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35

第35章 分(16)

如图8–2、图8–3、图8–4和图8–5所示,地区内各国对中国的好感已经大幅提升。与美国相比,中国被视为新兴的地区权力中心和它们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为了向大家展示中国在东亚权力的重塑,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缅甸、马来西亚和韩国的情况,并讨论澳大利亚为何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

100908070605040302010

0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

图8–22005年11月东亚国家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

【%】100

支持率良好

日本

80

60

40

20

0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

图8–32005年11月东亚国家对与中国和美国双边关系的认识

【%】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图8–42005年11月东亚国家对未来亚洲中心的预测

【%】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

8070605040

3020100

图8–52005年11月东亚国家对未来5~10年中最重要合作伙伴的预测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缅甸同中国的接触日趋频繁,这个曾经向“中央之国”进贡的国家如今同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同时,缅甸越来越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孤立,这也迫使它在贸易和安全问题上更加依赖中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作为缅甸国内的少数族裔,华裔近年来在人数上有显著增长,并在同中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除经济外,中缅两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同样密切,这在本地区恐怕也是仅有一例【中国同朝鲜的关系除外】。中缅两国有着漫长的陆上边界线,缅甸之所以是中国重要的盟友,原因不仅在于缅甸为中国西南内陆省份提供了通往印度洋的重要出口通道,而且还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展开行动提供了基地。出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同时也因为缅甸不希望失去中国而变得更加孤立,中缅关系事实上比中国同本地区其他任何国家的关系都更为密切。

由于地理原因,东南亚各岛国同中国的关系历来比较疏远,不像缅甸、越南这些陆上邻国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此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上与中国的差异,也要远远大于中国与其陆上邻国的差异。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后,曾对中国疑心重重。因为,首先其国内有着人数众多的华人少数族裔,其次,当时的毛泽东政权声援马来西亚华人通过游击战来对抗当地的英国人以及随后的马来人政府。然而,随着中国在改革开??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同马来西亚的关系也大为改善。尽管中马两国曾就南沙群岛发生过海上冲突,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明知马来西亚在那场冲突中毫无胜算,却还是选择了与中国对抗的策略。同样也是马哈蒂尔在10多年的时间里发挥了关键作用,促使中国更多地关注本地区尤其是东盟的事务。

从长远来看,马来西亚同中国的关系一旦深入发展,很可能就会影响其国内已经比较脆弱的民族关系,也就是占人口多数的马来人和占总人口1/4的华人少数族裔之间的平衡问题。很显然,正是这些华人在贸易上同中国往来频繁,他们是中国—马来西亚往返航线上的常客,也是从中马双边关系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群体。因此,马来西亚在谋求进一步同中国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也必定会对中国抱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本地华人少数族裔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现象不是马来西亚所独有的,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华裔在人数上虽然还不及马来西亚华人,但也主导着当地的私营经济。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其与本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韩关系。韩国自“二战”以来就是美国的重要盟国,其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冷战期间曾作为美国的附庸国。但过去10年,不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层面,韩国和中国都走得越来越近。中国如今是韩国稳定的头号贸易伙伴,韩国公司在中国大陆大量投资,使中国成为吸收韩国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在所有外国在华研修高等学位的留学生中,一半以上来自韩国。2003年,共有100多万韩国人访问了中国,而去韩国的中国人也达到了49万人之多。每周中韩往返航班有700多架次。朝鲜半岛危机以及朝核问题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韩国的关系,因为后者发现,与美国对待韩朝问题的激进态度比起来,中国显得更加谨慎和克制,这与韩国的观点不谋而合。事实上,由于中国在处理朝鲜半岛危机时扮演了主要调停者的角色,其主张进一步得到韩国以及本地区其他国家的支持。从目前的趋势看,韩国很可能更加靠近中国而疏远美国,也许美韩同盟最终会瓦解,但那至少是10年之后的事了。美国也可能撤出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前提是朝鲜半岛危机最终有了一个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美国由于深化了同日本的防务关系,从而进一步疏远了韩国,因为历史上韩国曾是日本的殖民地,历来对日本敌意颇深。

受到中国和美国的影响,韩国国内对朝鲜的态度至今仍存在争论: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均主张恢复或加强与朝鲜和中国的关系,但当保守党领导人李明博当选总统后,韩国又开始对朝鲜采取强硬立场,并向美国靠拢。中韩关系还存在一个历史问题,即古代国家高句丽的问题,该国家在当时地跨现在的中国、韩国和朝鲜等地域,因此中国和韩国均把它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从长期来看,韩国仍将采取向中国靠拢和疏远美国的策略,美韩同盟最终会瓦解。但最近10年三国关系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估计该态势的演变过程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同时,美国也极有可能撤回在朝鲜半岛的驻军,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危机。中韩亲善可能将再现当年朝鲜作为中国进贡国家的历史,直到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惨遭失败,这一关系才终止。

虽然澳大利亚不能算做东亚的一部分,但却属于包括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的亚太地区。该国的一个地理与文化特征就是,它与印度尼西亚南部毗邻,其居民大多数为白种人,所以被视为西方国家。澳大利亚与大英帝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42年以后便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盟友。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逐渐扩展到这个辽阔的大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尤以铁矿石最为丰富。直到股市大跌和西方经济受挫以前,澳大利亚过去20年的经济在中国需求的拉动之下蒸蒸日上。而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利益并非作为一位消费者那么简单,其投资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公司购买澳大利亚矿业公司酝酿已久,而其中中国铝业公司购买力拓矿业公司大量股权的提议尤为引人瞩目。

无须惊讶,中国在澳大利亚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肯定会延伸至政治领域,而工党领袖陆克文在2007年当选总理一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陆克文会说中国话,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接触【他曾在北京工作多年】。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西方社会选出的第一位有中国背景的领导人。虽然澳大利亚至今仍是美国值得信赖的盟友,但该国与中国关系加深的种种迹象表明,它与美国的关系自然会发生某些转变。很明显,澳大利亚也将疏远美国,并和泰国、韩国一起参加中国伙伴的“花车游行”,但由于它毕竟与美国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澳关系的走向在未来必定会非常敏感。某种形式上,澳大利亚可能会成为西方国家的传话人。但澳大利亚的政治走向会成为制约中澳关系的重要因素,比如在保罗·基廷担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基政策是倾向亚洲的,而其继任者约翰·霍华德却偏向于美国。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美国权势的减弱,澳大利亚偏向中国和疏远美国不可避免。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整个东亚地区根据中国崛起重新塑造联盟体系的大环境下,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其他东亚国家和中国关系的演变这一问题上来,而在某种程度上,新的联盟体系肯定会打上朝贡体系的烙印。朝贡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被看做两个相互排斥的极端体系,前者拥有森严的等级关系,而后者则建立在平等的主权国家基础之上。但从第6章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非如此简单。在大多数时期,它仅局限于欧洲少数国家,直到20世纪后半叶,还有许多国家没有获得独立,就更别说平等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与美国或西欧国家建立平等关系,这一现象在冷战时期甚至呈现出加剧的态势。实际上,民族国家在向超级大国表示屈服后,也只能获得部分主权。但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背景下,由于各国同美国关系远近不同,所以它们享有的独立程度又存在差别。鉴于现实中的国家间关系极为不平等,因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平等理念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而非现实存在。像朝贡体系一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存在大量文化成分,我们可称之为文化霸权或软实力。

从历史上来讲,朝贡体系是各国对中国这个文明国家的认同。文明国家的影响在中国国内仍有很大市场,因此“朝贡”现象在整个国际关系领域会具有很明显的持续性。与现存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相比,中国对主权国家概念和国家间关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受到朝贡体系观念的影响。

中国人的国家主权概念与西方国际法中的主权概念差别很大。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议为例。虽然中国已经和东盟签订了相关条约,同意暂时搁置关于南沙群岛归属问题的争议,但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几乎就不是什么岛屿,只不过是位于南中国海的一些荒无人烟的岩石,而且有不少还是在水下。南沙群岛位于东马来西亚以北和菲律宾以西,而西沙群岛则位于越南以东。其实海上主权只是历史上较晚出现的一个概念,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45年,当时美国宣布将对其领海行使主权。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东南亚国家才开始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提出了主权要求。而中国则恰好相反,坚持以历史主权为依据,认为这些岛屿千百年来就一直是“中央之国”东南边境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北京以北的陆上领土一样。此外,这些岛屿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地图上属于中国领土,而且还受到定期来访的中国记者们的关注。

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的海南省或许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但也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因为如果把它的海上领土也计算在内的话,海南省的版图就延伸至了南中国海的深处。2007年,中国在海南省设立了三沙市,其管辖范围包括与越南存在争议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越南人曾在中国驻越大使馆前抗议这一举动。历史上中国人曾经远航抵达了这些岛屿,尚存许多历史遗迹,比如唐宋的瓷器和铜钱,这证明中国历来对这些岛屿拥有历史主权,它们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人认为国际法应兼顾历史主权。中国的法学专家们认为:“任何法律事实都应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来理解,而不是以争议发生时的现行法律为依据。”这就将历史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与当前现实结合起来。

1984年,邓小平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换言之,主权问题不一定就会拖累解决其他问题的步伐,它可以被暂时搁置,而不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不仅常常引用邓小平的观点来说明南中国海的岛屿问题【邓小平的想法在这个地区实际上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在中国东海上同日本存在类似争议的钓鱼岛问题,而且在处理台湾问题时也引???了他的观点。虽然中国坚持对台湾拥有最终主权,但同时也或多或少同意了暂时搁置台湾问题,前提是台湾不谋求独立。这再次体现了中国人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灵活态度。此外,中国政府提出,只要台湾地区承认中国对其拥有主权,那么台湾地区可以继续保留其政体,甚至自己的军队。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再次反映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如何看待国家主权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最能反映这种差异的就是中国对待香港回归的态度。中国人认为在香港主权移交这个问题上是不容商榷的,不仅是香港,包括台湾、澳门以及那些存在争议的海岛。中国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出发,认为所有这些领土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对这些领土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在香港问题上,英国乃至西方普遍认为,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中国人很可能会迅速将香港这块土地变成和中国大陆极为相似的模样。当然,英国人的判断并没有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后在众多方面乎都没什么变化。因此,和那些回归后的殖民地通常遭遇的境况相比,香港完全就是一个特例。

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50年后,中国同其邻国的关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一边是超级强大、无比先进的中国,拥有15亿多人口,另一边则是人口才刚过1000万的老挝和2000万的柬埔寨,或者是人口超过3000万的马来西亚。单从国家规模来看,更别提历史上这些邻国都是向中国进贡的国家,中国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找不到类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