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34

第34章 分(15)

就东盟方面来说,能够同中国建立新的友好关系主要得益于两个历史举措。第一次是在1992年,当时东盟决定建立亚洲自由贸易联盟,要求其10个成员国在2010年之前消除所有贸易壁垒,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第二次是在199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呼吁东亚各国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也就是后来的东亚经济论坛,以应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亚洲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马哈蒂尔的提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支持,但遭到日本的反对,因此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该提议才真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马哈蒂尔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议,是因为他坚持认为只有东亚各国才有资格加入本地区的国际组织,他并不赞成像亚太经合组织那样允许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非亚洲国家加入。事实上,马哈蒂尔的立场也预示了东亚各国会在成员国资格问题上一分为二,争论的焦点就是该地区的国际组织是要接纳美国为成员国,还是要将美国排除在外。日本的态度一直是肯定的,而中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希望将美国排除在外。

1997~2001年,中国对东盟的态度有了重大转变。在2001年举行的中国—东盟峰会【“10+1峰会”,即东盟10国加上中国】上,中国提议在2010年之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前期谈判早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提议,因为中国和东盟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达到了20亿,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此前,东盟各国在面对中国时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紧张,担心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会影响它们的出口以及外商对它们的投资。在中国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国家终于放下心来,因为中国表示,不会只顾自己的经济发展而不考虑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怎样的后果。在2003年举行的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接受1967年《东盟宪章》的非东盟国家【印度随后也加入进来】。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南海的争议问题。

关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中国历来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文莱等国家存在严重分歧,并曾经与越南和菲律宾发生过武装冲突。中国和东盟签署的相关协议给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协议签订之前,日本作为活跃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曾一贯反对建立任何地区性的贸易组织,只希望在双边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贸易。如今,日本突然发现自己被甩在了后头,受到中国积极外交策略的牵制,于是便开始加快了追赶的步伐。

其实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就已经举行了第一届“10+3”会议,即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并在后来变成了定期会晤。在2003年的“10+3”会议上,中国总理温家宝提议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得到与会各国的支持。继中国之后,日本也在2005年开始与东盟就签订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展开谈判,并于2007年达成了框架协议。至此,在东亚地区进行的贸易谈判中出现了一个由各种自由贸易协议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其最终目的都是想构筑一个基本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达成一个涵盖范围更大的东亚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计划在2007年成形,并在2020年之前正式确立。当然,对于这样一个协定最终是否真能成为现实我们将另当别论,但以中国为主导、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本身已经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僵局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在多哈会谈中,东盟和其他东亚各国都未取得明显进展。

东盟不仅在整个东亚的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还为其他东亚国家提供了合作模板。虽然东南亚各国历来在地区关系中处于弱势【比如,1999年东北亚各国的GDP之和足足有东盟经济总量的9倍之多】,但东北亚更不可能发挥同样的作用。第一,东北亚各国历来不和,首先是中日之间存在一些争议,其次是日韩矛盾,再加上中国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使整个东北亚地区分歧严重。第二,在东北亚地区既没有一个像东盟这样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实际上也根本不存在任何正式的多边合作框架。这些因素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将美国的经济外交有效地挡在了东亚地区之外。虽然中国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将美国排除在外,但不论愿意与否,这都已是既定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经合组织曾名噪一时,且美国也是该组织的重要一员。但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同样将美国边缘化的还有2000年达成的“清迈倡议”,该倡议主要涉及可以在东盟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实施双边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样就能确保东亚国家受到风险冲击时本区域货币能够得到支持。

日本曾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提议设立亚洲货币基金,“清迈倡议”正是该提议的直接产物。日本的提议当时遭到了中美两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反对是因为它削弱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而中国反对则是因为该提议来自日本这个劲敌。从那以后,由于人民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巩固,因此中国一直反对不同意见。而美国则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失败表现,从此也不再反对相关提议。

如果说东盟提供了一块画布,那么在这块画布上重画东亚政治经济版图的就是中国,所用的画笔便是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事实上中国一直在探寻各种方式,以期成为本地区的主导力量。而对中国在本地区日益增加的影响力起支撑作用的,正是它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这才是改变整个东亚地区的真正动力,是对本地区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真正力量。欧盟是先有政治上的统一,而后才有经济上的融合;而在东亚,经济是促成改变的真正动力,随之而来的才是政治上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出现了第一批“四小龙”,随后又出现了各种类似的经济奇迹,其中就包括中国。在东北亚没有达成正式贸易协议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朝鲜和韩国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已占据了地区贸易的52%,而这一格局是在短短10年内形成的。相比之下,欧洲地区内贸易额攀升到贸易总额的60%,则足足用了半个世纪。1991~2001年,尽管期间出如果说东盟提供了一块画布,那么现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贸易总额增加在这块画布上重画东亚政治经济版图的了177%,而亚洲的地区内贸易则增加了就是中国,所用的画笔便是积极主动的304%。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东亚经济的外交政策。

腾飞和中国的崛起,使人们开始将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比做一群按“V”字形列队飞翔的大雁,领头的是日本,其他国家依次跟随其后。但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模型逐渐发生变化,日本在本地区经济上的领头地位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取代。1980~2002年,中国占整个东亚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从6%上升到25%,而日本则从50%下降到30%;同样,中国在这一时期占东亚地区进口总额的比例从8%上升到21%,日本则从48%下降到27%。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便是在日本的影响力处于巅峰的时期,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日本一直拒绝向邻国开放其国内市场,即使对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也加以限制,日本的影响力只是体现在对其海外子公司的直接投资以及日本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出口。而???国的情况则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选择了极为开放式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的影响力要比日本深远得多。中国不仅为来自本地区其他国家的产品提供了市场,而且还是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和投资人。

张蕴岭是中国新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他与唐世平都将中国的目标描述成“通过成为地区内国家的市场和投资、技术提供者,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就是说,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事实上将成为对本地区所有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市场【见图8–1】。因此,中国也将以各种方式展示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对东盟各国来说,中国市场如今已经是日本市场的3倍。所以说,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本身,即使日本也不例外,因为日中贸易额在近期已经超过了日美贸易额。截至2000年,中国从东盟各国的进口额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举例来说,2001年,对中国的出口分别占新加坡和韩国对外出口的132%和185%,而在1993年分别仅为25%和6%;2000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占其对外出口的92%,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6%。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速度持续走高,这种贸易发展势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在东南亚地区,很多人都担心,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原材料。虽然原材料进口确实占了很大比例,但中国进口最多的还是各类半成品。因为许多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例如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韩国公司】如今都将总装线设在了中国,然后再将最后的制成品出口到最终目的地。于是,在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复杂的分工体系中,像马来西亚和泰国这样的国家也还是占有重要一席。

【%】

35

1990年

2002年

30

25

20

15

对华出口所占比例

10

5

0

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日本东亚尼西亚

图8–1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

此外,中国在本地区也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投资人的角色,它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到了农业、铁路、收费公路与石油生产等民生和基建领域,以提高自然资源向中国市场的流动速度。2002年,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因此,虽然过去几年里西方国家对东南亚投资的下降趋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来自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替代作用。

唐世平和张蕴岭将中国的地区经济战略描述为“积极参与、自我克制、提供保证、开放市场、促进相互依存、创造共同利益、减少冲突”。通过迈出这大胆而出人意料的一步,中国以邓小平当年的气魄成功改变了本地区的发展趋势,并在这一过程中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中国对其他东亚国家的积极态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外交上的强大勇气和深不可测,就如同1971年毛泽东决定同美国改善关系一样。中国对东盟极为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矛盾重重的局面,因为在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的“10+3”峰会上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连日本和韩国如今也开始参与其中了。虽然现在还无法预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进程【更确切地说是多个进程】可能造成的结果,因为可能性太多,而且涉及方方面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自由贸易区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把印度以及整个南亚地区包括进来。如果有那么一天,在亚洲出现一个完全成形的“东亚经济联盟”,甚至还出现区域货币,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同时,在未来5年内,人民币很可能将在本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政府进一步放松对人民币管制的前提下。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最终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用于贸易结算,并成为本地区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缅甸、蒙古、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虽然人民币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但事实上已经在自由交易中广泛使用,并在某些时候已经代替美元而成为一种储备货币。

不出所料,中国在本地区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也正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更加广泛的反响。中国的影响力随处可见,只不过在不同国家程度不同而已,这也正是中国人所期望的。正因为中国愿意同其他国家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愿意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并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需求和利益,所以中国给这些国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认为:“不论是处理双边还是多边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策略都显得成熟而灵活,在本地区广受好评。如此一来,本地区大多数国家如今都把中国当成一个友好邻邦、一个建设性的合作伙伴、一个耐心的聆听者,以及一个不会威胁他国的地区性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发展时,美国却在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对外援助力度也越来越大,从1993年的26亿美元

增加到2004年的15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却在削减其对外援助的规模。如今,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已经达到美国对其援助的4倍,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也达到了美国对其援助的2倍,对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的援助也远远超过美国。

中国在本地区资助了许多重大工程,其中包括东帝汶的新总统官邸和外交部大楼,以及缅甸的新议会大厦。同时,中国还资助柬埔寨和老挝的部分官员来华培训,并为本地区的众多政府人员和重要人物提供来华访问项目。它还向外国留学生打开了大门,2003~2004年,共有6万名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大学里深造。因此,在本地区不仅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东南亚的中国游客也越来越多,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游客数量。

向中国倾斜

中国经济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地区内的许多国家开始紧密团结在它的周围,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日本【至少是最近】。作为美国亲密盟友的菲律宾和新加坡,现在也开始积极地向中国靠拢。但也有国家害怕中国的崛起,倒向了美国一边。而且,地区范围内也并没有出现军备控制的迹象。2004年,新加坡的一位外交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

“国际均势的天平正逐渐从美国倒向中国。过去10年,中国从未在东南亚政策上出现过失误,日本基本上没有做对一件事,而美国则对该地区漠不关心。所以,泰国、老挝、柬埔寨等许多国家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界定为中国的‘芬兰化’。美国永远都不会放弃它在东南亚的利益,但现在看来,相对过去50年,美国的空间已经大大地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