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46

第46章 分(27)

西方这个概念与欧洲的扩张及其人口移民至世界其他遥远地区紧密相连。这个话题被忽视了,基本上被视为理所当然,几乎无人认真审视过。欧洲移民创建了美国,使之成为北美大陆一个由白人主导的社会,加拿大的情形同样如此。拉丁美洲这个称谓指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地,直到今天,仍可以在下述事实中得到印证:这些国家的精英绝大部分为白人,并且主要是原殖民时期移民家庭的后代。同样,英国移民通过镇压、杀戮当地土著以及随后使之边缘化而创立了白人统治的澳大利亚,该国与新西兰一起构成了西方在亚洲的前哨。如果他们没这么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今天仍会是土著和毛利人的国家,人名、语言和文化完全不同。如果南非的欧洲移民比现在多很多,那么作为人数较多的少数族群的白种人可能变为多数族群,白种人的统治就会永久化。我们知道,欧洲人【或者说白种人】的迁徙对今天世界的特性和构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种人的迁徙是欧洲的相对权力和财富的结果,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之所以迁徙,主要是因为在家乡饥贫交困;被大英帝国雇用的中国劳工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背井离乡。尽管如此,移居到东南亚的中国人相对而言还是获得了与其人口数不成比例的巨大财富,最近几十年每个地方的华人少数族群差不多都实现了财富的不断增长。过去中国移民勤劳而贫穷,如今在各自的栖息地,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他们都在成功的道路上稳步向前。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日渐强大的影响力推动,因为这种影响力提高了海外各地华人的自信、声望和地位。举例来说,可以预见本土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多方面联系纽带,例如贸易和汉语,将有助于加强后者的经济地位。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米兰,日益富有的华人群体和当地警察不时发生冲突,有迹象表明当地的中国人越来越受到仇视。中国人过去被米兰本地人视为既低贱又贫穷的群体,前者近来的成功让后者惴惴不安。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富有强大,西方世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本土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将比西方人富有得多。

上面谈了硬币的一面,现在看看另一面,即中国对待海外华人的态度。一方面,前文提及,中国文明的一个叙事基调就是大中华,这个概念涵盖了所有领土,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及全球的华人移民。中国总是被视为华人大圈子的中心,北京处于心脏位置,而海外华人是其遥远的边界。所有中国人对大中华都有一种自发的向心意识。移民对中国经济转型做出贡献的方式表明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中国的崛起必将进一步提高其在海外华人中的声望和吸引力,反过来无疑会加强华人的认同感。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试图鼓励知名海外华人学者回国工作甚至定居,这一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前面曾讨论过,中国移民正在增加,特别是在非洲,导致新的海外华人社团的出现和老社团的扩大。据估计,非洲目前至少有50万中国人,其中大多数是最近才到达那里的。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三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居住的中国人都超过了700万;在缅甸和俄罗斯,超过100万;秘鲁有130万;美国有330万;澳大利亚有70万;英国有40万。华人移民总数大概有4000万,不过这个数字很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中国和海外华人关系将如何发展?中国大陆某个时候会考虑承认双重国籍吗,尽管现在还不承认?未来可能出现包含数量庞大的海外华人社团的中华联邦吗?或者说,作为文明国家,中国在它领导的现代世界中将表现为怎样的形式?毫无疑问,其他国家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但在中国居全球领导地位的情况下,权力的平衡将发生倾斜,未来政治格局将会重新界定。自然,任何此类演变的影响,东南亚的感受应该是最强烈的,比较而言,该地区华裔最有权势、数量最多。

全球经济引擎

中国的经济实力最终将成为其全球霸权的根基。过去的数十年中,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中国经济实力的内核将不再主要依赖人口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出这种变化对经济影响力意味着什么,但考虑到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人们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会是美国的4倍。2007年次贷危机还未发生时,随着上海和香港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的飙升,市值排名世界前10的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企业【见图10–6】,到10月底增加为5家。在证券公司中,中信证券--中国最大的上市券商,当时的市值紧随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中国国航一度是世界市值最大的航空公司,已经超过新加坡航空公司和德国汉

莎航空公司。当然,正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资产市值泡沫破灭一样,

这些市值最后可能被证明是极度高估了,但是即使如此,它们很可能清楚地表明了长期趋势。

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

微软

中国移动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皇家壳牌石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

花旗银行

010002000300040005000

图10–62007年8月28日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亿美元,中国公司用粗体标示】

由于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储蓄水平,中国海外投资潜力巨大。2007年,中国家庭和企业储蓄达到4800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160%。按照10%年增长率的假设,到2020年中国的储蓄将达到大约177000亿美元,那时中国的资本账户将完全开放。如果2020年只有5%的储蓄向外发展,对外投资???额也将达到8850亿美元;如果为10%,将达到17000亿美元。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数字的庞大,以美国无形出口为例,2001年该领域金额总计4515亿美元。本书写作期间,中国海外投资从历史阶段来说尚处于初期,但增长极为迅猛:2008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01~2006年连续5年年均增长率60%。表明未来形势的一个迹象是,在所有机构中,2007年年底中国的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的投资由于当年8月开始的贷款紧缩而出现严重的缩水。到2007年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已分别持有标准银行20%的股份、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黑石集团10%的股份、巴克利银行26%的股份。不过,事后证明这正是最高点,因为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于是建议本国银行停止增持,避免成为陷入困境的欧美银行的救命草。

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中国正在稳步攀登科技高峰。目前它的经济仍然处于

“模仿”阶段,还未到“原创”阶段,但重大科研项目的数量正在上升,研发经费也在同步增加。就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科学出版物数量而言,中国已经是排名第5的国家;在纳米技术这样的关键技术领域,它也是主要研发国。2006年,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研发投资排名第二的国家。依靠650万大学毕业生和50万研究生研究科学、工程学和医学,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科研队伍。2003年和2005年,中国成功完成两项太空载人飞行任务;到了2007年,它用弹道导弹成功摧毁一颗本国卫星,宣告了与美国竞争太空军事优势的意图。不久之后,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全球科技大国。

中国的崛起形成一个更加根本的经济效应,就是国际金融体系的转变和重构。1918年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首要货币,自此以后直到2007年,它第一次发现新对手--欧元。2002年以来,美国出现双重赤字,即国际收支赤字和政府财政赤字;这种现象伴随着美国经济长期缓慢下滑,造成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汇率与欧元相反,走势急转直下:2007年年底,与2002年1月末最高值相比贬值了40%。2008年年末美元出现大幅反弹,但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2008年9月发生的金融危机表明美国经济光环已褪,不足以为世界经济体系保驾护航,也不能保证美元作为世界首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看,美元的颓势不只是在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华盛顿在国际舞台的位置而言,其意义要大得多。小布什任总统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弗林特·莱弗里特【FlyntLeverett】认为:“人们总是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谈论美元的衰落,其实货币政治非常有影响力,是美国以及此前的英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雄踞霸主的因素之一。”同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Rogoff】写道:“美国人将发现,如果美元跌势过猛,要掌握全球霸权就需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

美元直线下跌可能造成多重后果:各国更愿意增加外汇储备中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例,而不是美元;过去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包括中国,现在不再这么做了;美国将发现针对伊朗和朝鲜这类国家的制裁效力不如以前,因为对它们来说,美元融资渠道不再那么重要了;各国将不再那么情愿接受美国国债作为外贸盈余支付方式;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经费将显著上升;美国大众也会更多地反对为海外军事行动的巨额开销买单。换句话说,美国会发现,要成为全球霸主难度更大、代价更高。1918~1967年发生了同样的过程,标志着英镑的衰落及曾经的大英帝国地位下降。

美元衰落的同时伴随着人民币的兴起。到现在为止,后者的角色因为缺乏可兑换性而受到根本制约。但未来5~10年,情况将发生变化,到2020年,人民币很可能可以完全兑换,像美元一样自由买卖。到那时东亚大多数国家【或许更早,或许东亚全部国家】,包括日本,将会是人民币货币体系的成员。考虑到中国很可能成为其他所有东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那么这些国家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将本国货币与人民币而非美元挂钩【目前该地区很大程度上已是这种情形】或者把人民币作为可选储备货币,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随着美国经济出现相对衰落,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美元持续走弱,它将逐渐丧失全球优势地位,被一篮子货币取代,开始出现美元和欧元双龙争辉的局面,也许日元也会跻身此列。而当人民币实现可完全自由兑换时,它将与美元和欧元一起成为三种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并且迟早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这种局面可能在未来50年里出现,更有可能在20~30年间就成为现实,也许更快。

正如在第9章所述,当前的国际金融机构迟早会被新机构替代。当然,假如中国和印度最终取代美国地位,在此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但更有可能的是,新机构将与渐渐边缘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同运转,在后两者中美国仍会保持主要影响。仅仅10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享有的权利和影响还要比现在大得多,这个过程仍将持续。

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如何作为

在欧洲列强的鼎盛时期,它们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世界其他地区。尚武精神来自欧洲自身似乎永恒的内战传统,与之相结合的殖民主义扩张是欧洲霸权计划的核心。毋庸惊奇,尽管美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与过去迥然相异,它还是继承了欧洲遗产的重要部分;它的霸主地位稳固,仿佛世界就是美洲大陆,这也让美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狭隘自大心理。早期清教徒移民及同时代人凭借宗教热情建立美国,此后又制定了包含福音主义和普救学说信条的《宪法》。

第四种论述,也是最后一种,与中国的海外移民有关,反映的是海外华人未曾间断过的中国认同感所蕴涵的大中华理念。上述所有论述都体现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中,并对之产生持续的影响。前三种具有实质意义的论述中,哪一种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居于主导地位,现在还难以定论。

牢记西方和中国行为模式的历史差异,这很重要。前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向海外扩张势力,直到世界的偏远地区,这种行为起源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中国则相反,没有海上扩张的传统,而是以大陆为基地,实施渐进式扩张。欧洲人也许沿袭了中世纪的航海传统,从15世纪晚期开始,意图通过海洋来扩张势力。与之相反,中国总是自视为大陆强国,从不认为自己是胸怀海外野心的海上强国,也不打算这么做。郑和的航海与欧洲伟大探险家的航海目的完全不同,正说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中国人也从未试图向领土之外投放力量。甚至现在中国人还未能建立远洋海军。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未来不会寻求向远距离的海洋和陆地扩张,但他们的确没有这样的传统。下面的假设是合情合理的:作为超级大国,中国在未来某个时候将掌握这样的能力。但与西方不同,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不是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会加强中国历史上表现出来的保守立场。尽管“屈辱的世纪”常被视为中国试图为历史雪耻的原因--人们可以回忆德国和《凡尔赛和约》的情形,它也可能成为制约行为的因素。被侵略和半殖民地化的历史,以及在西方列强压迫下经历了这么多年苦难的事实,很可能让中国人产生谨慎心理。换句话说,德国的例子对中国完全不适用,二者侵略和被侵略的时序根本不同。中国是第一个殖民地化孕育的大国,是被殖民的对象,而不是殖民者。其结果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也许会相当谨慎,甚至在自己的力量足以保证大肆扩张的情况下也会如此。要证明这一点,观察目前的情况就可以了。中国人不遗余力地慎重行事,以向世界证明它没有扩张意图。的确,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与前苏联、印度和越南发生过战争,但前两者只是边界纠纷。这种制约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方面有关,即忍耐的意愿,也就是按照与西方政治思维截然不同的时间表办事。周恩来1972年对亨利·基辛格关于法国大革命后果的问题做出的公开回答中,有一段颇具说服力的总结:“这个问题言之过早。”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的特征,图10–7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10~20年20~50年50~100年100年以上不清楚