,如果想到更远的地方旅行最好用地球仪,于是他们又等待卖地球仪的商贩进城。
就这样,他们等到了地球仪。在买了地球仪之后,他们发现还需要火车时刻表,在有了火车时刻表之后他们又发现还需要指南针。在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之后,他们又觉得还需要一个行李箱,行李箱准备好了之后又发现没有锁出门不安全,他们又找铁匠打了一把十分保险的锁……
等人们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年老力衰,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实施当年制定的计划了。况且他们当初的那份雄心壮志早已被时间消耗殆尽了,最后他们不得不老死在小城中。
空有计划而不付诸实践永远都是不可能成功,就像故事中小城的人们一样,计划虽然天衣无缝,极尽完美,但是他们始终都不敢将计划付诸实践。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态度,最终也使得他们完美的计划付诸东流,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第一步总是很艰难的,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将想法付诸实践便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只有踏出了这一步才能迈上成功的大道,而畏畏缩缩,迟迟不肯行动,则完美的计划和想法只会付诸东流。
行动时,把握好重点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方法,方法正确则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只会事倍功半。抓重点、抓关键就是行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哲学上的辩证法来讲,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便是事物的重点,因此我们想事情,看问题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方面。的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事物中处于核心地位。
只要主要矛盾解决了,事物的其他方面也相应的能够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哲学中的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的原理所在。
确实,正如哲学所分析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主要矛盾所在,也就是关键和重点所在。我们只有发现重点,找到突破口,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让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不能把握重点,则只能像是在黑夜中摸索,虽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往往不能取得意想之中的效果,反而有时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有一则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赵国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因为家中老鼠成灾,吃尽了苦头,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很爱吃鸡。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为这件事发愁,于是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
我家的祸害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坏家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的害处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蛋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故事中的父与子的不同认识就涉及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运用。在养猫和养鸡的选择中,其父抓住了养猫这个主要矛盾。在分析猫的利与害时,抓住了“利”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他的做法和看法是正确的。其子由于颠倒了主次,混淆了事物的性质,因而是错误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重点和关键,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埋头苦干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必要的方法和重点的把握更重要。不然很可能耗费了精力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工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薪资优厚,工作环境也相当好,伐木工很珍惜,也决心要认真努力地工作。
第一天,老板交给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划定一个伐木范围,让他去砍伐。伐木工人非常的努力,这天砍了18棵树,老板也相当满意,他对伐木工人说:“非常好,你要继续保持这个水准!”
伐木工听见老板如此夸赞,非常开心,第二天他工作得更加卖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天他却只砍了15棵树。
第三天,他为了弥补昨天的缺额,更加努力砍伐,可是这天却砍得更少,只砍了10棵树。
伐木工人感到非常惭愧,他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老板,真对不起,我不知道为什么,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
老板温和地看着他,接着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头的?”
伐木工望着老板,诧异地回答说:“磨斧头?我每天都忙着砍树,根本没有时间磨斧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